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达的死,坏就坏在其贪心上。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辈份,没几年就升到重要的仆射一职,已属不易了。也许是太顺当了,也许是他升得太快了,于是,使他想入非非,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了,并且易如探囊取物。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的转移的。于是,一个筋斗使他从云雾中翻滚了下来,真正遭到灭顶之灾。所以可以这样的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送了王僧的性命。
《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错,知足会引人进入没有止境的求利之路,而没有止境的追求利益,贪婪物欲,恰恰会得到损失利益的结果。
老子道家学说的继承人庄子,对先哲的思想有着深刻地体会。在庄子看来,无私是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有了私欲,就会利欲薰心;利欲薰心就会迷惑自己的心志;自己的心志一旦被迷惑住了,那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保住,至于事业、生活,那就更谈不上了。这就是利令智昏的结果。
庄子把利欲薰心比喻为眼观浊水,而把心境淡泊比喻为处于请渊。他认为,人一旦观于浊水,就会忘记清渊,而这种利令智昏,也就失去了人的纯洁本性,最后必定要遭殃。《庄子·山木》篇中,就讲了一个“观于浊水忘清渊”的故事,故事说:
庄子在一个名为雕陵的栗园里面游玩,突然从南面飞来一只奇特的大鸟。只见这只鸟翅膀有7尺长,眼睛有1寸大,翅膀擦着庄子的额头飞过,但其并没有感觉到庄子的存在,最后径直落在栗林之中。
庄子心里想:这是什么鸟呀?长这么大的翅膀却不远飞,长这么大眼睛却看不见人?于是,他撩起衣服,加快了脚步,赶到栗林之中,并拿出弹弓,准备将这大鸟打下来。
到了大鸟的眼前,庄子终于明白了。原来大鸟之所以不远飞而仅飞到这里,之所以睁着一对大眼睛而看不见他,其目的是为了捕捉一只螳螂。
庄子再一仔细观察,见栗林中还有一只蝉,正借着栗树的树荫,在那里美滋滋地休息。可是,正因为它找到了一个好的休息处所,只顾了享受,忘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没有预料到在它的附近,已经有一只螳螂向它伸出了双爪,并在瞬间捉住了它。
具有戏剧色彩的是,这只螳螂由于捉住了蝉后得意非凡,却忘记了隐蔽自己的身体,被大鸟在空中飞过时发现,于是,大鸟俯冲下来要啄食它。而正因为这只大鸟专注于要啄食那只螳螂,结果连庄子这么大一个人也没有看见,以至于当庄子用弹弓要打它的时候,它还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到了危险的关头。
看到这种情形,庄子很是感叹。他深为这几只小动物的悲哀,觉得它们太不懂得生命的轻重了。为了眼前的些许利益,而忘记了上天给它们的自然生命,忘却了贪恋眼前利益对自己的生命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庄子也感到自己也陷入了这种悲剧性的境地。为了捉住那只大鸟,他也忘记了对自己生命的警戒。说不定此时自己也成了谁的猎物呢!
想到这里,庄子吓得出了一身准汗。他赶忙扔掉弹弓,扭头就往回跑。果然不出他所料。刚才守园子的人见他急匆匆地往栗林中钻,以为他是偷栗子的,正拿着东西要捉他。现见他慌忙往园外跑,便在后面追着骂他。
经过这一次经历,庄子三个月都没有到庭院中去散步。
一天,庄子的弟子蔺且问庄子:“先生为什么这么久都不到庭院中去走一走?”
庄子回答说:“我为了得到大鸟的形体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这就象是见到了浊水而忘记了清水一样。况且,我的先生曾经教导我,到了哪里就要遵从那里的规矩,可是我进了雕陵栗园却忘了自己身体的危险,只顾要弄清楚那只大岛为什么擦着我的额头看不见我的原委,却忘记了自己身处栗林之中,违犯了栗园的规矩,由行遭到了园吏的追逐和辱骂。回来后,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因为没有心思到庭院中去”。
《庄子》记载的这个故事,的确发人深省。大鸟的眼睛有一寸大,可是就没有看见它擦额而过的庄子,为什么?因为捕捉螳螂的欲望遮蔽了它的眼睛;庄子在栗园中游玩,可是忘记了栗园的规矩,钻入了栗林之中,看不见正在捕捉他的园吏,为什么?因为捕捉大鸟的欲望迷惑了他的心;蝉、螳螂与大鸟、庄子一样,都陷入了物欲的迷茫之中,不能自拔。由此可见,物欲对人心的迷惑作用是多么地巨大,人们一旦被物欲所迷惑,就会什么也不顾,甚至会连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都会置之脑后,至于家庭、亲朋、事业,这一切的一切,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正因为这样,所以庄子告诫人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根本,牢牢记住自己的本体,不要陷到那浊水之中,而忘却了自己本来具有的纯洁清渊。否则的话,就会导致身败命丧。
6.静静地生活,静静地享受
平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静静地生活,静静地享受,用不着去承受大喜大忧,也用不着承受大富大贫,只可惜世人们都不知道去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平凡生活,为名利终日忙碌,四处奔波,他们所获得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所产生的忧愁却是真正的忧愁,从这一点讲,生活清贫而不受精神之苦,行为相对自由洒脱而不受倾轧逢迎之累是值得羡慕的,安贫乐道未尝不好。
人在宁静之中心绪像秋水一样清澈,可以见到心性的本来面貌。在安闲中气度从容不迫,可以认识心性的本原之所在。在淡泊中意念情趣谦和愉悦,可以得到心性的真正体味。
《菜根谭》云:“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意思是说,只要自己的身心处于安闲的环境中,对荣华富贵与成败得失就不会在意;只要自己的心灵保持安宁和平静,人世的是非与曲直都不能瞒过你。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世人也常把“无为”挂在嘴边,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一个人处在忙碌之时,置身功名富贵之中,的确需要静下心来修省一番,闲下身子安逸—下。这时如果能达到佛家所谓“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把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视同乌有。这利于帮助自我调节,防止陷入功名富贵的迷潭。在洪应明看来,佛家所谓的“六根清静、四大皆空”也就是指人生要宁静淡泊,降低欲望,这样就会把生活中的是非利害与荣辱得失看得轻一些,而生活的快乐则会体验得多一些。洪应明也多次提到,人需要静观世事,做到身在局中,心在局外,这样就会客观地对待生活,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累,人间的种种现象也才能尽收眼底。
林语堂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利用假期出外旅游。他们从纽约南行,来到一处幽静的丘陵地带,发现在这人烟稀少的小山旁边,有一个小木屋。
夫妻二人走到小木屋前,看见门前坐着一位老人。年轻丈夫上前一步问道:
“老人家,你住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不觉得孤单吗?”
“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老人回答道。停顿了一会,老人接着说:“我凝望那边的青山时,青山给予我力量;我凝望山谷时,那一片片植物的叶子,包藏着生命的无数秘密;我凝望蓝色的天空,看见那云彩变化成各式各样的城堡;我听到溪水的淙淙声,就像有人在向我作心灵的倾诉;我的狗把头靠在我的膝上,我从它的眼神里看到了纯朴的忠诚。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看见孩子们回到家中,尽管他们的衣服很脏,头发也是蓬乱的,但是,他们的嘴唇上却挂着微笑;此时,当孩子们亲切地叫我一声‘爸爸’,我的心就会像喝了甘泉一样甜美。当我闭目养神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一双温柔的手放在我的肩头,那是我太太的手;碰到困难和忧伤的时候,这双手总是支持着我。我知道,上帝总是仁慈的。”
老人见年轻夫妇没有作声,于是,又强调了一句:“你说孤单?不,不孤单!”
这位老人的生活看起来是平淡的。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凡夫俗子,他们总期盼着过一些平淡的日子。平淡,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自然要取;不属于我,即使是千金、万金也不为其动。这就是平淡。安于平淡的生活,并能以平淡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和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自处,这样的人,于自己,就像云彩一样的飘逸;于他人,就像湖泊一样的宁静。这就是一种清心的境界。
其实,这位老人正是达到了清心的境界,因此,他能清闲自在、坐卧随心,从平凡的生活之中,体悟到了生活的情趣,领略到了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