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最好的健康给父母
14905300000030

第30章 动静养生需结合,阴阳平衡两相宜(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人口社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往往易发生一些疾病,如何做好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由此可见运动对于延续我们生命的重要作用。但养生学又提出了“长寿需要静养”这一说法,表面静养对于我们的健康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动、静本是完全相对的两个方面,这一动一静便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惑: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动养生还是静养生呢?

实际上,动、静本是一对矛盾的结合体。也就是说,养生既需动养,也需静养。动生阳,静生阴;动养形,静养神,阴阳平衡才能神形兼备,它们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养形要以神气的清虚静定为基础,养神又要以动态的平衡为指导。遵循这个原则和付诸实施,才是我们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

以静养生,保持精神祥和宁静

“以静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静养生”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几千年来,奉行“以静养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

“以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中国的先哲,特别是道家,极为重视“以静养生”,他们对“以静养生”的理论作了较清晰阐述。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老子与《黄帝内经》的著者从千百万人的养生实践中直觉地认识到,静对于养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从而认识到,一个人只要能以一种“恬淡虚无”的胸怀来对待名利得失,并将向外追逐的精神收回来,用于关照自己的身心,就能够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晋代的嵇康在“以静养生”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在著名的《养生论》中,他写道:“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的这段话将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国家,认为只有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时常保持宁静,作为国家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常处于躁动中,则人的身体健康必然要受到损害,所以养生的最重要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心神的宁静祥和。

对很多健康老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健康并不是吃得好或钱多。很多高龄健康老人的生活方式五花八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心地善良、性格随和、心胸开阔的老人,没有一个健康老人是心胸狭隘,脾气暴躁,鼠肚鸡肠,钻牛角尖的人。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高寿健康老人都是心理平和的人。从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这些健康老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以静养生”的人。

睡前5分钟,练练静养功

中老年人每天晚上睡前5分钟可练练短时间的静养功,以排除各种杂念,可采用坐式、卧式或立式,也可在散步时做。方法是:全身自然放松,两眼微闭,舌顶上腭,目视鼻尖,意念定于下丹田(脐下3寸),然后做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即可。

可以想象一件美好的事情,也可以让大脑呈现空白,意念可定于下丹田。

要旨:呼吸吐纳:

深慢柔和。意念导引:美好自然。气至丹田:涵藏不泄。

每天睡前应坚持做5~10分钟。

咽津功的锻炼方法

中医认为,常咽唾液有“灌溉五脏六腑、润泽肢节皮毛”、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等作用,故有“咽津益寿”之说。中国古代很多医学著作中都记载了咽津的方法和作用,把口中津液称之为酸液、华池、琼浆、玉泉等。如晋代《抱朴子》记载:“能养以华池,浸以醋液,清晨叩齿三百过,永不动摇”。又如东汉文物《铜尚方规矩镜》中铭文记载“渴饮玉泉饥食枣”,这里浸酸液、饮玉泉就是古代咽津气功。老年人可每天于早、年、晚各做一次“咽津功”,常年锻炼可以祛病、保健、延年。

练习方法:

练习咽津功时,静坐、静卧或静站都可采用。

平心静气后,鼻吸口呼轻轻吐3口气。轻叩牙齿20~30次,然后将舌伸出唇内齿外(口闭上),上下左右搅动,古代称为赤龙搅海,5~10次后津液可生满口。

把口中津液分成3口,再用意念随吸气送入丹田(小腹气海部位)。每次练生津法3次,每次分3口咽津。每日可练3~6次。

以动养生,增强体质机能

运动养生在我国由来已久。传统上叫做“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身体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人类的生命具有运动的特性,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体育运动就已经被作为健身和防病的重要手段。《庄子·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其意思是:嘘唏呼吸,吐却胸中浊气,吸纳清新空气,像黑熊攀缘引体,像鸟儿展翅飞翔,算是善于延年益寿罢了。这样做乃是舒活经络气血的人,善于养身的人,正是像彭祖那样寿延长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这说明当时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吕氏春秋·尽数》更明确了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黄帝内经》中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后汉三国时的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为健身体操。

随着养生历史的发展,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所载青牛道士养性法第一条便是“体欲常少劳,无过度”。南北朝时期,梁陶弘景所辑《养性延命录》中说:“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快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保生铭》中提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宋代蒲虔贯著《保生要录》专列“调肢体”一门。明代冷谦的《修令要旨》、王蔡传撰的《修真秘要》中,均提倡用导引来锻炼身体。

“生命在于运动”,是句古老的脍炙人口的名言,是由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亚里斯多德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人为万物之灵,当然也不能例外。这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运动,主要表现在不断地把外界的物质,同化为自身的物质;同时又把自身的物质,异化为别的物质。这种运动转化一旦停止,生命也将走向终结。

我们知道,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不在运动,合理的运动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可以使肌肉发达、骨骼强健,从而使心脏活动增加,促进血液循环;肺脏呼吸加快,增进气体交换;脾胃转化增强,食欲旺盛,消化吸收功能良好,促进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强大脑皮质对肌肉和各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中枢神经系统自功能。一旦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也会随之加强,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即使患了病,恢复起来也比体质弱的人要快。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最易于使人衰竭,最易于损害一个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话动。”大量的临床实验也发现,不运动是引起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

心脏病学者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经专门委员会认定,身体完全健康的20~30岁的若干男子,按照试验的规定,在20个昼夜里一直卧着,不准他们起坐、站立和做操。另设一个对照组,也按同样的规定接受试验,差别只在于昼夜可在专门的器械上锻炼4次。试验进行到3~5天,不锻炼的人都说背部肌肉酸痛、食欲不振、便秘。20个昼夜过去后,当他们从床上坐起来的时候,都感到头晕目眩,极度衰弱,浑身乏力,脉搏加快。不少人站起来后,脉搏极度减缓,血压急剧下降,并处于晕厥状态。

心脏功能减弱,体内组织严重缺氧,任何活动(例如在室内走动或爬梯子)都使肌肉感到疼痛。试验结束后,上述症状持续2~4天。与之相对照试验期间进行锻炼的那些人,身体保持正常。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这里,以流动着的水不会腐败,转动着的门枢不会被虫蛀为譬喻,说明不断运动是保持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同时,从形、气的关系上,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人的形体和精气需要经常运动才能强壮充盛,倘若形体不运动,则容易导致精气不能畅达周身,脏腑气机郁闭,轻则诸病丛生,重则危及生命。这就是说,生命在于运动,只有我们全身心的参与到生命运动的始末,才能携着健康在人生之路上潇洒行走自如!

动静结合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其实,动与静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只讲动不讲静,也不能只讲静不讲动,单独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事实上,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各有利弊。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来讲,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相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能够降低人体的消耗,因此寿命也相对较长一些。

从养生的基本原则在于促使气血流畅的观点来看,来研究清静养生与运动养生的实质,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方法,事实上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只不过是两者在阐述上各有所侧重点而已。

通常,我们知道: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如若动静兼修,形神共养,以期体内气血流畅,以期阴阳平衡,这便是养生之精妙所在,也是延年益寿的关键!

清静养神的要点就是,主张在思想上安闲清静,不作妄想,从而使精神内守,气血通畅,这样疾病自然不会产生。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干易恬澹,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同时,还要情志舒畅,性格豁达,应该少有忿怒心情。《孙真人卫生歌》中这样说道,“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讲的就是少怒的好处。此外,静养生讲究应顺应自然,根据四季不同气候调神。春季宜精神活泼,充满生机;夏季宜情志愉快,不要发怒;秋季宜意志安逸,收敛神气;冬季宜情志隐匿.藏而不泄。这就是说,只有精神情志的稳定和健康,才更有利于气血的畅达,阴阳的协调统一。

运动养形的要点就是要求我们运动适量,并且要坚持以恒。剧烈的运动会引起血脉喷张,呼吸疾喘,心跳加快,大汗淋漓,从而造成气血运行的失控,这对于养生是有害而无益的。所以唐代养生家孙思邈早就指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实际上,外动而内静的运动方法,最大特点就是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密切配合,即所谓的“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从而内练精神,中练气血,外练筋骨,使内外表里,气血形神,从而在有序运动中得到修整。通常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量力而行。采用最安全的运动方式,持之以恒相信一定会获得养生的益处。

因此,静养生和动养生各有所长。静养比动养更能长寿,但动养精力好。动则生阳,阳虚者应以动养为主,但不可过于剧烈;静则生阴,阴虚者应以静养为主,但也必须配合动养。动养的人,什么都可以吃,瘦肉、肥肉,蛋都能多吃,因为口福好,所以活得也很潇洒。但静养的人,就要常用丹参片、山楂等以促进活血化瘀。

只静不动是错误的,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亦动亦静,缺一不可。偏于动养还是偏于静养,应因人而异。在动养和静养方面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足够我们汲取。

锻炼身体的五大原则

原则一:全面进行运动锻炼

有人说:“运动是一种随意性的活动,喜欢什么运动就专门进行锻炼不就行了。”事实上,这是不科学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全面的运动锻炼,才能保证身体发展的平衡性或协调性。通过运动,才能使身体形态、各种器官以及系统的功能、身体的各种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锻炼。那么怎样才算是全面的运动呢?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含义:

1.锻炼项目要丰富多样,培养多种项目的运动兴趣。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机体的影响作用不同。因此选择多样化的锻炼项目和健身力法,将有助于机能的全面提高。对于那些对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来说,更应如此,以免由于锻炼内容单一而造成身体发展的不平衡,更好地促进生长发育和身体全面、协调的发展。

2.如果由于锻炼兴趣或锻炼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选择较多的运动项目时,则应尽量选择能使较多身体器官或部位得到锻炼的项目,以做到锻炼项目虽然单一,但仍能对机体产生全面的影响。

3.健身的同时,还要注意健心炼志,加强自己意志品质的培养,并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全面增进自己的健康。

4.最好多参加具有集体活动的锻炼内容,经常和运动锻炼的人群一起参加运动,有助于好的练习氛围的形成,更有利于运动的持之以恒。

原则二:体育锻炼的量要适中

这就是说,体育锻炼中运动量大小要适量安排,合理负荷。既不使运动量过大,产生过度疲劳,从而损害身体健康,又不能运动量过小,这样就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