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1484700000023

第23章 更法第一人 (2)

“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在秦国所主持的变法,第一件事情便是取信于民,使得大家都确信此次变革行动是真正要发生的。这不仅仅是立了商君的信,也是为新法立了信,为整个秦国法制现代化的活动立了信。此行动确为必要,因为非如此,任何一项变革活动,都会化为一场闹剧,都会令主持者难以控制局势。而信誉作为不可见因素,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现代化活动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这是第一步,商鞅要通过这件事让民众信任他。等到人们都相信他令出必行之后,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法令一经颁布,就遭到旧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因为商鞅有着孝公的支持,贵族们不敢在正面反对变法,而是给商鞅出难题,那就是唆使孝公的儿子,11岁的太子驷窝藏罪徒,触犯法律。如果惩处太子,孝公这一关不好过还不说,太子将来继位,肯定不会放过商鞅。如果装聋作哑,新法的权威就要打折扣。

商鞅的处理算是很机智了。他对孝公说,太子年幼,又是王位继承人,不便施法,可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对此负有重要责任。君主把教导太子的重任交给他们,这不是玩忽职守吗?

孝公下了台阶,同意处理公子虔和公孙贾。商鞅判决,在公孙贾脸上刺字,对公子虔施加了刑罚。商鞅还训斥太子,烧掉了太子所藏的儒家著作,而此事为商鞅留下了后患。

这件事传遍全国,引起极大轰动,那些反对变法的贵族,气焰顿时受挫。商鞅又逮捕了触犯法律的贵族祝欢,以及其他七百多个反对变法的贵族,全部在渭水边上斩首。

通过这件事,商鞅树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威信。虽然当时他所秉持的法律中本身有不平等的内容,但是他却使得秦国的君臣众人都一体遵循于法,这是难能可贵的,上至储君下至黔首,全都不得不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先有了民众中的公信力,再有了贵族中的权威力,变法事业才得以顺利展开。

在严刑峻法的威慑下,抗议的浪潮被压制下去,新法得以继续贯彻执行,行之三年,新法初见成效,拥护的人逐渐增多,“百姓便之”。“左庶长”在秦国的二十级爵制中列为第十级,这在当时是有军政实权的一个官职。

新法实行10年以后,秦国人都很满意,路上有人丢了东西也没人捡,山林里也没有盗贼出没,家家都能自给,人人都很富裕。人民都勇于为国家战斗,不敢为私仇相斗,乡村和城市的社会秩序都很安定。最初说法令不便的秦国人来说新法的好处,商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都迁到边疆去戍城。然后人民再没有敢议论新法的。

公元前354年,秦国军队夺取了魏国的少梁。公元前352年,带兵强渡黄河,围攻魏国的安邑城,使安邑归降。当此时,魏国在东线因中孙膑“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大败于齐,在西线又屡败于秦,以前魏强秦弱的军事态势开始发生转变,此后秦国在河西地区的争夺战中渐趋占据主动、优势地位。

3年后,商鞅在咸阳兴建了宫殿和城阙,为秦国迁都作准备。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于咸阳。此举主要是出于秦国内政和外部用兵的考虑。咸阳地处渭河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水,东控函谷关口,西拥雍州之地,雄据甘陇和巴蜀通往中原的要津,于内处在秦国的辐射中枢位置,于外可以水陆并进,东出函谷,问鼎中原,这里正是后来柳宗元所谓“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的帝都之所。

从此,“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在商鞅的策划下,秦孝公开始在秦国实行第二次变法。下令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的必须禁止。集中小的乡镇村庄合并为县,设置了县令和县丞,一共三十一个县。又废除井田制的田埂地界,使赋税的收入平衡。统一了度量衡。这样实行了4年,太子傅公子虔又一次触犯法令。商鞅仍像以前那样,刚正严明,断然对公子虔施以割鼻的刑罚。经过5年的经营,秦国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

商鞅掌握大权之后,一直寻找机会攻打东邻魏国,为秦国报仇。先前,魏国实力强过秦国,夺取了原属秦国的黄河以西地区,压迫秦国。此外,商鞅来秦之前,在魏国一直屈居人下,长期不受重视。魏国相国公叔痤临死前,曾郑重其事地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只是一笑了之,根本看不起商鞅,商鞅为此也衔恨魏国。

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大战。齐国以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在马陵打败了魏军,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杀死了魏国将军庞涓。马陵之战后的第二年,商鞅劝秦孝公说:魏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如同一个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不是魏国并吞秦国,就是秦国并吞魏国。这是为什么呢?魏国地处险要的中条山以西,在安邑建都,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占了函谷关以东的有利条件。当条件有利时,魏国就向西入侵秦国;条件不利它就向东发展,攻取土地。现在因为孝公您的贤明圣德,秦国以此而强盛起来。而魏国去年被齐国大败,依附它的诸侯都背叛了它,秦国可以趁此时机去讨伐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大军,就会将国都徙往东方。魏国一旦东迁,秦国就可依凭黄河、崤山的地理优势,向东抑制诸侯。这是成就帝王之业应做的事。孝公认为商鞅说得很对,就派他率领军队出征伐魏。

魏国派出公子卬迎击秦军。公子卬是商鞅在魏国时的熟人,商鞅给公子卬写信说:“我以前和你的交情很好,现在我们成了秦魏的将领,我不忍心和你互相攻战,想和你单独见个面商量结盟,大家就可以畅饮一番然后罢兵,让秦魏两国都能得到安宁。”傻乎乎的公子卬信以为真,前往秦营拜会商鞅,当然他内心也不想打这个仗,梦想和为贵。结果,当即被商鞅拿下。秦军立即出击,大破魏军。

魏惠王因为魏国数次被齐国和秦国打败,国内人口、财物都大为减少,国家日渐被削弱而非常担心,于是派使臣割让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和秦国议和。魏国也将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魏惠王说:“我真是后悔没听公叔痤的话啊。”

商鞅打败魏国凯旋,不仅扩张了秦国的领地,同时也让其他的诸侯国见识了秦国的虎虎军威。孝公雪了祖上大耻,无比高兴,亲自出来迎接他,并把商、于(今陕西商县到河南内乡县之间)地区十五个邑封给这位大功臣,赐给他一个称号叫“商君”,“商鞅”之名由此而来,他的级别也成为二十级爵中最高的彻侯。

商鞅自公元前361年入秦,先后实行两次变法,在这20年中,商鞅不仅为秦奠定了帝王之基,而且使其个人登上了富贵功名的顶峰。但因为变法,他与旧贵族的积怨也日渐加深。公元前338年,秦国上层都能预感到形势即将发生变化。此际,一个颇有点背景的人突然拜访商鞅,他叫赵良。

赵良对商鞅说:“你这么多年蛮干,用严刑峻法处罚贵族,杀人如麻,积怨太多。你每次出门,彪形大汉在车上护卫,全副武装的人跟在车旁奔跑,没有这些安保措施,你绝对不敢出门。为什么?不就是怕人报复吗?现在国君身体堪忧,我建议你利用这最后的机会,主动辞职,把封地还给国家,劝国君重新起用那些被压制的贵族,然后找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隐姓埋名,种地过日子。这样的话,某些大人物也许能够让你活下去。否则,国君一旦去世,想想后果吧,想要你命的人还会少吗?”

商鞅觉察到了赵良背后的势力。但是,即使按照赵良的建议去做,太子驷这些人就能善罢甘休吗?再说,自己毕竟让秦国强大起来了,新的国君恐怕也得顾及这一点吧。倔强的大良造回避了那些血淋淋的场面,回答道:“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不后悔。当初秦国多么落后,父子男女同室而居,是谁改变了这些陋习?是我。再说前些年,我指挥迁都咸阳,扩大了旧城,建成了比鲁国宫殿还要宏伟的宫殿,这些你都没看到吗?”赵良见他毫无隐退避祸之意,便无奈离去了。

这一年,孝公因病去世。

太子驷继位当了国君。蛰居多年的公子虔、公孙贾等人立即活跃起来,指控商鞅图谋造反。商鞅跑到魏国边界,被魏国拒绝入境,他又跑回自己的封地,仓促组织了一支小军队抵抗前来捉拿的秦军,结果兵败被捕。秦惠文王判处商鞅车裂大刑,用几辆马车拽住手脚向不同方向奔驰,把他的身子拉裂成几大块。商鞅的家人也都被杀死。

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什么商鞅身死而秦法不亡呢?商鞅的死是因为他得罪了包括新君在内的太多的人,在秦国,有太多的人欲置其死地而后快;他的蒙难并不是因为他所推行的秦律有问题。恰恰相反,秦律不仅仅十分适合秦国的国情,而且被历史所证明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发展,并为其后的一统奠定了基础,反对变法的旧勋,痛恨商君的新君都看到了这点,也正是因为其所行秦律的实益,使他的事业没有人亡政息,从而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