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小说选刊(2012年第3期)
1483100000020

第20章 说话 来信与回复

选刊的三个特点

杜主编:

你好!

我叫侯波,是《延安文学》常务副主编,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去年我阅读了咱们全年的杂志,有一些感想,想说出来。就我个人感觉,咱们杂志有三个特点:一是所选小说更直面生活、直面当代、可读性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一些农村题材小说选材角度好,构思巧妙,兼具时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二是《小说选刊》更关注基层作者,不像某些选刊一样,翻开尽是名人的文章。基层作者可能创作技巧欠缺,但具有扎实的生活底子,生活味浓,作品也耐看。三是《小说选刊》把所选面铺得很宽,我注意到:有许多小说都是从很不出名的刊物中选出的,不像某些选刊一样,盯的尽是大刊、名刊。我认为这点也很好,每个刊物都拥有一定的读者群,选其中的作品会在这些编者与读者中增加《小说选刊》的知名度与份量,他们也会更加关注《小说选刊》。只是这样选,恐怕增加了你们编辑的阅读量,使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

把选刊面铺大,把选刊的视野放得更宽,把所选作品与时代更紧贴,我认为是咱们的特点,我阅读时就能感到咱们杂志蓬勃的朝气与良好向上的发展态势。

随便写了点感想,不一定正确,只盼着《小说选刊》能越办越好。

陕西延安市风凰山麓105号 侯波

一点批评 三点建议

杜卫东主编:

你好!

我是订阅贵刊的老读者,屈指算来已有28年了。贵刊在你的主持下,于2006年改版后面目一新,我用自己长期订阅的感受,动员周边三四位文学爱好者订阅贵刊。我欣喜地看到《小说选刊》已经变成了读者争相传阅的靓刊。但是,贵刊也有值得改进的缺陷,收到2011年12期,我吃了一惊:看了封二山西灵石的一村主任(企业家)捐助家乡建设1200多万元的事迹,就见内页是37页,整本刊物少了36页,贵刊印刷方面的这种低级错误,20多年未曾见过,我已寄回贵社武雅玲调换。另外给贵刊提几点不成熟意见。一、封面摄影。贵刊所发的“生存状态”图片均选自《照相机》《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等刊物,难免让读者感觉这是摄影家做秀,是否能将选择范围再扩大一些,多登些如2006年1期邹大力的《民工午餐》之类令人震撼的作品。二、插图力求更精细些,写实工笔画家杨伟涛的插图令人喜爱,安玉民、傅显渝的插图尚可,杨信、郭兰莹等的插图就不太好。前者线条太粗,后者太夸张和过于漫画式的插图,令人别扭。三、掌上小说这一栏目希望能保留。现在读者都奔命于生活,时间紧,短小的篇什一小时能看两三篇,太长的中篇,只能敬而远之。

殷切希望贵刊在新的一年里再上台阶,多刊登洛阳纸贵的经典之作。

湖北崇阳县白霓镇内洲村三组 王旺国

我们要更好地团结协作

《小说选刊》的全体同仁:

你们好!

感谢这么多年来对《辽河》的关注和厚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辽河》的平台,同时也推进了作者积极投稿的热情。今年《辽河》有三篇文章被《小说选刊》选中,我们非常高兴,同时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在文学期刊面临困境的时候,作为同仁的我们要更好地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和关注!

今年我们在当地邮局订阅了全年的《小说选刊》一套,价格120元。并号召广大的作者和读者踊跃订阅《小说选刊》,为《小说选刊》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辽河》杂志社

一个84岁老人的心声

杜主编:

首先要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由于我酷爱阅读,要看的东西太多,因此对一些时间性不拘的刊物就拖后一阵。最近翻阅贵刊2011年第8期时,才发现了一张评刊表,以致原应在第三季度内填写的这份表格,没有及时寄出。不知是否会影响你们的统计工作。

我是一个84岁的企业退休人员,一向喜好文学,贵刊是我每年邮订的首选。在认真填完这张评刊表后,觉得意犹未尽,索性给你们写了这封信。

我对《小说选刊》总的印象是书卷气特浓,好像面对一个超凡脱俗的文化长者。它极少刊登令人不甚舒服的商业广告,即使刊登,也设计得很有艺术气息,如封三的茅台酒广告。它提供了“全国报刊小说概览”等信息,特别是“佳作搜索”,无论在版面编排和文字介绍上都很耐看。它的封面舍弃了哗众取宠的大幅画面,别致地登载了“生存状态系列”摄影,内涵丰富,很有韵味,如第8期上的“漫漫人生路”,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它的封底大都是刊登有一定水平的油画,凝重华贵,极具欣赏魅力。它对读者的态度是谦虚诚信。前年,我曾收到一本装订有重页的,因瑕疵不大,不影响阅读,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要求调换,贵刊果真承兑诺言,给我寄回新的,还附来了20元的补偿。它每年赠给读者的书签年历,虽所值不多,但都很精致实用,弥足珍贵。

以下谈谈我的两点意见:

1、中短篇小说是贵刊的优势栏目,希望继续做好。长篇小说节选最好不要刊登。优秀的长篇自会有人赏识、去买单行本;摘取其中某些章节,不痛不痒,反倒吊了胃口,或让人觉得不过瘾。此外,长篇节选难免占了版面资源。

2、几种评论中,我对“责编稿签”情有独钟。每篇我往往要看两遍:一在看小说之前,一在看小说之后。这种样式的好处是短小精悍,紧贴作品,读者随时可以体验,易生共鸣。至于其他形式的评论,总觉得专业性较强,有种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味道。

河北省廊坊市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9区5-1-101 吴昆铭

我向选刊谏点言

尊敬的杜卫东主编:

您好!

我当了14年市级文联主席,是贵刊多年的通讯员。也是个对文学一腔热血但成绩不太大的作者和读者。

现提出几点建议如下:

一是,补登漏选的鲁奖获奖作品。每届鲁迅文学奖作品大部分已被我刊选载,但也有漏选的。因为每人的欣赏角度、欣赏习惯不同,漏选也很正常,也不算啥丢人的事儿。把漏选的重新选上了,既能让读者看到我们的雅量,也能把选刊真正办成小说界的“获奖库”,更能吸引读者,也更有保存价值。

二是,不一定每期封面都选底层生活照片。真正的读者还是喜欢文学的人占多数,过底层生活的人一般还不去掏钱订《小说选刊》。可以登鲁迅文学奖等主流奖项得主的生活照。基层的作者都很崇拜这些人,可是又没有见他(她)们的机会,订一份《小说选刊》还能满足这个愿望,多好的机会呀!如果认为现在“贴着生活走”的照片受欢迎的程度还不错,也可以两者交替选用啊。

三是,再加强和读者的互动。1、和读者互动的“说话”栏目力争每期都有。因为发一篇互动来信,就激励一大片读者,也占不了太多版面。2、能否专门设立个“挑刺奖”。可大大地促进和读者的互动。3、在现在评刊的基础上,选适当时候再扩大到让读者从《小说选刊》中自选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鲁奖”揭晓后考量命中率来奖励。4、完善通讯员征订刊物的渠道和激励机制,每年把先进的通讯员邀请到社里开个表彰会。

我衷心地盼望通过不断的改进再改进,真正把《小说选刊》办成读者最爱的刊物。

河南省商丘市文联 王士敏

杜卫东主编的回复

1

侯波先生既是我们的同行也是我们的作者。印象中,近年来我们就选发过他的中篇小说《上访》和短篇小说《肉烂都在锅里》。他的小说鲜活而生动,对今日陕北农村的社会现实有着热忱关注和深切的思考。作为办刊和写作的行家里手,他确实看到了《小说选刊》的努力。关注基层作者,关注影响力不大的“小刊”,历来是我们强调的遴选原则。《小说选刊》不同于其他选刊,它既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就肩负了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为繁荣当代小说创作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在编辑部我多次强调,在大刊、名刊上选出佳作,固然需要选家的眼光;在“小刊”上能够沙里淘金则更见编辑实力。《爱情到处流传》就是我们的编辑从《红豆》的小说末题中“淘”出来的,我们置于本刊短篇小说头题隆重推出,一时间被人四处传颂,作者付秀莹也一炮打响,成了各大刊、名刊约稿的文坛新秀。我们知道,不漏读一本小刊,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文坛新人也不如文学名家有市场号召力,但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新人从《小说选刊》这个平台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乐此不疲。

2

首先感谢王旺国先生对改版以来本刊的肯定;更感谢他动员周边的朋友订阅本刊。对每一位《小说选刊》的订户,我们都心存感恩。去年第十二期王先生的刊物少了36页,令人吃惊!责任完全在印刷厂,我们已将王先生的信转给承印本刊的新华印刷厂质量科,敦请他们不要再犯“这种低级错误”。

对王先生的三点建议回复如下:关于封面摄影,我们力求摄影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的场景,摆拍做秀的作品一概不用。今后,我们会将选择范围再扩大些,也希望摄影家用镜头更敏锐地去捕捉那些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的场景与人物。本期封面的摄影作品《童乐》,逼真而生动,令人感慨唏嘘,和民工午餐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王先生可否喜欢?关于插图问题,我已回复过几次,也听周围的朋友对插图多有好评。杨信、郭兰莹的插图自成一种风格,现在一期六幅插图,分别请了六位作者,就是考虑到读者不同的喜爱。艺术的发展贵在环境的宽松,让我们还是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插图吧!关于掌上小说,我想多听一听读者的意见后再决定是否恢复。因为这个栏目的撤销,也是不断有读者致信、致电编辑部的结果。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句话在“掌上小说”的栏目取舍上真是应验了。哈哈,开个玩笑。

3

收到《辽河》杂志社的来信很高兴。《小说选刊》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原创文学期刊的辛勤劳作。在工作中,原创文学期刊给了我们无私的关爱与支持。借此机会,让我代表杂志社全体同仁对全国各地原创文学期刊的朋友们,说一声:谢谢了!得便来京,欢迎到我们编辑部指导工作。西餐大菜无力置办,薄酒一杯,香茗几盏,当随时恭候。此绝非虚言客套,实乃出自一片真诚。

4

吴昆铭老先生已届耋耄之年,字迹工整地写来洋洋千言的信,因为评刊表没有及时寄出,还怕影响到我们的统计工作,其认真严谨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吴老先生的意见很有道理,中短篇小说是我们的主打栏目,我们会下气力办好。原则上长篇小说节选不再刊登,以节省更多版面刊登中、短篇小说佳作。“责编稿签”自开设以来广受好评,这对我们的编辑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使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只有殚精竭虑地办好这个栏目,才能无负于读者的厚爱。至于其他形式的评论,是编辑部引领时下小说创作发出的声音,也是本刊与其他选刊的区别之一。所以评论还是要有的,关键是要把它写得更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事实上我们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最后,祝吴老先生健康长寿。

5

王主席是业内人士,来信简明扼要,令我们颇受启发。

关于补登漏选的鲁奖获奖作品,这个建议可行,从下一届鲁奖颁布后开始实行。关于刊登鲁奖得主的生活照做刊物的封面这个建议,两年前我们就曾考虑过,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作者的生活照如果配着作品发,艺术上要求不会过高;但用做封面,从用光、构图、抓拍瞬间神韵上都要求很高,非专业摄影者很难达到封面照片的艺术要求。如有专业摄影师能够跟拍几天,从众多素材片中选取一张,就会符合封面照片的要求,不过那样操作难度极大,我们几次跃跃欲试,也未敢成行。关于加强和读者互动的多项建议,都言之成理,容我们认真研究后再做定夺。

另外,有一个问题在此特做说明:2011年第6期的“说话”栏目刊出了黄夏炎的来信,建议在“说话”刊出的来信,表扬的最好不登,以批评建议为主。我们觉得黄夏炎先生的建议有理。不过,坦率地说,读者来信中,十之七八是表扬和肯定。极少的纯批评信函我们基本全刊出了。另有一部分来信是先表扬再提出若干批评建议,按照黄夏炎先生的建议,我们就把表扬的部分全部删去,只保留批评和建议,后读者来信表示不妥,认为肯定的话均出自一腔真挚,全部删去有违本意。经再三权衡,我们就采取了现在的做法:批评建议全部照录,表扬适当保留,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