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是个什么玩意儿
1467900000022

第22章 职位越高,苦恼越大 (1)

苦恼的金字塔

人生数十载,快乐呈点状分布,点与点之间漫长的线段,就是不快乐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苦恼的部分。每个人的点与线的比例,跟金钱、地位无关,主要是跟心态有关。

刚入行的80后的小师弟,怀着一种不混到亿万身家不罢休的远大理想,每天都在和种种不快乐斗争:公司的实质性支持不足的苦恼、自己人脉短缺的苦恼、薪水太低,住得太窝囊的苦恼、以及同样是出于囊中羞涩的原因,无法应酬客户或有价值的朋友的苦恼。每次一起吃饭,我来买单,顺便兼做他倾诉苦恼的垃圾桶。其实他不久前还短暂地快乐过一次,那是因为他业绩出色,老板给了他一个去伦敦出差的机会。可惜一年365天,类似这样的快乐所能持续的时间累加起来,不会超过5天。

我们大学同学中混得最好的一个是上市公司的副总经理,有专门的司机伺候,一年当中好多时间都花在对欧美国家同类企业的考察中,属于那种人见人恨地嚷着:“又要去美国,20个小时的飞机,唉!”之流。可是他的苦水并不比清贫的小师弟少。首先:头顶上这个“副”字招牌已戴了两年半,而且如今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毫无任何有新起色的征兆。习惯了在职场上乘直升飞机一日千里的人,如今很难习惯两条腿一步步向前挪。他很怕到退休那天还戴着这个“副”帽子。还有就是,看着周围的同学好多新近晋身父亲级,而他却至今孑然一身。眼看国庆将至,别人成双成对商量着出行计划,他只好悻悻然走开。记得刚刚被提升为副总经理时,他天天愁的是公司高层人际关系微妙,同学小范围聚会,他会突然间拍一记桌子,说:“完了,今天说错一句话。”好不容易被高层接受、认可后,又开始为升职机会和家庭计划发愁。

有个广告销售业绩极佳的人曾经表示,他赚到一千万时,就洗手不干了。在近郊买套别墅,每天就打打游戏,带带孩子。他误以为这样就走进了永远的快乐。其实这样的生活一旦到来,也就兴味索然。往往出现的情况是,你极其渴望的东西,在你得到之后,就不再需要了。

所以,真正想活得开心,不在于享受那些极短暂的“点”时间,而是要享受大块大块的“段”时间。享受向目标冲刺的过程吧。实现一个目标后,在那个快乐“点”上短暂地休息一下,然后再接着享受向下一个目标冲刺的过程。

精英累在哪儿?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而且人人都想当“治人”的人,因为“治人”挣的钱多,社会地位高,当然也更有成就感。但是“治人”到底有多累,又累在什么地方,却少有人知道,因为擅于“治人”的人总是热衷于宣扬孔雀开屏的正面,而讳言狼狈的后面。在与一些企业家和公司高管有过深入交谈之后,我发现他们口中经常出现的“脑子累”、“心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信息搜集之累。既要搞清楚公司投资方的风吹草动,又要注意着公司高管们各自的想法和情绪。一般越是自己内部人的信息越难搜集,防不胜防的就是投资人突然撤了资,或者看似“铁杆”的左膀右臂一夜之间倒戈敌营。当然还得警惕着市场竞争对手的动向,以防情报有错漏因失职而丢了高位。至于公司高管层或董事会的各种会议,更要洞若观火,有没有该来的没来的,或不该来的来了的,自己应该参加而未被通知的……一切风吹草动都可能蕴意着公司决策层的变化。在一次参与录制电视谈话节目《头脑风暴》时,谈到如何在经济危机之际稳住自己的工作职位时,上海光辉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林光明先生写的题板让我印象深刻“努力工作,让老板离不开你,与猎头保持联系”。后两者则意味着作为员工,要注意把握老板对你的真正评价与看法,并积极搜集外面的人才行情资讯,低调地透露出自己在外面很走俏客观上也能提高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利弊权衡之累。因为你的休假而导致一个案子出了乱子,同事忙了两个通宵才搞定,是利还是弊?弊在提高了下次休假被批准的难度,利在你对公司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你休假两个月期间公司一切照常运转才是该彻夜不眠的坏事。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精英一闲下来就寝食难安的原因。今年超额30%完成指标不一定是好事,很可能遭到的报应是明年的指标翻了倍;而大批员工跳槽不一定是坏事,也许下年度的人力成本预算会大幅度增加。同样一件事,被“劳心”的人反复盘算思量过之后,会引导出全然不同的结论。此外,还需要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解码:竞争对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董事会为什么长时间不批预算,等等。而这一切需要时间来完成,所以他们中很多人睡眠时间很少,或者容易失眠。

行动决策之累。有完整准确的信息,才能得到正确的分析结论,并落实成有效的行动。用什么方式去行动?是找有影响力的人去游说,还是闲电偷袭?是制造舆论,还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和家里有矛盾怎么处理有点类似。是找德高望重的亲戚来调解,还是花钱去看心理医生,亦或大吵一场或打冷战?治家和治公司当然有类似的地方,治得好都是和气生财,治不好都是一拍两散。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恩曼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研究“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他的研究成果被通俗地解释为:同样是一万美元,突然失去它的痛苦,远远大于获得它的幸福。这个理论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精英会这么累。因为他们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拥有着的幸福,未必有多大,但失去它们的恐惧和痛苦,却很多很多。期望成为“治人”的精英的人,首先要有这个心理准备才行。

副总裁的忧虑

做部门总监的杰米被老板叫去谈话,问他愿不愿做公司副总裁,杰米先是高兴地心要跳出来,但晚上回家睡了一觉后,就改变了主意。第二天对老板说:我不想做副总裁,只想做部门总监。

“我到公司两年,副总裁换了三个。我怕我一旦坐上这个位置,估计也离死不远了。”这是杰米的肺腑之言。谁不想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杰米图的是稳健二字,不想在独立的办公室里刚找到感觉,就被人莫名其妙吃掉。

对于正总裁来说,忙得过来的时候,最好自己跟各部门总监亲自沟通,出差的时候或者忙不过来的时候,又巴不得有个分身可以助己一臂之力,把一切交给副总裁处理。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在有的时候,可以相当于总裁本人,而在其它的时候,甚至还不如部门总监和总裁的关系亲近。就算设立五六个副总裁的职位,这种微妙的关系,依然不会改变。

有个在某大公司做副总裁的朋友,已经连续三年没有休过一天假了。由于他分管财务和人事,而手下的财务总监和人事总监又都十分精干,他很怕在休假的期间,被自己的手下替代掉,用更便宜的价格。

杰米对公司的精明以及自己的角色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我们公司,只要一个人的工作是能够被另一个人兼并的,公司就会毫不留情地把这个人删除掉。就像扫掉一片落叶一样。”对自己目前的岗位,杰米有足够的信心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而对副总裁这个职位,却心有忌惮。

与其像那个不敢休假的副总裁一样,每天24小时不敢关机,天天做梦都梦见自己被裁掉,还不如老老实实做现在的部门总监,每天踏踏实实入梦。

只是杰米的老板并不体谅下属的苦衷。在请了一个外援来做副总裁后,老板对外援抱怨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一点也不珍惜给他们的机会?年纪轻轻有副总裁做居然还摆架子?真是想不通。

谦虚就是过份的骄傲。杰米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对于副总裁这一职位的拒绝,会让老板再一次印证这样的结论。

只是总不能在自己的职位上一直做到死吧。于是杰米又开始忧虑自己的将来。做了副总裁有副总裁的忧虑,不做副总裁有没做副总裁的忧虑。反正职场的动力,大多是在忧虑中诞生的。

大土豆的烦恼

同事要休假,却被老板柔声拒绝:“公司现在离不开你,可以稍晚一点再休吗?”一种被重用的良好感觉开始蔓延。

同事决定推迟休假。

当大家得知他推迟的原因时,不禁哄堂大笑:“又一个受骗上当者”。因为每一个人的休假计划都差点断送在这句话上。有人跳出来揭穿谜底:“你以为你是谁?你不过是个small potato而已。”

在你上面有部门经理,有分管业务的副总,有中国的MD(Managing Director),亚太区的总裁;再上面还有欧美总部的海外部的总裁,公司CEO,董事会。你简直比一只蚂蚁还渺小,比一个最难看的小土豆还要平庸。最可恨的是,层层的老板们往往在你要正当享受你的权益时,突然认识到你的重要性。

为了这样的理由推迟假期?帮帮忙哦!

事实上也是。小土豆一走,马上有另外的小土豆滚过来填补空缺。马照跑,舞照跳,公司机器照样不停地转,不停地赚。

可喜的是,小土豆的位置很多,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小土豆有的是机会变成大土豆,青春尚在,来日方长。

相比之下,大土豆们的前景就不那么乐观了。上台容易下台难,坐过高职位的人再回头做低位置,业务上肯定没问题,但心理上就难说了。一定不平衡。

最近有个大学同学一不小心做了某欧洲公司的驻华首代,享受了一年半25万的年薪后光荣退役。原因是公司倒闭了。虽然身为失业人士,但他一直对部门经理的职位冷眼相看,对20万以下的年薪更是漠不关心。结果在家里坐吃山空2年之久,前面的积累所剩无几。他的精神支柱是:“宁可不工作,也不能破了身价。”

是饿死?还是缩成小土豆呢?大土豆们多出来的麻恼。

中产们的恐慌

如今“浮躁”已成为贴在中国职场年轻人身上的标签,甚至已经演化成让局外人痛心疾首的某种程度的“人品问题”。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就不用说了,他们中许多人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的六个月内就想着升主管,就连收入和地位渐渐稳健的中产,甚至在有房有车之后,也不会安顿下来,而是随时想着与旧工作拜拜,向更高的薪水和职位飞去。

高级人才的供给少于高级职位的需求是一个客观环境原因,人当然应该往高处走是主观意志原因,第三个原因,是中国中产们难以克服的内心的恐慌。这种恐慌来自很多个方面,但大多与安家立命有直接的关联。

退休的恐慌。CBD的写字楼群里随便拦下一个看上去像商务精英的人,问他,你的退休金大概有多少?你可能会遭白眼。没有人计划在现有的公司退休。甚至没人能想象到自己会有退休金。不要说退休在现在的公司,就连未来的五年计划也未必与现有的工作有关系。美国1974年就有了《职工退休收入保障法》,而加班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们只有寄希望于在身子骨还硬朗的时候,多攒些储备,让风烛残年的退休生涯不至于因经济紧张而被迫降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