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是个什么玩意儿
1467900000018

第18章 你不再有趣 (2)

记得有一天,我的老板穿了身香奈尔套装出现在办公室,职员们不约而同发出惊艳声,顺便说一句,这种声音也是职场必备品,用在此时再合适不过了。老板就不用说了,当然是得意非凡。可惜直到下班这身裙子还是没有用武之地,一个外人也没来过。这时,老板开始拨电话。打了不下十个电话,总算搞定一个约会,让这身衣服也规模了一回。

恶习的渊源

有个记者朋友在聊天时莫名其妙地提出过一个问题:“我以前挺内向的,怎么现在成了个外向型的人了呢?”她三十五岁,给人的印象是口无遮拦。不管什么事,家里的或者单位的,儿子的或者老公的,总喜欢拿出来分享。认识她三个月,我就知道她老公曾是她的采访对象,她9岁的儿子在学校里尿过裤子等八卦消息,而且都是她亲口说出来的。

后来她总结,之所以变得外向,主要是因为采访需要。因为一旦采访时出现冷场,她就要寻找新话题,重新激起采访对象叙述的兴趣。久而久之,气象信息,时事新闻,明星八卦等等都被借用了来当成话引子,再后来,就连自己兄弟姐妹、儿子老公也被贩卖成公关素材,成为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的工具了。

我在饭局上遇到过室内装潢设计师,他对那家餐厅的几根柱子赞不绝口。顺着他的手看过去,我才发现那是几根被做成百年老树一样的柱子,记得以前也见过,并无可圈可点之处。设计师却打开了话匣子,说它的材料一流,漆工更是没得说。兴之所至,竟真的走过去摸了一把,回来时一脸的满足,就像刚从麦加回来的朝圣者。

职业对人的影响,由此可窥见一斑。那种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浸润,竟在不知不觉中改造了人的思维和神经。如果说动物的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上述种种“恶习”就是职业选择的结果了吧。

还好职业不是天生要继承的,否则记者的后代一定都是大嘴巴,装潢师的孩子都爱摸表面材料;专栏作家的后代都会出卖朋友。后者是我的自身体会。为了写这个专栏,常把周围朋友的职场故事或体会写进来。害得朋友们现在都对我三缄其口,生怕又被我卖了出去。

友谊大清理

约人午饭,从周一推到周五,从这周移到下周,最后变成国庆以后再说吧。现在都11月里了,也没能吃上。大概因为是同窗,无非想聚聚聊聊,时间上就没了紧迫感,所以一再被各种商务性约会插了队。

欣慰的是,饭没吃成,友谊长在,有十几年的过去在那里撑着。这样的友谊,几乎可以和亲情并列,直到生命的尽头,属于世纪型。

更多的友谊是季节型的,像衣橱里越来越拥挤的衣服,需要换季清理。他跳了槽我转了行,或者他出了国,我换了手机,友谊也就寿终正寝。

也有气侯型的。这多半是利益相关的。有时来往频繁,天天一起吃饭;有时音讯杳无,根本就彼此忘却了。也有例外的。有人有这样的习惯,每到月末,就把名片盒里的电话挨个打一遍,把所有的友谊翻出来晒晒太阳。他的电话很简单:“最近怎么样啊?过得好不好呀?有什么事情需要我效劳的尽管说呀。再见。”向富有人情味的生意人致敬!不过也有好几个月没收到这样的晒太阳电话了。大概他也有自己的标准,晒了5年,还没有生意往来的,就不晒了。到底还有许多新增友谊需要翻晒。

通讯极发达的时代,友谊很容易建立。有很多人,见也没见过,只是因为打了许多次电话,也就成就了友谊,跟网友有一拼。这样的友谊最多能算其它型,可有可无吧。

有一次去成都,惊奇地发现他们总是固定的几个人天天在一起吃喝玩乐,而且总是在那么几个固定的地方,很有种朋友天地久的感觉,是在上海生活的人所不能想象的。

大概是我们将太多的时间花在气侯型、季节型和无聊的其它型身上,好不容易有的世纪型,却又没空照料,弄到最后一个友谊都不剩,只好在这里发牢骚。

朋友三六九等

不知道从何时起,朋友,在我的辞典里,退化成认识的人。他是一个朋友,意思就是他是一个认识的人。

办公桌上放着3个名片盒,两个700张的,一个400张的。照此推算,我应该有1800个朋友。细翻一下,发现个别朋友的名片有重复现象。这说明与这些朋友的会面不少于一次,而且每次会面时,都不记得他们的名字。最多的一张名片,出现了4次。至今记不起对方的面容,却记得每次会面时的对话。我说:“我好像见过你!”他说:“你好像上次也是这么说的。”

比碰过面的朋友高一等的是吃过饭的朋友。常常是提起一个人名后,有人反应:“这个人认识,在一起吃过饭的。”或者:“这个人熟得很,吃过两次饭了。”

比吃过饭的朋友感情更进一步的是出差时同宿一室的朋友。因为数量少,所以尤为珍贵。提起来,就是“睡过觉的朋友”,甚至睡过两次的朋友。格外亲昵。

一部分朋友见过一次面,或吃过一次饭后,靠电话联系。有事一天数个电话,无事数月无一个电话。过一段时间对方跳了槽或换了手机后,便音信全无。徒留名片盒里一张废纸片。

少部分人一来二往竟真成了朋友。记在手机里,列在MSN名单上。有事没事招呼一声,出来吃饭喝茶。海阔天空一通八卦,意气风发地再回去赚钱,像刚加过油的汽车一样。

只是这样的朋友一旦结了婚或生了孩子,就不再有空闲。每天忙于职务的升迁,夫妻的周旋,孩子的拉扯。偶尔出来放放风,也算奢侈享受。

最后只剩下一个朋友,每天披星戴月走进同一个屋檐,走进不同的梦里;每天日出时走出同一个屋檐,走进不同的办公室。

同行的情谊

有些事情,只有同行才会懂。跟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说没用、跟恋人说没用,当然跟父母说就更没用。

老话说,同行是冤家。其实这话说得很不全面。应该是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同行才是冤家。就像两个并排在路边卖烤山竽的,有客人来的时候,两个人是冤家,客人一走,两个人就成了说话的伴儿。更何况,对于各侍其主的打工仔来说,这样的利益冲突更是离自己十万八千里。担心被同行倾轧,那是老板们的事,大部分员工最关心的还是自己能否升职加薪。如果公司同事间你争我赶,还不如交个同行朋友更加放心。

有个资深律师跟我说,除非有公事往来,否则才不跟同事谈正经事呢。他倒是喜欢和几个相处融洽的同行切磋公务中的技术问题。连自己的人脉资源也宁可与同行共享。与其把邻桌的同事捧到自己头顶上,不如和同行互相帮衬,大家共同爬到邻桌同事的头顶上去。

不过帮衬归帮衬,能结下很深的情谊的同行又属极少数。常常是这几个星期和这个同行走得近,下几个星期又换了另一个同行。新闻行业的人应该最有体会。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一个记者在问另一个:怎么老王不跑这条线了么?对的,他跑另一条去了。那你贵姓啊?免贵姓李。

从此老王成为过去时,晚上一起喝茶的位置被小李取代。

同行间的交往也要有所保留,一不小心被人当商业间谍利用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你眉飞色舞大谈自己手头的项目时,也许听者已经不动声色盗用了你的创意并且将产品提前推出了。职场里,利字当头。紧急时刻,迫不得已把知己同行卖了,相信一定会博得大多数人的理解。这边厢,出卖同行的人在庆功;那边厢,大嘴巴同行在肚子里流泪。就算公司没有查出是你泄的密,这个哑巴亏也会把人活生生气死。

但也不要从此真的视同行为冤家。凡事分寸最重要。

此外,同行朋友从来不是一一结对的。你在MSN上和一位同行相谈甚欢时,他说不定正在MSN上听你的同事抱怨你。

不要指望一个同行在你的公司里只认得你一个人,或者只与你一个人交往。这和期望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爱情一样,实在太贪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