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目前中国的各大经济区中,其中心城市,基本都被设置成了直辖市,如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和天津,长三角经济圈的上海。珠三角经济圈本可有直辖市,只是在香港的巍巍高山面前却步,而香港乃是中国政治地位最高的特区之一。在西部经济圈中,重庆亦成为直辖市。因此,就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的设置惯例来看,武汉直辖似乎水到渠成。
此外,就中国国家经济地理的战略安排而言,武汉直辖,亦为大势所趋。中国的经济中心,虽然目前在东南沿海,但是,作为大陆型大国,中国目前的经济格局乃是临时之举。在发展初期,中国以对外贸易立国,故沿海地域得海运之便,其发展暂时领先。但是,在全球的国家和地区中,几乎所有发达的大国都是内陆崛起,只有日本、韩国等小经济体,才适合以对外贸易立国。大国崛起,必以内陆市场为主。如此,中国实际的经济中心,应该在长江流域,而既是长江龙口,又是沿海城市的上海,成为中国经济第一重镇势所必然,而既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又是长江龙尾的重庆,成为直辖市亦算合理。同样,既是中部广阔内陆的中心,又是长江之腰的武汉,亦可考虑直辖,甚至,从经济意义上说,武汉直辖比重庆直辖意义更为重大。重庆直辖,还只是出于国家政策考虑,有着眼西部安全之远虑。而武汉直辖所涉及的内陆腹地,远比重庆背后的腹地,更具有战略意义,亦更为庞大和广阔。
从国防角度考虑,除重庆外,所有的直辖市均在沿海,亦不合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特别市(相当于今日的直辖市)过早沦陷,导致中国经济元气大伤,政治上遭受打击,不得不既要迁移工厂,还要迁移都城。如此,将地处内陆腹地的武汉增设为直辖市,亦可分散国家战略安全。
先行者重庆,为武汉树立了榜样。作为西部区域与长江之尾结合体的重庆在直辖之后,即开始其腾飞之路。目前,重庆所集中的项目,已经超过了上海,若不是天津建设滨海新区,重新吸纳了更多国字号和央字头的企业,重庆所争取到的项目,在数量上应该为全国之冠。而武汉除了在三线建设时期获得的武字头企业外,自改革开放以来,其获得的国家级大项目投入,远远少于其他城市。
同时,成为直辖市之后,武汉将可以挣脱湖北,发挥其在资源、产业、区位方面的优势,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中部省区崛起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使自身成为内需时代的大陆中心城市。
目前,武汉已经成为国家钦定的中国中部中心城市,同时,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与规划亦获得公认,武汉成为直辖市的前奏已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怀璧其罪武汉难封
有时候,能力出众,却因为时代局限,优点正好成为人生腾达的绊脚石。
论实力和战略意义,武汉早就应该设立为直辖市了,但是,直到今天,武汉仍然没有实现直辖,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中,武汉可能也难以直辖。
虽是大势所趋,但是当下却时势未到。东风不来,桃花奈何?
而吊诡的是,武汉之所以无法直辖,最重要的原因,恰恰在于它在某些方面的优势过于突出,特别是相对于湖北来说尤为如此。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武汉的突出优势,在其实现直辖的过程中反成为劣势。
2009年,武汉市的生产总值为4560.62亿元,而湖北省为12831.5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大约为36%,而武汉城市圈所占的比重更大,大约为60%。如果武汉直辖,按照惯例,在现在武汉的区域规划之外,肯定还要加上一些城市,大约就等于现在的武汉城市圈的大部,其经济总量的占比也可以达到大约50%。
武汉在中部各省中一城独大,是其成为中部中心的最大优势,但是,武汉的一城独大,却使其难以脱离湖北。
在中国各行政区中,中心城市占其相应区域的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都没有超过30%的。上海占长三角三省总量的比例不到20%,如果只算长三角14市,这一占比也不过25.4%。广州为广东省和珠三角经济圈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2009年,广州的生产总值为9112亿元,而广东省为39081亿元,广州占比不过23%。
而在内地,各省最大城市占全省的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没有超过武汉的。以与湖北相邻的几个省来说,长沙占湖南的比重大约为29%,郑州占河南的比重更低,大约为17%。
同时,在很多经济区都存在一个中心城市、一个副中心城市,有些经济区甚至出现双雄并立或者群雄分起的局面,例如,北京与天津,大连与沈阳,广州与深圳,上海与杭州、苏州、南京。而在湖北,除武汉之外,无法找到副中心城市,一度被寄予厚望的鄂西重镇襄樊,其2009年的生产总值占湖北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仅接近10%。这一占比几乎泯然众人,与武汉更是相差太远。
在此情况下,如果将武汉从湖北省中抽离出来,甚至在武汉直辖后,还划归湖北的一部分给武汉,则湖北经济格局将发生颠覆性变化,经济总量将下降一半以上。这种局面,决定了武汉目前尚且无法实现直辖。
从产业布局上来说,湖北的主要工业、知名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都集中在武汉。第二汽车制造厂已经从十堰搬迁到武汉,而湖北与武汉分割之后,诸多武字头的大型企业,以及神龙汽车等,亦不可能搬迁到其他城市,湖北的工业体系将出现空心化的困局。在矿产资源上,除黄石有点矿产外,湖北各地普遍资源贫乏。而湖北的众多高校也集中在武汉,国立和部委大学更是只有武汉才有。在这种情况下,湖北是不可能同意武汉直辖的。
武汉与重庆地位类似,但是,其直辖之路,却不比重庆。
虽然一直以来,重庆在与成都的争雄中都处于上风,但是,在重庆直辖前夕的1996年,重庆的总产值大约为1100亿元,成都大约为900亿元,两地总产值基本相当,因此在重庆直辖之后,还有成都支撑四川经济格局。一直到今天,重庆与成都的总产值,都相差不大。至2009年,重庆的总产值为6500亿元,成都为4500亿元,而四川的总产值为14150亿元,直辖时扩张后的重庆,其总产值占川渝经济圈总产值的30%左右。而武汉若是直辖,经过扩张之后的武汉,其占比可能要超过50%。
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武汉直辖的两大条件:其一是湖北的均衡发展,而在当前的情况下,湖北的经济格局很难改变。除非全国进入均衡时代,内地普遍崛起,湖北才可以借助大势,完成均衡发展,而这种局面,需要等到中国步入内需时代之后才会出现。其二是,湖北还需要在武汉之外,寻找能够大致与其抗衡的城市,而目前,襄樊和十堰都只是比别的湖北城市稍强,但是又未达到与武汉接近的重量级。培育湖北副中心,亦需时日。
武汉直辖,仍需漫长等待。
第四节武汉城市圈:从“摊大饼”到“架屋梁”
大都市圈的崛起是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都市圈的崛起,对于区域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就是在三个都市圈的崛起过程中实现的。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中部想要崛起,亦需要寄厚望于中部城市群的崛起。
在中部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深负重望。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是指武汉及其周边100千米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八市,又称“1+8”城市圈。该区域拥有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并贡献大约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该城市圈的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是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亦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
真正的智者,应该具有见落叶而知秋的敏锐。此前已经崛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经验教训,足以为后发者武汉所借鉴。
武汉城市圈的两大局限
2006年,武汉小伙胡戈曾讽刺陈凯歌的电影公司为“圆环套圆环公司”,暗讽北京城的格局,从一环到六环,似摊大饼一样,内核发达,外部荒凉。
事实上,武汉都市圈的发展,在未来亦有此种危险。
就目前而言,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不太合理,武汉与其他八大城市差距过大,从这个方面来看,武汉确实有“北京化”的倾向。在京津冀都市圈,除北京和天津之外,其他城市也乏善可陈。
在这个方面,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群可谓是武汉楷模。在长三角城市圈中,除龙头城市上海外,其他城市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南京、嘉兴、宁波、南通等,均为经济重镇,长三角中几乎无弱镇。在珠三角诸城市中,广州和深圳并立,此外,佛山和东莞的生产总值亦均为3000亿元以上,除肇庆外,其他城市的生产总值都在1000亿元以上,珠三角经济圈的结构也比较均衡。
而在武汉城市圈中,除武汉的生产总值超过4000亿元外,其他城市的总产值分别为:天门186亿元,黄石597亿元,鄂州313亿元,黄冈700亿元,孝感681亿元,咸宁405亿元,仙桃261亿元,潜江234亿元。其中,竟然连一个超1000亿元的城市都没有,甚至连过500亿元的城市也只有3个。
作为后发地域,武汉城市圈确实需要适当地集中,采取平衡发展战略。同时,通过重点集约型发展,来带动整个城市圈和全省工业的发展。武汉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具有较高的首位度,其支柱行业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武汉一马当先,然后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亦无不可,但是,如果周边城市与武汉差距过大,则难以发挥协同效应。
而在其他中部城市圈中,湖南的长株潭城市圈和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在结构上都要比湖北的武汉城市圈合理。这也导致武汉虽强,但是武汉城市圈在全国15个城市圈中仅居于中流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原城市群。
武汉都市圈的第二个局限,是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城市集中,但是却缺乏“小镇”,这点上与京津冀城市圈很像。在“大北京”的三环四环的繁华景象外,却到处都是布满城中村的落后小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面临严峻的压力。
对此,武汉亦可借鉴珠三角的破局之策。珠三角区域普遍出现了“小城小镇”的格局,如顺德的面积只有800多平方千米,却有10个镇,形成了一镇一产业的局面,中国的家具王国、家电王国、木工王国均在这些小镇产生。东莞的面积为2465平方千米,除城区外,还设有28个镇,每个镇也都非常发达。未来武汉大都市圈要实现普遍繁荣,亦需借鉴顺德的城区模式,不仅要实现各个中心城市的繁荣,亦要实现小镇式繁荣。
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需“架屋梁”
地区间、城市间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的形成,是城市圈发展成熟的显要特征。
在国内,很多城市圈中普遍存在着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的弊端。纵使是珠三角等先行者,亦难以例外。如在珠三角城市圈内部,广州与深圳争当区域龙头,互不服气;而在制造业,东莞和佛山亦经常一较高下。
在武汉城市圈中,各个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与武汉的经济的协同问题;其二是对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协同问题。
而首当其冲的问题,即是诸城市与武汉之间的定位不清晰。
几乎每个城市都想做武汉的“后花园”或者是“菜篮子”,都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想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
在产业协同方面,长三角城市圈是目前做得最好的。除上海外,其他14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南京主要侧重于物流、重化工业和信息产业;杭州则是上海后花园、制造业中心;苏州和常州专攻现代制造业;无锡集中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宁波则身兼港口、重化工业、服装等制造业三位一体。每个城市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与上海进行错位发展,主动接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实行梯度发展。长三角城市圈较好地实现了“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的模式。
在未来,武汉城市圈亦可借鉴长三角城市圈的模式,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正如湖北农村民居中的“架屋梁”,既有主轴和核心,又互相交错,富有层次。
在武汉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协同方面,武汉应当参考秦尊文的建议,他此前的大量研究颇合武汉未来大势。秦尊文为此提出了众多设想。
黄石作为“大武汉城市圈”的次中心,其工业基础相对雄厚,以冶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冶钢”)、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新水泥”)为代表的冶金、建材企业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此外,位于黄石市的湖北美尔雅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中国十大西装品牌企业之一。未来黄石欲成为武汉重工业的主要合作和配套基地,就必须先建立有色冶金、建材和服装制造基地。
鄂州与武汉山水相连,地理渊源悠久,甚至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前就是从武汉划归的。“葛店生产,武汉销售”,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发展模式,未来,鄂州应集中建设创业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