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奢侈态度
14916800000036

第36章 过犹不及

如果你有机缘和一些风水师或命理师交谈,就常会听到他们使用这个词:“过犹不及”。那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东西,“太多”犹如“不够”,都是不好的。比如命中带“印”,这对先天运偏弱的人有补强之效,但如果本身命格就很强还带“印”,那就会过强,反而对其本人不好,恐有被伤之虞。我认识的一位风水师曾经说过,其实绝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问题,因为现实中就没有完美的命格。太完美也是一种“缺陷”。

我想,这就跟人世间那永恒的难题一样,尽管人人都明白“凡事皆应适可而止”,但好像谁也无法真正做到。难道真的是先天命格在影响我们的后天命运吗?也许这是个永远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或许压根没人愿意对此追根究底。生活的脚步是那样的快速,在不到30年的短暂岁月中,我们的命运已被彻底地翻转。每个人都只担心自己在变革中被边缘化,获得的收益不够多,而没人在意这翻转是否有点儿过。

现如今的中国,似乎已经没有了“不够”的问题,我们现在可是什么都不缺。然而,仅仅倒退到四十几年前,那时困扰我们的难题还是“什么都缺”。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最流行的经济学理论是“短缺经济学”,它的创立者哈佛大学的教授科尔内,那时在中国可是名噪一时的偶像级人物。当年,从学界到政界,人人言必称“科尔内”,好像不如此就代表你很落伍。

可谁承想,最快落伍的,竟然就是科尔内本人。还没等我们完全搞懂他的理论,“短缺”一景就成了过眼云烟,中国也正式由短缺步入了过剩,我们的问题则由“不够”变成了“太多”。东西多到卖不掉,似乎全世界都来买都卖不掉,这反而成了最烦人的事儿。

于是,为了能更多地卖掉,我们就得不停地降价;为了能降价,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压低成本;为了能压低成本,我们就只好更多地制造;为了能更多地制造,我们还得更多、更多地卖掉……我们的财富,就在这样的循环中累积,而所谓“过剩”,也同样在其中形成。谁也不会去反思这究竟是创造财富,还是消耗财富,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赚钱方式。只要能继续赚钱,我们才不要适可而止,管他是否过犹不及。犯不着为此操心!

真正值得我们操心的,是怎样才能让人更多地购买。要想更多地购买,就得更多地消费;要想更多地消费,就得快速地更换;要想快速地更换,产品就不能做得太好、太耐用,质地别太高级,做工别太精细,设计别太经典。否则,扔了多心疼?

产品能做到扔了都不心疼,还得从中赚到钱,那是廉价到一定境界了。倘若没有对低成本的执著追求,没有对大批量的强烈爱好,没有对低毛利的毫不在乎,您是挣不了这份儿钱的。放眼全球,除了美国和印度,谁还能在这上面跟咱一较短长?中美印这三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不断地制造着廉价的需求,也在需求着廉价的制造。在这廉价经济的循环中,这三个一向互不买账的国家,正联手让全世界来为其买单,这便是全球化的本质。全球化实质上就是廉价化,就是低成本化,就是中美印化。中美印这三驾马车,正裹胁着全球经济快速地奔跑,并从这奔跑中卷走大笔钱财。

钱财到手了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也很爱奢侈品,也爱它的质地优良、做工精细、设计经典。廉价品只是我们挣钱的手段,奢侈品才是大家享受的目标,后者的经久耐用、不退流行、低调得体、精致典雅,使得每个人都想要拥有它,当然也包括咱们这些廉价经济的受益者。美国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这个全球最大的廉价商品需求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那么,未来十年间,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廉价商品制造国,是否也有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呢?我想,很多人心中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吧。

既然这样的经济结构,让我们能够以“低成本、低毛利、高消耗、多消费”的反奢侈精神来追求奢侈品,那么奢侈精神中“高成本、高毛利、低消耗、少消费”的原则就将无力面对全球化的冲击。

全球化的冲击就是因此而变得无比迅猛,令人几乎无法跟上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刚刚打赢了第一次海湾战争,却在经济战场上败给了日本,日本以2.4万美元的人均所得,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当时全球都在高喊“21世纪将是日本人的世纪”,日本人自己也陶醉其中。然而,随着日圆的快速升值,日本经济进入了十几年的长衰退期,直到今天仍未走出衰退的阴影。

岁月流转,世事如棋。当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中国才刚刚开始摆脱短缺。但没过多久,全球化的进程就将中国也带入了飞速发展期,我们正以大量地输出商品从而大量地积累财富,现在轮到人家高喊“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了。对此,我们似乎也像当年的日本人那样,正准备欣然受之。可是,这一切难道都是真的吗?世界人民真的这样认为吗?这让我想起一位记者朋友在给我的电子邮件中提到的一件事,曾有记者问当时的法国总理(按时间推算大概是利昂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你觉得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吗?”他的回答是:“不。因为她没有价值观可以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