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小品入门学习指南
14678700000005

第5章 小品的现状和发展(3)

1994年

《越洋电话》(郭达、蔡明)

《密码》(赵世林、高秀敏)

《八哥来信》(王馥荔、戚慧、赵亮)

《打“扑克”》(黄宏、侯耀文)

《吃饺子》(赵丽蓉、李文启、王涛)

《上梁下梁》(郭柏松、杨瑞瑞)

《拆迁变奏曲》(杨蕾、魏积安、杨善续)

1995年

《找焦点》(黄宏、杨蕾)

《如此包装》(赵丽蓉、巩汉林、孟巍)

《父亲》(郭达、蔡明)

《牛大叔“提干”》(赵本山、范伟、张玉屏)

《有事您说话》(李文启、郭东临、买红妹)

《纠察》(孙淘、郭月)

1996年

《机器人趣话》(郭达、蔡明)

《过河》(潘长江、阎淑萍)

《一个钱包》(李丁、刘淑萍、杨新鸣(北京)、魏启明、童正维、何冰(上海)、李琦、句号、王艳梅(西安))

《打工奇遇》(赵丽蓉、巩汉林、金珠)

《今晚直播》(黄宏、徐帆)

《路口》(郭东临、魏积安、赵亮)

《三鞭子》(赵本山、范伟、李海)

1997年

《柳暗花明》(魏积安、高秀敏)

《过年》(郭达、蔡明、郭东临)

《三姐妹当兵》(孙涛、景风凌、王景、郭月)

《鞋钉》(黄宏、郭东临)

《红高粱模特队》(赵本山、范伟等)

《戏里戏外》(牟洋、余海伦、黄玉玲)

1998年

《一张邮票》(黑妹、潘长江、大山)

1999年

《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2000年

《同桌的她》(潘长江、巩汉林、王思懿)

《钟点工》(赵本山、宋丹丹)

《爱笑的女孩》(蔡明、句号、文兴宇)

《青春之约》(郭达、孙涛、苏岩、唐静)

2001年

《红娘》(郭达、蔡明、刘桂娟、刘小梅)

《家有老爸》(黄宏、林永健、黑妹)

《动物运动会》(巩汉林、刘流)

《卖拐》(赵本山、高秀敏、范伟)

《说声对不起》(句号、洪剑涛、唐静)

《三号楼长》(潘长江、黄晓娟、闫学晶、孙坤元)

2002年

《卖车》(赵本山、范伟、高秀敏)

《闯关》(李咏、王小丫、鞠萍、秦梦瑶、刘小源、王子腾)

《花盆》(黄宏、巩汉林、张凯丽)

《邻里之间》(蔡明、郭达、牛群)

《圆梦》(魏积安、杨蕾、刘敏)

2003年

《我和爸爸换角色》(郭冬临、阎妮、小叮当)

《足疗》(黄宏、牛莉、沈畅)

《都是亲人》(郭达、蔡明、李文启、刘晓梅)

《心病》(赵本山、高秀敏、范伟)

2004年

《好人不打折》(郭冬临、郭达、杨蕾)

《讲故事》(严顺开、洪剑涛、小叮当)

《兄弟》(黄宏、程煜)

《都市外乡人》(巩汉林、韩再芬、柏青)

《送水工》(赵本山、范伟、高秀敏)

《婚礼》(蔡明、英壮、李咏、王晴、李恺悦)

2005年

《祝寿》(魏积安、刘小梅、黄晓娟、孙涛、宋宁、小叮当)

《装修》(黄宏、巩汉林、林永健)

《男子汉大丈夫》(郭冬临、牛莉、李根)

《魔力奥运》(邹德江、潘长江、刘亚津、陈寒柏、王志伟、傅琰东、汪燕飞、奥运冠军、中国女排等九人)

《浪漫的事》(郭达、蔡明、韩影、于恒)

《功夫》(赵本山、范伟、蔡维利、王小虎)

《汇报咏叹调》(许晓明、魏真柏、朱丹萍)

《明日之星》(李咏、魏三、孙小宝)

2006年

《马大姐外传》(蔡明、郭达、岳秀清)

《招聘》(周锦堂、余信杰、尹北琛、田克兢)

《邻居》(黄宏、巩汉林、林永健、刘亚津)

《实诚人》(郭冬临、魏积安、黄晓娟)

《说事儿》(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粑耳朵》(张德亮、赵亮、张玺)

2007年

《将爱情进行到底》(潘长江、金玉婷)

《老谭》(黄宏、牛莉、雷恪生)

《回家》(郭冬临、邵峰)

《假话真情》(严顺开、刘桂娟、林永健、刘晓梅)

《策划》(赵本山、宋丹丹、牛群)

2008年

《梦幻家园》(蔡明、郭达)

《开锁》(黄宏、董卿、巩汉林、林永健)

《新闻人物》(郭冬临、周涛)

《火炬手》(赵本山、宋丹丹、刘流)

2009年

《黄豆黄》(黄宏、巩汉林)

《水下除夕夜》(尚大庆、范雷、杨大鹏、王红波、金洋、胡洋、侯世甲等)

《北京欢迎你》(郭达、蔡明等)

《不差钱》(赵本山、毕福剑、小沈阳、毛毛)

名家说小品的发展前景

对小品发展的前景,名家们各有各的说法。

演员赵本山:知难而上。

现在小品确实存在问题,尤其是创作。老百姓每年都盼望春节晚会上能有好的语言类节目,但到了最后让他们满意的作品太少。为什么会难?要在10余分钟时间里完成一个故事,要让观众笑,实在是太难了。从1990年我第一次上春晚到今天,感觉一年比一年难。近些年的作品我心里清楚,是在退步,跟我原来的好作品没法比。真希望有新人出现,来顶替我这“老人”。春晚我每年都要上,但又不一定能出得了好节目,感觉真有些尴尬。但我不能退,我必须要知难而上。怎样让小品走出困境?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小品要感谢电视,每一个小品演员都是通过晚会,上了荧屏,才让观众认识,才成了明星。但是小品确实又不太适合晚会的大舞台。有些小品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明显不如在剧场里的好。因为舞台太大、太明亮了,观众焦点不能够集中,演员也不方便与观众交流。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汪文华:小品应与电视结合

小品本来是戏剧院校的一个课程,用来培养演员的基本功的。1984年的春节晚会上,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让全国观众认识了小品,喜爱上了小品。如果不是电视,小品不会在全国火起来,也不会有观众认识赵本山、黄宏这么多的明星。电视对小品的推广可谓功不可没,因为电视是一种最快捷的传播媒介,而小品又是一种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形式,两者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

作家崔砚君:小品要为群众服务

小品的创作是越来越难了,因为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但有一点没有改变,就是要为群众服务,要贴近生活。怎么样才能做到小品创作贴近生活?没别的,关注群众所想的问题,把自己融入生活中去。

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周光:小品不是闹剧。

他认为,如今不少小品纯粹搞笑,多为闹剧。这主要是出现在电视媒体上的小品起了导向作用。为了收视率,电视推出让观众快乐的这类作品,基层搞创作的作者也就跟着走,认为搞笑就是好作品,都朝着这个方向创作。

周主任认为,搞笑只是一笑了之,没让观众得到什么;小品在逗笑的同时要有思想内涵,引起人们思索,回归戏剧正是小品的走向,小品应逐渐从闹剧回归到戏剧。

对于如何在创作上体现回归戏剧的走向,周主任认为巧妙的构思极其重要。组织了11年曹禺奖小品大赛的周主任列举了不少优秀的小品,如荣获专业组一等奖的由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的小品《安全感》,让人们在笑过之后有思索、反思,引起人们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小品《步步高》有戏剧性、有吸引力,作品在好看之余有思想,让人思考,对今后的生活、做人准则多少都有影响。这几部优秀的小品都是以构思取胜的。他建议创作者在确立主题后,再加上巧妙、新颖的构思,当然构思不要陷入生活逻辑,反过来想想,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效果。而在具体创作作品时,要找寻尽快进入冲突、引起戏剧性纠葛的事件,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传递给观众思想内涵,引发人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