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杨力讲易经预测智慧
14905100000025

第25章 阴阳预测——一阴一阳之谓道(1)

《易经·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易经》中,所有的因素都应该明白其阴阳属性,这是进入《易经》预测思维大门的必由之路。阴阳的互根理论、阴阳消长转化原理,以及阴极必阳、盛极必衰的理论是《易经》卜筮预测分析吉凶转机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最伟大的一句名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道,规律。阴阳者,阴阳二气也。“一阴一阳谓之道”,言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以化生万物。阴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易经》全书的核心,也是生命科学的要旨,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元规律。生命活动也概莫能外,生命运动是阴阳运动。这一论断,对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了光辉的概括,堪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媲美。

在《易经》之前,阴阳只是作为人类对自然矛盾现象的认识:阴阳最早含义本于日照的向背,阳指向阳,向阳者可丰收;阴,指背阳,背阳者减产,所以盖房子要向阳,种庄稼要向阳。

何谓阴阳?《易经》以阴爻“一一”代表阴,以阳爻“一”象征阳。《易经》中有一句话叫“立则对”,即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

《易经·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两仪就是指太极阴阳合抱。阴阳象征着天下的万事万物,没有阴阳就没有天下的万事万物,因为下下之事物无非就是阴阳这两种。什么是阳?大凡奇数、光明、向阳、动态、刚健、向上、外在、正数、实性、温热、兴奋、开放……皆可归于阳。什么是阴?凡是偶数、黑暗、背阴、静止、柔顺、向下、内在、负数、虚性、寒冷、抑制、关闭……皆可归于阴。在《易经》中,所有的因素都应该明白其阴阳属性,这是进入《易经》预测思维大门的必由之路。

阴阳二字,《易经》有阴字无阳字,如中孚卦“鹤鸣在阴”。阴阳二字并见的是《国语·周语》说:“阳伏不能出,阴迫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老子·四十二章》有“万物负阴而抱阳。”《易经》对阴阳理论作了最高升华及应用,一部《易经》实际上就是一部论述阴阳哲理的专著。故《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明代张景岳说:“阴阳虽备于《黄帝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

《易经》以吉凶祸福的矛盾转化为核心,通过卦辞、卦象、爻象、爻辞,反映了这一对立统一关系,处处体现了阴阳这一宇宙普遍规律。没有天高显不出地卑来,没有上就看不出来下,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没有强大就看不出弱小,没有高尚就看不出拙劣来,学生的成绩没有好的,就比较不出差的,如此等等。《易传》则对这一宇宙普遍规律的基本原理作了最高水平的抽象概括,奠定了阴阳文化的基础。

在易学发展过程中,阴阳的基本原理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在哲理、物理及伦理方面,尽融阴阳观念,并使之成为中国阴阳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使阴阳由哲学术语质变为阴阳概念。阴阳不仅是《易经》的核心原理,而且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哲学、伦理、医学……皆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对中医学的影响更是深远而巨大。

阴阳观包含的主要原理我们通过太极图来说明(请画一个太极图)。太极图浓缩了阴阳的全部哲理:

阴阳合抱:阴阳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

阴阳消长:阴阳不停地进行着消长转化,阳极必阴,阴极必阳,阴极一阳生,阳长阴消,阳极一阴长,阴长阳消。

阴阳互根: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阳互根。

阴阳平衡: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太极图阴阳之间不用直线划分,而用“S”线,意在表明阴阳的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平衡,而非静止的、绝对的平衡。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为太虚发展而来,太极为宇宙本体,两仪为天地,四象为四时,天地生四时,有四时才有万物。《黄帝内经》“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同样认为万物化生于宇宙。《黄帝内经》所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就是对《易经》阴阳思想的阐发,即言阴阳的变化是高深莫测的,也说明万物的造化无不由于阴阳之变化。然而阴阳变化虽然复杂高深,但只要掌握了阴阳的变易规律即可通晓万物。

杨力提示

世间万物都有对立的两面,只有阴阳平衡时,事物才能处于最佳状态,若失去阴阳平衡,事物便要走向混乱,从而出现变化或凶险祸害。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物始必生,物极必反。当平衡要遭到破坏之时,就自然地产生了新的重建平衡的需要,于是就会产生新的平衡统一与和谐。《易经》中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阴阳平衡的原则,但它却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祖先的脑海里。《易传》中将各种都思想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就是一种平衡的最佳状态,甚至孔子的中庸思想也是平衡的结果。

阳极必阴,阴极必阳

“阴阳不测之谓神”,这是《易经》的预测的精髓,其宗旨在于事物的变化源于阴阳的运动,也就是阴阳相互作用,所以预测之成败也就在于能否掌握阴阳变化的规律性。阴阳相互作用是《易经》变易观的基本元素,《易经》认为阴阳规律是万事万物运动的原规律,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还强调阴阳双方处在不断地消长转化之中,事物也就处在不停地变化之中。

阴阳双方通过阴阳消长进行协调。阴阳消长,又称为阴阳消息,即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正如《易经》所言:“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就是以阴爻、阳爻的升降、多少代表阴阳的进退。阴极则阳生,阳长阴消;阳极则阴长,阴长阳消。这就是阴阳消长原理。阴阳消长的一个最直观的模型就是荡秋千。

对于阴阳消长,老子是这样解释的,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的意思是阴阳的互动是无所不在的;“逝”是“发展”的意思。就是说阴阳双方如果一方增长,另一方必然衰减,这种趋势会发展下去。“远”是极限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这种发展的趋势达到极限,增长的将不能再增长,减弱的将不能再减弱。“反”就是“返”的意思。就是说当阴阳消长到达极限的时候就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了。老子观察到天下万物莫不如此,于是总结出这个规律。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阴阳消长的故事。

燕国辩士蔡泽被赵国驱逐至韩、魏,中途锅鼎又被劫,听说应侯范睢任用郑安平、王稽,二人都犯了重罪,应侯感到内疚而西入秦国,蔡泽将晋见昭王,便使人故意散播蔡泽是天下雄辩善言之士,他若见秦王,必定会被秦王看中并任做宰相而夺走应侯的相位,应侯听说,便召见蔡泽……蔡泽说:“古有太阳过午就要偏斜,月亮圆盈就要缺损,万物盛极必衰,天之气数也。进退、盈亏、变化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以前,齐桓公九次会见诸侯,天下遂得统一,到葵丘会盟,桓公有骄矜之貌,导致九国的背叛。吴王夫差无敌于天下,轻蔑诸侯,无视大国齐、晋,终于杀身亡国。夏育、太史启叱咤天下威慑三军,却死于凡人之手,这些都是不知盛极而衰的道理……商君……功已成遂以车裂,秦将白起……大功已经告成,被赐死在杜鄄,吴起……立下大功,卒被斩断四肢。大夫文种辅助勾践完成霸业而被逼自杀,此四人皆因立下大功而反遭厄运,这叫做不知伸而必屈,往而必反的道理。你的功绩已经到了顶点,如再不知急流勇退,就和商君、白公、吴起、大夫文种的命运一样了,您何不趁此机会,归还相印,把它交给贤能之人,必定能留下好的名声……”应侯说,您说得有道理,于是将其奉为上宾招待。

阴阳的互根理论、阴阳消长转化原理,以及阴极必阳、盛极必衰的理论是《易经》卜筮预测分析吉凶转机的主要理论依据。《易经》也通过乾卦反映了阴阳盛衰的规律。我们还来看乾卦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菇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其中的潜、在、跃、飞、亢、悔是龙的运动形式,体现的是阳气的盛衰规律。

与之对应,坤卦反映的是阴气的盛衰规律。

战国时,秦昭襄王四处访求贤才。他的一位客卿向他推荐齐国相国孟尝君,并建议秦王以至亲子弟去齐国作人质,请齐国以孟尝君交换,秦、齐联合,就不难共霸诸侯了。于是,秦昭襄王立即就给齐缗王写好国书,以泾阳君为质,以请孟尝君。

齐缗王看了国书后,便与大臣们讨论对策,最后决定礼送泾阳君归秦,派孟尝君赴秦答谢,以使秦王厚待齐国。

孟尝君便率门客千余人,西去咸阳谒见秦昭襄王,受到秦昭襄王的热烈欢迎,秦王高兴地说:“见先生得以慰我饥渴之想,真是相见恨晚。”

孟尝君向秦王献上价值千金的白狐裘。秦王穿上白狐裘对他的宠妃燕姬夸耀说:“白狐罕有,此裘只取狐腋下一片毛皮缝成,真是无价之宝!”命人入库珍藏。

秦王想立孟尝君为相国。秦相国樗里疾坐不住了,因嫉妒又担心自已相位不保,就指使小人挑拨离间,说孟尝君若做秦相会为齐国效劳,很危险。

秦王向樗里疾征求意见说:“那么,我把孟尝君遣返回齐国去,怎么样?”

樗里疾说:“孟尝君和随行1000多宾客在秦国住了1个多月,对我国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若放他们回齐,以后必为秦国大患,只有杀了他,才能保证平安无事!”

泾阳君反驳说:“相国所说并无证据。孟尝君天下名士,伤害了他,恐怕就不只是齐国找上门了。”

秦王想了想,便下令将孟尝君软禁在驿馆里,使其不能自由行动。

泾阳君在齐国时,孟尝君对他很好,两人成为好朋友。他偷偷对孟尝君说了秦王和樗里疾的密谋。

孟尝君向泾阳君求解救之计。泾阳君要孟尝君求秦昭襄王宠爱的燕姬,请她设法解救。孟尝君献上二双白玉,托泾阳君转交燕姬求救。燕姬不愿要白玉,却指名要白狐裘。

泾阳君回报孟尝君。孟尝君说:“我只有一件白狐裘,已献给了秦王,一时间去哪里再找一件呢?”

正当大家面面相觑,束手莫对时,坐在最下位的一个人说:“我帮您把白狐裘从秦王那里偷回来。”

原来此人是一个梁上君子,而且还是顶尖高手。夜晚,他从狗洞潜入秦王宫中仓库里,将白狐裘盗窃出来。第二天孟尝君请泾阳君将白狐裘转交燕姬。燕姬很高兴,趁秦王晚上喝得迷迷糊糊时,劝秦王放了孟尝君,以免担上杀害贤士的坏名声。秦王同意,第二天一早就派车马,给通行证,放孟尝君回齐国。

孟尝君如电掣星驰,赶到函谷关,天还未明,而秦国法律,鸡不鸣就不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