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14910400000033

第33章 革命老区如何崛起(2)

外向型的经济,注定了沿海城市成为中国工业、商业的中心,以及对外贸易的中转地,武汉纵使雄踞全国之中,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活动并非以广阔大陆为中心,武汉的内部河运,以及公路、铁路,均失去了其枢纽作用,武汉逐步走向衰落。

同时,由于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消费,占经济总量仅为30%的大众消费品,才是真正可以流动的要素。而这种要素,又由于条块分割的政治体制,体现出“诸侯经济”的特点,国内关卡林立,使大量财富不能跨省流动,武汉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

武汉的重新崛起,系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未来时代,中国必然由目前的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生性经济,同时,大众需求将取代基础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驱力。鉴于目前中国经济的困局,中国经济的内驱力难以实现突然转变。内需的培养,大约需要10年。而武汉崛起,亦在10年之后。

红安虽然有心承接武汉的产业,但是,武汉本身却在补课。目前,武汉仍然没有改变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结构,其工业体系,以“重工业”和“大工业”为特点。

2008年,武汉的三大产业比重为3.7∶46.1∶50.2,第二产业占比仍然过重。同时,在其4338.28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总产值为3394.18亿元,竟占78.2%,轻工业总产值只有944.10亿元,不足1/4。

武汉的知名企业,大半均为大工业企业,如东风系汽车、神龙汽车、武钢,而武汉卷烟厂则为管制性企业。武汉虽称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但是,武汉光谷仅有1000亿元的产值,远逊中关村的10841亿元,而深圳高新科技园区,则达到了8710亿元,亦远远超过武汉光谷。在武汉的工业构成中,传统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在武汉本身没有完成产业升级之前,武汉向周边的产业转移,无非就是摊大饼,无法形成梯级产业体系,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在黄冈,已经批准设立的团风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以钢铁等产业为主,基本等于是武钢仓库搬家,难以算是产业转移。红安,未来亦同样难以与武汉形成产业梯队。

在红安引进的外部大项目中,除早期的中百集团之外,几乎不见武汉企业的踪影。过亿的项目,多为武汉之外的企业投资。如杭州娃哈哈、浙江华盛达实业集团、广东佛塑集团、深圳宝安集团、菲律宾上好佳、广州粮食集团、江苏南京雨润集团、东莞龙鑫鞋业有限公司、香港嘉威实业有限公司、郑州钧宇纸业等,多来自东南沿海,甚至是北部的郑州。而武烟红安分厂,本来就是兼并红安烟厂而来,并不能作数。

目前,全国城市的发展规律,一般是先经历工业化阶段,在高峰期,工业比重往往达到50%以上,然后在后工业化时代回落,第三产业崛起。而红安目前尚且处于工业贡献不足的时代。2008年,红安的工业占比不足40%,处于工业化“补课”阶段,其工业增加值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近年来迅猛上升。而此时要红安作为武汉的“后花园”,只发展农业,也不现实,本身没有完成产业升级的武汉,对红安难以有大的帮助。若等国家战略改变,武汉10余年后重新崛起,再转移其部分工业,则又时间不等人,恐怕红安靠山未定,桃花已落。

第四节东部产业转移,远水如何解近渴

在红安的未来发展战略中,与融入大武汉同样重要的,即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目前,红安的众多大项目,很多即来自东部沿海。

不过,仔细考究,即可发现,所谓的东部产业转移,其主体主要是江西、湖南、安徽等省,湖北总体上已经机会不大,而红安更是难以沾光。

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指珠三角和长三角向内地的产业转移,而在这两大沿海经济区的产业转移中,因为各地在地理位置及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并非全国各地“机会均沾”,而是各有侧重。

早在2004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在内的泛珠三角区域,即已联合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框架协议》,其旨在实现珠三角与内地之间的产业互补。而对于内地省区来说,其主要意图,即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9+2”架子虽大,其骨干,实际却是湖南与江西。甚至湖南南大门的郴州与江西南大门的赣州,为争抢“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桥头堡”的地位,展开了激烈竞争。湖南省省委书记周强与时任江西省省长吴新雄一度在公开场合分别称各自的省份要做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郴州放弃多年来做“粤港澳后花园”的口号,转而宣称要做“湖南最开放城市”,其80%以上的招商项目来自珠三角,比例之高,为内地城市罕见。郴州境内拥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武广高铁以及其他国家级公路与铁路,郴州作湖南门户,其区位优势明显。

江西赣州步伐更大。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香港方面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赣州香港工业园框架协议》,而香港工业园占地达50平方千米,竟然比目前的赣州城区还要大。作为江西南大门的赣州,透露出通过香港工业园项目来实现自己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第一城”的强烈愿望。

据香港工业总会2008年一份针对珠三角港商的调查显示,在珠三角约8万家的港企中,有37.3%的港企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以加工制造业闻名全球的珠三角,历经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产业大转移势在必行。而在已经实现转移的产业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江西与湖南两省。甚至,江西即将取代广东,成为“世界鞋厂”。

位于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处的上饶,是江西的东大门,也是江西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中心。近年来,上饶经济开发区引进的省外境内资金达55亿元,其中多为江浙资金。同时,上饶还谋划将其经济开发区从省级升格为国家级。

同样,安徽也加快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是官方认定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

据统计,2008年,皖江城市带九市利用省外境内资金达到了2163.9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占55%,皖江城市带已成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安庆的怀宁县更获得“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称号。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平台也更趋完善,共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65个省级开发区。

目前,与红安相邻的河南和湖北,均有独立发展的倾向,似乎没有决定要加入哪一个沿海经济体,而是希望争当中部崛起的龙头。至于红安的上一级建制黄冈,则在武汉城市圈和东部经济圈中摇摆,红安本身,亦在武汉城市圈、东部经济圈以及黄冈内部规划区之间挣扎。

这几年,红安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红安在武汉、北京、上海、浙江、深圳、香港等地举办12次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招商推介会,共引进项目263个,协议投资34亿元,到位资金15亿元。

但是,红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更像是在别人的筛眼中捡沙。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其主要的产业转移区,乃在于湖南、江西、安徽,而非湖北,比较大的项目,均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周边城市落地。至于在湖北内部,红安相比武汉,甚至黄冈市内的众兄弟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并无优势。

此外,红安引进的项目虽多,但是项目规模偏小,如果按照引进项目与协议投资总额算,红安的引进项目,平均不满1000万元。如果除掉上好佳、娃哈哈等过亿项目,其余一般项目,更只有数百万元,甚至有很多不足100万元的项目。

红安最大的外来投资项目钧宇纸业,反是来自内地郑州,该集团共投资了35亿元,年产值150亿元,超过当年娃哈哈在红安的影响力。

同时,红安引进的这些项目布局分散,虽然对于促进红安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合理布局,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不利于长久竞争力的提升。引进外部产业不难,难的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产业体系。而红安目前引进产业的方式,更像是抓着萝卜就是菜,缺少长远规划。

红安虽然靠打政治牌暂时吸引了一些沿海企业,但是,从长远来讲,红安对于东部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交通不方便是第一阻碍。红安目前连直达武汉的道路都不通畅,更遑论往东部沿海多拐一道弯。此外,红安缺少经济发展的自主性,难以给出更多优惠政策,如江西赣州的香港工业园,比赣州城区本身还大,这一点红安不可能做到。而红安的开发区仅是省级,只是湖北89个省级开发区之一,而皖江城市带,则有4个国家开发区,在政策优惠、产业配套方面,两者根本无法比。

第五节撤县设市何时梦圆

多年以来,红安一直难安。

在同为黄麻起义策源地的麻城撤县设市之后,红安一直欲步其后尘。关于红安的行政区划,曾经有过多种设想,其中最常见的两种,即是红安撤县设市,或者把红安作为一个区并入武汉。

红安并入武汉,存在着双重阻碍:其一是黄冈作为湖北一个经济落后的地级市,本来就需要令人满意的经济总量,而红安若被并入武汉,无异于黄冈再少了一个统计单位,这是黄冈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在武汉与黄冈之间,恐难协调。此外,红安与武汉难以合并的另外一个原因,更在于红安并非武汉扩张的首选。若论经济、交通联系的紧密程度,武汉与东部的鄂州、大冶,西部的汉川更容易融合,红安虽对武汉心向往之,武汉却未必看重红安。

同时,红安北接河南的地理位置,亦使其成为武汉的一个区希望渺茫。武汉若兼并红安,在版图上将直接与河南接壤,而作为省会城市,一般都会与邻省之间设置缓冲地带,故武汉在作为湖北省会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兼并红安。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即武汉将来升格为直辖市,届时其必然会向北扩展,成为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之间的交界地带。如同当下的重庆在四川之东一样,取一省之边合并,而非像北京与天津在河北那样来个“黑虎掏心”。如此,不光是红安,整个黄冈也许都将被收到武汉版图之内,而红安单独作为武汉一个区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就目前而言,也许,红安实现独立设市的可能性更大。这种可能的实现,既要借助国家战略的未来大势,亦要借助红安独特的优势。

最近几年,省管县的呼声日高,全国亦有不少试点,红安未来可先争取成为湖北省的省管县。红安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省管县的阻力变小。在黄冈的行政区划设置中,红安偏居西北角,如果成为省管县或者独立的市,对于黄冈本来的行政区划影响比较小。这样,在省管县试行几年之后,红安可进一步谋求设市。

而红安要获得半独立的地位,单靠经济领先,估计难以实现。红安更需要借助的,是其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

在湖北,随州能够谋求设市,最后成为地级市,打的就不是经济牌,而是文化牌。自1978年随县出土编钟之后,随州在1979年即撤县设市,并在1983年成为湖北省的计划单列市,受襄樊托管,在1994年成为省管市,最后在2000年成为地级市。

随州能够成为独立的行政区,首要的当然是其出土了编钟,成为楚文化的代表。此外,随州的区位也不可忽视,随州曾先后隶属孝感和襄樊,在孝感之北,襄樊之东,如果随州在襄樊的中部,估计独立要难上加难。

因为编钟出土而成为独立行政区的随州,可以成为红安的榜样。在未来,红安可打老区牌。红安不仅与麻城一起,是鄂豫皖苏区的中心区,更是全国第一的将军县,这个政治资源一定要用足。红安在黄冈西北一角的地理位置,亦是优势。

在革命时代,红安堪比井冈山和延安之后的第三大革命圣地。而由于受到张国焘的牵连,红安作为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与鄂豫皖苏区的中心,其重要性被削弱,但是,红安作为全国第一将军县,仍然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神奇土地。而在湖北,红安在革命历史中的地位更是独一无二。因此,红安借鉴井冈山的管理模式,应该具有比较大的可行性。

井冈山于1984年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成新的井冈山市,成为江西省的省管市;其后,在2005年7月成立井冈山管理局,亦属省直管,而在井冈山市内的井冈山干部学院,更属中央直管。

红色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独特价值,将使红安成为独立的省管区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