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湛江不可能坐等大西南和北部湾的崛起。所以,湛江目前为了要增强经济活力,其一是要发展本土支柱型工业,这些工业主要集中在大众消费、现代制造业领域。在这些领域,湛江应该彻底放手,效仿浙江的做法,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湛江应进行功能分区,除临海区域承接石化和钢铁工业外,其他区域主要承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大众产业。
另外,湛江还应该借港口经济以及海岛旅游之便利,放手发展第三产业。虽然湛江成为北部湾中心尚需时日,但是,其作为港口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湛江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7—2009年这三年内增长迅猛,从382.16亿元增长到571.71亿元,三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9.5%、22.4%、22.2%,创下1995年以来的最高峰值。作为未来大西南、北部湾的中心乃至亚太中心港口城市,民营企业在第三产业的崛起,或许才是湛江未来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产业转移的力度对比
近年来,珠三角侧翼的腾飞,正是肇始于广东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正式拉开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各地产业转移园蜂起争雄。
目前,广东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地。
2009年,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产值907.18亿元,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税收达到53.1亿元,增长率为33.99%。正是产业转移,使得广东经济结构发生逆转,珠三角边缘地区的发展速度,已经全面超越珠三角。
珠三角三角之地韶关、河源、湛江之间的产业转移园的竞争,对于实现各自经济总值、产业比重、完成总量的飞跃和产业转型升级,都至关重要。
目前,在广东的产业转移中,有两项引起了三地间的激烈争夺:其一是广东每年将投资15亿元,择优扶持3个产业转移园,这引起了三地产业转移园对于扶持资金的争夺。其二是,跟着哪个“带头大哥”,直接决定着“后发小弟”的未来发展前途。
虽然目前广东实行的是指定式的一对一对口转移,但是,在产业转移的后期,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产业转移将越来越按照产业补充的方式进行,从而突破了指定地域的限制。
作为广东的北大门,韶关本来是与东莞一对一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比较符合产业互补性。韶关多重工业,少大众制造业,而东莞的传统制造业,亦需要大规模转移。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园是韶关最主要的产业转移园。目前,园区已有生产性企业140多家,逐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玩具、印刷为主的产业结构,生产总量约占全市生产总量的10%。此外,韶关还有东莞东坑(乐昌)产业园、东莞石龙(始兴)产业园等省级产业转移园,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1亿元。
2009年,韶关产业园的工业总产值达到58.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21.4%。外贸出口额达2.3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38.76%。韶关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创业和技能培训后,“变身”为产业工人,分别有21.74万人和15.8万人经由市外和市内两条渠道,在珠三角和韶关实现就业。
韶关的产业转移对于其产业结构的改变,不仅在于“进补”,更在于其重工业具有“吸星大法”。
韶关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其实就是东莞和广州。其中,在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承接的来自东莞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玩具方面,特别是玩具产业。目前,旭日、美昌、镇泰、建溢、孩之宝等中外大型玩具企业,均云集韶关。2008年,韶关玩具工业增加值为5.27亿元,增长率达到59%。
虽然韶关与东莞结对,但是因为交通缘故,韶关与广州亦来往密切。来自广州的产业,主要分布在韶关的县(区)。比如,广东精细化工的产值占到全国精细化工总产值的1/3强,仅广州化工城的年交易额就达5000亿元,在全国影响力非常大。然而这些广州企业大部分聚集在珠三角,北上时一旦过了南雄,“广东制造”就会变成“江西制造”,于是,众多来自广州珠三角的化工企业,纷纷集中在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园。目前,有86家精细化工及配套企业相继入驻南雄园区,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甚至世界化工巨头德国拜尔也选择在南雄产业转移园新设生产线。
其他如仁化、乳源、始兴、乐昌等地的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氯碱化工、制笔、钟表等产业亦初具规模。
这样,通过主要来自东莞、广州的制造业的转移,韶关等于是补齐了现代产业体系,并且逐步形成了聚焦效应。
韶关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自然资源以及重工业,形成了反向的“产业吸附”。韶关因为其矿产资源,吸引了一些有色金属企业,而韶钢,更是吸引了宏德热轧带钢有限公司、光达钢铁有限公司、正星汽车钢圈制造有限公司等10多家钢铁下游企业,形成了钢铁产业集群。
河源是广东产业转移的重地。在全省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中,河源占了4个,成为全省省级产业转移园最多的地级市。在《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河源的“增长竞争力”已跻身全国第二。产业转移,无疑助推了河源的飞跃。
目前,河源共有中山(河源)、深圳(河源)、深圳福田(和平)和深圳南山(龙川)4个产业转移园,规划总面积为217.37平方千米,已开发面积为33.99平方千米。
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成立于2005年5月,是中山、河源两市共同建立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亦被视为广东最成功的产业转移园之一,获得了广东省政府10亿元的竞争性扶持资金。
河源的目标是力争打造3~5家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航母”,到2016年形成总产值达2000亿元的四新产业。
产业园对于河源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2009年,河源全市产业转移园创工业总产值123.26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省产业转移园工业总产值的42.5%,亦达到河源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河源产业转移园的税收为5.03亿元,同比增长12.3%,是河源2002年全部税收的5倍。
而产业转移,对于河源产业结构的改变,是颠覆性的。
河源的产业转移,虽然与中山结对,但是由于地缘关系,河源主要承接来自深圳、东莞等珠三角东线的产业。在河源的4个产业转移园中,有3个是与深圳对接的,而事实上,在最主要的中山(河源)转移园,也有不少深圳企业落户。目前,在河源产业转移中,来自深圳的企业,多达75%以上。
作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地,河源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虽然拒绝了350多家总投资额高达400多亿元的“污染企业”入园,并且还整顿了本土的很多小钢铁厂、小水泥厂等高能耗产业,但是,河源最近几年的经济总量,却能够保持连续的高速增长,其核心原因,就是借助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最发达的高科技产业的力量,进行反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转移,形成了四新产业基地。河源通过“不流血”的产业革命,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
而河源之所以能够获得高科技企业的青睐,亦多有巧合。河源地处广东东北,离深圳和东莞很近,而这两地刚好是珠三角最发达的地区,它们亦急需战略腹地。河源由于保护环境而导致客观上缺乏传统工业,这一点正好被高科技企业所看重。
在新能源领域,投资额达280亿元的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使河源成为全国最大的第二代太阳能电池生产研发基地。在手机领域,随着西可通信和中兴通讯的先后进入,河源已经成为广东的手机生产基地,中兴通讯在河源的投资更达100亿元以上,首期投产之后,将使河源的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而在2009年,河源手机产量已突破1300万部,与上年同比增长117%。在新医药领域,河源立国制药崛起为“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河源已有新医药企业13家,2010年产值超10亿元。而在新家电领域,投资额达22亿元的日本东芝(TMD)TFTLCD液晶面板项目也已动工。
通过产业转移,河源形成了四新产业基地,实现了产业聚焦。同时,在外围形成了汽车、模具、陶瓷、纺织等产业。
而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合作模式,开创了广东两市合作之先河。它们在一开始就协议约定:双方共同投资,5∶5分成,期限为10年。分成的“内容”均为企业缴纳的统转税的所得税。有了税收保证,中山市政府就有了动力投入资金。
此外,中山(河源)转移园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被广东省政府认定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两次竞得5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共获得省产业转移扶持资金10亿元,几乎相当于当年河源财政收入的一半。
产业转移,对于湛江来说,形同再造。
目前,湛江共有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等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同时,湛江还正在申请珠海金湾(官渡)和广州黄埔(遂溪)产业转移工业园。
湛江的产业转移前沿,即在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产业优势最突出、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国际化大都市。湛江是粤西城镇群的中心城市、国家南方亿吨大港,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两市本着“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联手共建了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
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由原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旧区和东海岛新区合成,规划面积达38.18平方千米,横跨湛江海湾,属于国家级开发区。拥有深水良港的东海岛,主要承接广州的石化和钢铁产业,甚至可以说,是广东省将广州南沙港的部分石化产业,均分到了西部海港湛江。
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已累计承接项目220个,总投资达1436亿元。据统计,2009年,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63.8亿元,占湛江工业增加值的18.3%。
而湛江的目标是,到2012年,产业转移将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213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工业湛江。
湛江产业转移的“好大喜功”,将使湛江作为北部湾乃至东南亚中心工业城市的殿堂长久坍塌。
在国务院最近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湛江被列为未来的钢铁产业基地。而在广州(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东海岛上,由宝钢投资的湛江钢铁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其总体规模将达2000万吨,足以使湛江迈入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列。2011年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700亿元,同时将带动17大类200多个产业链项目的建设,吸引相关配套产业投资1000亿元,产值超过1500亿元,建成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届时,钢铁及其配套产业的产值将占产业转移工业园产值的70%以上,成为产业园的主导产业。
同样落户于东海岛上的中科炼化等石化项目,其年产能亦达1000亿元以上。在未来,钢铁和石化产业相加,将使东海岛的产值超过2000亿元,几乎等于再造一个2009年的湛江。同时,这两大产业可以给40多万人创造就业机会,东海岛新区将崛起为湛江的钢铁和石化之城。而湛江亦将成为拥有2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区域城市。
考察世界上发达的港口城市,无不是现代工业发达的城市。无论新加坡,还是香港,初期都是以工业起家,新加坡虽然是世界第三大炼油基地,临海工业发达,但是,新加坡当年的崛起,却是靠承接当时日本和欧美的电子产业,以制造业起家的。香港也是如此,虽然香港的临港工业发达,但最初也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靠承接全球制造业的转移起步,香港的精工制造、手表等,一度称雄于全球。反是近十年,由于产业空心化,地产成为主业,因而导致了香港工业的衰落。
以制造业起家,等制造业发达之后,再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这是一切现代发达城市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亦不可逃避。除非是像澳门、拉斯维加斯、巴拿马等自由港,或者是有特殊的政策和战略地位的城市。
仅以钢铁和石化等重工业,是无法拉动湛江的经济的,如果湛江不能发展现代制造业,并且以本土现代制造业为主体,那么它未来就不可能成为北部湾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