书城时尚奢侈态度
14916800000044

第44章 “贝太”买包记

此“贝太”与那本小有名气的料理杂志并无关联,这是个真人。其名气之大,远非一家“平媒”可比,全世界的年轻人中,大概没几个不知道她的。她就是球星贝克汉姆的太太维多利亚。显然她更喜欢大伙儿叫她“辣妹”,但作为歌星的她其实早已过气,现在纯靠球星老公在维持曝光率,我想,叫她“贝太”应该更贴切吧。不过,叫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着每个女人梦想中的一切:明星夫君、时髦多金、奢侈生活、万众关注。无论这会让多少人产生既羡且妒的复杂心情,都不会妨碍她作为成功偶像与时尚象征。大概这就是为什么2004年的模特大赛请她到上海来作嘉宾。

作嘉宾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她竟然在百忙之中,抽空到著名的批发市场,去买假冒的LV包包,而且还带到记者会上示之于人,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完全发自内心,绝无嘲讽之意,这相当令人不解。富贵豪奢如“贝太”者,难道还缺包吗?别的不说,单单爱马仕的Birkin包和Kelly包,不同颜色与不同材质,她就不知道有多少个,而其中任何一款,价格大概都在十万人民币之上。像她这样的人,竟然醉心于购买仿冒产品,这的确有点儿匪夷所思。

但这在她的同胞看来,就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最近,英国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类似“富人买假”的现象其实相当普遍。这项研究结论与大家的普遍看法完全不同,一般认为只有低收入者才去买假货,但实际上,经常性购买仿冒奢侈品的,恰恰是那些很富有的消费者。原本,顶级奢侈品牌不怎么重视打假,过去他们一向认为,那些买假货的人,反正也不会成为他们的消费者,即便打掉假货,他们也不会去买真货。

然而,上述这项研究却发现,那些购买仿冒奢侈品的人当中,有不少是家庭富裕、挥金如土之人。当然,这些人同时也很爱买真货,但他们的买假行为必定会给这些品牌造成极大的损害。研究还发现,这种现象不单出现在英国,世界各地都有,最常被仿冒的品牌除Burberry、Cartier、GUCCI和YSL之外,LV名列第一。

不知LV看到“贝太”沪上买假的新闻后会作何感想,但在那之后不久,上海就发生了LV控告其法国老乡家乐福卖假包的事件,并向家乐福索赔几十万人民币。虽说这点儿钱对双方来说都微不足道,LV多卖两三个皮箱就不止这个数儿了,但想必其表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关键在于,明明假货问题早已存在,何故现在才做姿态?是否真与那项研究成果有关?这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从“贝太”身上反映出,那些研究成果还是有点儿准的。

不过,有一点在她身上似乎就不大准。那项研究表明,以往认为买假货的人都是明知故买、知假买假,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实际状况并非如此。根据调查统计,买过假货的人只占总购买者的八分之一,而这当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并不知情,还以为自己买的是真货。这样算下来,大约只有百分之六点几的人是主动买假,这好像与大家的一般认识有很大出入。其实,我相当怀疑这个数字的精确度,单凭感觉就应该远不止这些,咱们的“贝太”不就很能说明问题吗?一个如此时尚、如此富有又受人瞩目的人,也会主动买假,还主动示人、毫不掩饰,这总该算是有代表性吧,代表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照此逻辑,主动买假者应该不在少数。不管怎样,至少“贝太”此举的示范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贝太”买假只是特例,达到她这个层面的人完全不必如此,这恐怕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某种心理因素在作祟。就好像也曾有报道说,某女明星很喜欢在超市偷东西,而且常偷一些她根本用不到的东西,其实她完全买得起,这应该是一种心理疾病。且不管“贝太”买假是否属于心里有病,但买得起真货还要主动买假,或真假掺杂着买的,一定是大有人在,只不过“贝太”是个名人,她的举动被突显出来而已。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个问题大概已属“消费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课题了,只能留待学者们去揭示它的动因与实质,对于我们旁观者而言,也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

表面上看起来,“贝太”是很高兴的。当她拿出那个价钱极低却做工极好的“精仿”包包向大家炫耀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如孩子般率真,小女人味儿十足的“辣妹”,而不再是那个美艳冰冷、疏离感十足的“贝太”。那一刻,“贝太”突然变得可爱起来,这是她拥有再多的真品名牌包也达不到的效果。

你看,事情就是这么奇怪,真货无法达到的效果,却让假货给达到了。难怪有人要知假买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