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杨力讲易经心理智慧
14905000000035

第35章 心灵也该有把锁:修炼出优秀的心理特质(5)

怀有一颗正直之心,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崇尚的传统美德之一,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赞誉。古代有个成语“刚正不阿”就是赞扬正直的;民间所说的“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也是赞扬正直的。“正直的人格就是力量。”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说,这句话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贴切。没有灵魂的精神,没有行为的才智,没有善行的聪明,虽说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它们都只会产生不大的影响。正直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处世应有的基本品质,而且还能够使人达到一个人人都渴望达到的目标。

什么是正?古人说,正,止于一。一,就是至善的所在与至善的道理。心达到了至善,就恢复它的本来样子,不为物累,不以己悲。没有愤恨,没有滞碍。不牵挂,不动气,不着意,不思虑,心纯如雪。心正则行有所止,有所止,则有所安,有所安,则自有所得。

正直意味着自觉自愿地服从自己所选择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道德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正直的核心,没有谁能迫使我们按高标准要求自己,也没有谁能强迫我们献身。同样,没有谁能勉强我们服从自己的良知。然而,不管怎样,一位正直的人却自觉地做到了这些,从而使他具有伟大的信念和力量。

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确认错误的东西。马丁·路德在他被判死刑时面对着他的敌人说:“去做任何违背良知的事,既谈不上安全稳妥,也谈不上谨慎明智。我坚持自己的立场,上帝会帮助我,我不能做其他的选择。”

怀有正直之心的人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绝不会苟且偷安,畏缩不前。他们有坚持不懈、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目标的精神。亚伯拉罕·林肯在1858年参加参议院竞选活动时,他的朋友警告他不要发表某一次演讲。但是林肯答道:“如果命里注定我会因为这次讲话而落选的话,那么就让我伴随着真理落选吧!”他是坦然的,他确实落了选,但是2年之后,他就任了美国的总统。

《易经》姤卦中说::“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天与地相遇,天下万物都受到滋润二茁壮成长。阳刚的人能坚守中正,天下的人就能更好的实行正道。君子应当施教于天下,让天下人懂得这个道理。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出于公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支持。能力再强,如果不是出于公心,也只能为自己谋一点私利;学识再渊博,如果不是出于公心,也不会有大作为。

司马迁的一个朋友到他家中拜访,当朋友看见他在写《史记》中的“李广列传”时,便说:“您为李广受的酷刑已够惨了,怎么还写书赞扬他呢?”

司马迁回答说:“我是在写史,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怎么能不写呢?”那位朋友看了一会儿,又说:“既然您对李广怀有如此深厚的情感,为什么还要写他的缺点呢?”

司马迁又回答说:“谁能够没有缺点呢,李广也不例外呀。把缺点写出来,绝不会损害将军形象,相反还会增强他的亲切感。”

还有魏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他的父亲曾任马谡的参军。马谡失掉街亭被杀,陈寿之父因谏议不力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剃去头发的一种刑罚)。古人把头发看得很重,所以,被强迫剃发既辱自身,又辱祖宗。依常人之见,陈寿对诸葛亮纵使不怀仇怨,也是心存芥蒂。

因此,陈寿在撰《三国志》时,有人曾担心他会对诸葛亮加以非议;然而,陈寿却肯定了诸葛亮。他在诸葛亮传的评述中说:“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由于陈寿出以公心,《三国志》反映了历史真实,为后人塑造了一个丰满光彩的诸葛亮形象。

公正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具备了公正无私之心,就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扬善除恶。无论做官或治家,都必须以身作则,因为上行下效,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指这个意思。孔子有言:“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如果一个人仅仅以自我存在于小我的圈子内,以自我的成就存在于小我之中,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不能做到“正直”、“正气”,则将一事无成,也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孔子说:“天子以天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天下混乱;诸侯以国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国灭之:平凡人心身体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受杀害。”

所以,欲正其身先正其心,才可正其言正其行。对人对事,坚守自己的一腔正气,要端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品德上为人之表率。正气一身,既被人敬重,又自得其乐。诸葛亮有句名言:“我的心就像一杆秤,不为他人做轻重。”他自己一生的功业,全都体现着公正二字。不能做到公正二字,就无以取得人心而达到大治。

心理忠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小偷、强盗、坏人的时候,很多人都沉默不语、视而不见,致使歪风邪气盛行,社会风尚堕落。出于自我保护的观念,以及个人的荣辱得失来说,直来直去、不折不弯的当面指责,往往容易让对方无法理解,无法坦然接收,甚至带来生命的危险。可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直言不讳,正直敢为的人,因为他们的正直可以让我们清楚地发现我们政策、制度、道德等诸方面的不足与缺陷,让我们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变我们的方针。

第64讲:若要人敬,先要敬人——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

有一位富翁十分有钱,却得不到别人尊重,他为此苦恼不已,每日寻思如何才能得到众人的尊重。某天在街上散步时,他看到街边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心想机会来了,便在乞丐的面前放了一张百元大钞。谁知乞丐意外对他的钱看都没看一眼,继续在捉自己的身上的虱子。富翁不由得怒气冲天地说道:“你的眼睛瞎了吗?没看到我给你的钱吗?”乞丐看都不看他一眼道:“你给不给是你的事,不高兴可以收回。”富翁大怒,心想,你是嫌我给的钱少了是吧?他又拿出两张百元大钞,放在乞丐面前,说:“你道声谢会不会?”谁知乞丐站起来,拿起铺在地上的布转身就走,留下富翁和他的钱在那儿干瞪眼。

富人苦苦寻觅别人对他的尊重。他本以为他对乞丐的善举会让乞丐向他磕头道谢,但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乞丐对他理都不理。《易经》益卦中说:“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翼,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从古代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就是统治者自损以补益在下的平民百姓,人民得到益处而统治者自身也会因此得到益处。民贫,朝廷的统治就不稳固;民富,朝廷才能免除忧虑。所以高明的统治者善于使用损上益下之道,从上方施利于下,其统治才能光明昌盛。

同样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就好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会冲你大喊大叫。所以我们想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敬的欲望。人们渴望自立,成为社会中真正的一员,平等地同他人进行沟通。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对方会觉得受到尊重,而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如果你自觉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与人沟通,对方会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

尊重原则是现代礼仪中的实质。尊重他人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和美德,它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别人面子,维护他人的尊严。尊重是指在礼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对他人真诚的尊重,而不能藐视别人。事实上,礼仪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尊重他人的具体体现。因而在交往中,任何不尊重他人的言行,都会引来别人的反感,更不会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与人交往,不论对方的地位高低、身份如何、相貌怎样,都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

古人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与人交往,只有相互平等,才会有真正的彼此尊重。尊敬别人能换来别人的尊敬,互相尊敬能互相受益。生命都是平等的,富贵也好,贫贱也好,荣耀也好,卑微也好,它都不能改变人的尊严。不要轻易去否定或忽略一个人,因为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别人不可超越的价值和特质;无论何时都应以仁慈博爱的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个生命的存在都具有被尊重的意义。

但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很多人都有一种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的优越感和骄纵,当地人看不起外地人,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小城市的人,城市人看不起农村人,富人看不起穷人,白领看不起蓝领……不可否认,人们在出身、受教育程度、外貌及个人能力等方面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却不能因此将人做高低贵贱之分。人都有自尊心,你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便要尊重别人。

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很多人都自以为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因而平时大发议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考虑他人的面子,把别人批评得无地自容,自己则以为能凭此显示自己的渊博与能力。其实,这种举动正是在为自己的前程埋下隐患,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

很多情况下,不加掩饰,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不给他人留面子是无能、自私的错误表现,它只会恶化事端,造成大家的不愉快。掩饰并非虚伪和造作,一个人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时机做适当的事情,这才是大智慧的表现。相反,没有任何掩饰的人必然不能与其他人愉快和睦地相处。不要不顾别人的感受,对他人的缺点大肆批评,也不要用尖刻的语言去伤害他人,不要取笑他人或是对别人的工作成果感到不屑,这些都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是你与他人愉快沟通交流的一大障碍,唯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同样的尊重。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条件。它很容易做到,一声赞叹,一声理解,都是“尊重”的表现。摩托罗拉公司的创始人高尔文说过:“对每一个人都要保持不变的尊重。”

心理忠告:

在人际交往中,要真正想到对方,尊重对方,而不是将自己的要求及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强加给对方。如果我们能以自己之心去体悟别人的合理要求,不违背别人的合理情意,节制自己,不执著于自己的意愿与利益,学会并更好地为别人着想,君子的处世风度因此而得以成立。在此基础上,才可使人人都能生活在以和为贵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