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1484700000009

第9章 礼的终极奥义 (2)

周成王也对周公旦产生了怀疑,于是,周公旦退位回避,离京返回东方的鲁国。

周公旦身居东方,忧虑武庚肯定要发起叛乱,周王室必然要受到动摇,于是查清了武庚暗中与管叔等人勾结的情况,写了一首名为《鸱鸮》的诗,赠给周成王,其中写道:

猫头鹰啊,猫头鹰!

你已抢走了我的儿,不要再毁我的家。

我多么辛苦殷勤,为哺育儿女已全累垮!

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我就忙着把桑根剥下,加紧修补好门窗。

因为下面的人有时还把我欺吓。

周公旦在诗中以母鸟自喻,把武庚比作猫头鹰,借母鸟的哀鸣,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

于是,周成王把周公旦迎接回朝。周公归来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其中说:“做父母者,经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佚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因此过去殷王中宗,庄重恭敬地畏惧天命,治民时严以律己,兢兢业业不敢荒废事业自图逸乐,所以中宗拥有国家75年之久。殷之高宗,久在民间劳碌,与小民共同生活,他即位后居丧,3年不言语,一旦说话就得到臣民拥戴,不敢荒淫逸乐,使殷国家安定,小民大臣均无怨言,所以高宗拥有国家55年。殷王祖甲,觉得自己并非长子,为王不宜,因此长时间逃避于民间,深知人民需要,他安定国家、施惠于民,不悔慢鳏寡孤独之人,所以祖甲拥有国家33年。”《多士》上说:“自汤至帝乙,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后来到殷纣时,大为荒淫逸乐,不顾天意民心,万民都认为他该杀。” “周文王每天日头偏西还顾不上吃饭,拥有国家50年。”周公写了这些用来告诫成王。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

后来,由于武王的去世导致东部地区形势不稳。

奄国的国君薄姑对禄父说:“周武王已经死去,现在周成王年纪还小,周公旦又遭到怀疑,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请您起兵举事吧。”

武庚听从了薄姑的建议,与管叔、蔡叔和霍叔一起反叛周朝,奄国以及淮夷、徐戎也都背叛了周朝。于是,周公旦写下《大诰》一文,明确开导天下百姓,接受周成王的命令,前去讨伐武庚。

之后,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杀掉了首恶管叔鲜,擒回并杀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过较轻的蔡叔。蔡叔死了以后,其子名胡,胡一改其父旧行,尊德向善。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在选拔人才这方面,在历史上周公旦堪称典范,他并没有因为蔡叔所犯的罪行,而牵连到他儿子的身上,做到了真正的选贤与能。

后来,周公旦又命令儿子鲁侯伯禽前去讨伐淮夷和徐戎,平定了奄国和淮夷,东方因此安宁下来。周成王便将微子封到宋地,以便昭显殷人的后代,允许微子采用殷朝的礼仪和音乐,作为周朝的宾客,不用向周朝称臣。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周公在扫平叛乱,营建成周之后的问题是,周王朝的长治久安的谋划,也就是“制礼作乐”。“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礼”,表面看是制度、规矩与礼节,深入研究,可以说“礼”首先代表道德、法律,其次代表惯行与形式;“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不仅把君臣关系、君民关系、臣臣关系、臣民关系固定下来,同时也把风土人情与民族性固定下来。礼,成为“华夏”民族文化方面的凸征,言及文化教化意义上的华夏,不能不言及礼。

从国民性的角度看,华夏民族经历了两个时期,一个是礼的时期,另一个是“礼崩乐坏”之后的时期。分界线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其前为一个时期,其后为一个时期。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

周在周公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发为太子。自周公以后,都是传子,这不是偶然的,这种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应归功于周公。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人的统治系统。

周公的制礼作乐,一方面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另一方面也是周人具体实践的总结。周公旦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形式”的连续性。他有对“形式”大加挞伐的机会,但他放弃了。武王伐纣取胜之后,在他的建议下,把殷朝许多形式化的遗产(包括礼),保留下来。殷朝的祭祀方法,祭祀的主持者大都得以保留,甚至保留了殷的诸侯国地位,仍由纣的后裔主持殷国的事务,予以充分信任。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椅)壁,接受诸侯朝拜。7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成王站在中间处理政务,四位圣明的大臣在身边辅佐他。周公旦通常站在前面,太公望通常站在左面,召公奭通常站在右面,史佚通常站在后面,因此周成王计虑谋划从没有失算的时候,办事从来没有错误的举动,终于把天下治理得政治修明。

当初,成王幼小时,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说:“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旦。”也把那祝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病果然痊愈。到成王临朝后,有人说周公坏话,周公逃亡到楚国。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并嘱咐成王“克勤克俭,亲贤远佞”。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周公去世那年秋后,庄稼尚未收割,一场暴风雷霆,禾稼倒伏,大树连根拔起。王都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众大夫穿好朝服打开金縢之书,看到了周公愿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册文。太公、召公和成王于是问史官和有关人员,他们说:“确有此事,但过去周公命令我们不许说出去。”成王手执册文而泣,说:“今后不要在笃行占卜了!过去周公为王室辛劳,但我年幼不理解。现在上天发威来彰明周公之德,现在我应设祭迎其神,亦合于我们国家之礼。”成王于是举行郊天之礼,果真天下雨,风向反转,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国人,凡倒下的大树都扶起培实土基。当年大丰收。于是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所以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的德行。

周公旦的高尚德行不仅赢得了同时期人的尊重,也赢得了后辈人的认可。他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位先哲,其功德不亚于孔子。司马迁近于虔诚地景仰他,不是没有道理的。司马迁本来有机会以如椽之笔为汉代帝王脸上贴金,以改变自己的险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对于周公旦他却从来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虽然周公旦与司马迁相隔千年,但可以说他们两个是神交甚笃的挚友,司马迁用重墨渲染了周公旦冰清玉洁的人格,至今读来齿颊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