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谁说8090不靠谱
1466800000002

第2章 80后三十而立

到现在最大的80后已经30岁了,东方卫视第一财经频道《头脑风暴》节目再次启动了80后系列节目。不过与以前让80前指导80后的模式不同,这次是以80后为主角,全面展示80后在职场选择、体制选择与情感选择上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其目的不只是告诉大家80后有自己的解决之道和群体分别,更是为了让更多的80后不只听自己父母的声音,也听听更多同龄人的声音。这三期节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探讨,这次也是《头脑风暴》首次尝试在几个网络媒体上现场直播,观众的反应热烈。

我作为主持人,作为一名一直关注80后的60后,在做完这三期节目之后还是有一些新的感受的。一是深切感受到了80后的群体分化—有自主个性的群体,也有在家庭过度关怀下彷徨的群体;有追求自由的群体,也有求安稳的群体;有崇尚简单选择的群体,也有迟疑、不知如何选择的群体;有进取不息的群体,也有弃而另求的群体……二是80后背负更大的家庭期待与社会压力。也许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成为家人与社会的凝聚焦点是自然的,但是这种关注的结果是不自然的。

他们早早就被贴上各类标签,他们年纪轻轻就需要考虑房子与车子,他们不得不活在别人的压力下,而他们又是自我感受敏感的一代,这更让人郁闷纠结。三是80后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与行动之间往往有着相当的距离。他们还给人某种早老与未熟并存的感觉,所谓早老是指在某些方面更追求老年人才追求的安静与平稳,所谓未熟是对父母家庭与某些保护条件的过分依赖。也许是因为没有很彻底的心理断奶,也许是因为没有接触很清晰的社会要求,80后给我某种类似“夹缝人”的感觉,挺不容易的。四是80后总体上有更加直接、明确的个人态度,不喜欢装出来的样子、官腔与端着的姿态。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是圆滑的人,也不是几面几刀的人,虽然这让有些80前的人不自在,但也真的很可爱。

我记得有几位80前评论员鼓励80后挺下去,其实我也要说,趁着未老,80后还真的应该闯荡一把,在社会行动中寻找与塑造欠缺的自我,当然不只是为了父母的期许。

老话说“三十而立”,80后已经到了而立之年,那么而立是指立什么?怎么才算立?

一是涉及自己的大小事情自己能够拿主意,而且还能为自己的主见提供适当的辩护。这意味着知道自己要什么,还意味着有自己选择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有了为自己的选择独立负责任的能力。

二是职业倾向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专业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资本与资源基础,职业地位至少相当于业务骨干与管理中层或者专业技术能手,有相当的职场筹码。经济条件能够支持自己进行适当的消费与投资行动,而不需要依赖父母。自己可以独立门户,还能以个人的身份在社交场合抛头露面,承受人来客往中的应酬需要。

三是形成独立的个人社交网络与社会信用,有自己认识并维护的社交网络,也就是朋友圈,自己的圈子也能支持解决自己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有认同你与支持你的若干心腹朋友,有给别人介绍朋友和帮助朋友的能力,在你开口需要帮忙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积极响应的人。

四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他人对于你的行为模式有明确可以感知与可预见的特征,与你打交道的时候能预设自己对你的情感类型,并比较认同与你交往的规则和方式。

“三十而立”是在提示一个重要的时间界限,这个界限提示我们,如果说更年轻的时候可以考虑理想化的追求,但在接近30岁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更为现实的做法,以在30岁时能起码获得一个说得过去的社会地位。与以前的“三十而立”比,现在的“三十而立”有很大的差别,而最大的差别有三点:一是立业的成分显著高于成家,职业比重上升,而对于家庭问题的考虑需要降低;二是男女要求接近,以往“三十而立”更主要是对男性而非对女性的需要,但今天对于两性差不多是同等的要求;三是对人们要求的动态性与灵活性提高了,虽然“三十而立”是对人们更为沉稳自强的要求,但是现在30岁的人在见识上更宽阔,在心智上更青春,因此人们期待你必须做点什么的心理预期其实没有那么刚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