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林则徐(名人传记丛书)
14646000000002

第2章 步入仕途(1)

终遇伯乐

成家之后的林则徐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于是便在一个偏僻的小县长乐县(抑或福清县或古田县)中找了一份文书的工作。弱冠之年,才高八斗,却只能在这个偏远的小县中靠着微不足道的文书工作营生,过着平凡无奇的生活。然而林则徐并不气馁,他相信只要努力,老天一定会给他机会。终于,老天赐给他一段奇遇,让他离开这个闭塞的环境,了解了朝廷政事及兵家要领。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林则徐人生当中的第一个转折,在嘉庆十一年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到来了。马上就要过除夕了,张师诚收到了许多贺帖。身为福建巡抚,他收到的贺帖都暗藏乾坤,那些想要引起他注意的人都会在这上面花心思,下工夫。作为一个有心发掘人才的官员,他对贺帖也非常重视。

一连翻过不少贺帖,终于有一封与众不同的贺帖令他眼睛一亮,他细细品读,不禁大为赞赏。这封贺帖就是林则徐所写。张师诚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了这位长乐县小吏的资颖不凡,很想亲见此人,认真了解一下他的才华和人品。张师诚迫不及待地传来随从,嘱咐他即刻赶到长乐县,向知县打听这封贺帖的执笔之人,并立刻请他来此,不必多言,更不可怠慢,要打听清楚他的家世,注意他的言行举止。

知县一大早就遇上巡抚大人的差役,说是要找写贺帖的文书先生。知县察言观色,只见此人神情肃穆,心里一慌,以为是出了什么大事,连忙派人找到了正要回家过年的林则徐。林则徐听说是巡抚召见,倒是从容不迫,并不慌张,只是心中好奇,要去看个究竟。

张巡抚见林则徐眉清目秀、精神焕发,比他想象的要年轻许多,又听说他是一位20岁的举人,遇事沉着稳重,待人不卑不亢,就预感此人能当大任,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张巡抚心中想考量他一番,连声夸林则徐的贺帖写得好,希望他能帮忙写一篇奏折,又拿出一大叠案卷,让林则徐连夜拟出简明扼要的办法。

张巡抚一走,林则徐马上投入到工作当中,先察看卷宗了解案情,然后拟定办法。外面响起了节日的爆竹声,人们纷纷敲锣打鼓欢庆新年,但是林则徐充耳不闻,完全投入到了思考当中。

林则徐一直忙到五更天,张巡抚捧读他拟好的奏折,觉得十分满意,但他还想再考验林则徐一番,当年黄石公几度抛下鞋子,张良都不厌其烦帮忙去捡,张巡抚想到这,刻意脸色一沉,故意找茬挑毛病,提笔随意涂改了几个字,然后扔给林则徐重新写。

林则徐并不言语,只是耐心地把文章重新工整地抄写了一遍,当张巡抚再次进来时,看到重新抄写的奏折和林则徐那波澜不惊的神色,心中赞叹不已,诚恳地朝林则徐深深一揖,说道:“希望你不要介意我先前的无理和唐突。老夫有幸!遇到一位栋梁之才,阁下将来的功业,必在我之上。”说着就要扶林则徐上座。

林则徐十分惊讶,再三谦称:“学生不敢。”张巡抚一笑,坦白道出他考验林则徐是否有真才实学的苦心。他还鼓励林则徐学习经世济民的大学问,指导他熟读名家经典。

张巡抚个性机敏,办事精明,阅历丰富,曾到江西、福建、广东、安徽、山西、江苏等处巡察,在福建任官八年,政绩显著,尤其是他逮捕海盗蔡牵,深受大家的敬佩。他对清朝典章制度及兵刑吏治都有所涉猎,他想要全力栽培林则徐,招他为自己的幕僚,把自己的学识及经验悉心传给他。林则徐感动得热泪盈眶,伏地叩谢。他知道自己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张巡抚无异是给了他一个崭新的生命。

告别了张巡抚,林则徐连忙赶回家过年,父亲林宾日告诉他,抚台大人派人送了一百两银子作为新年贺礼,说林则徐在官府有要事办理,早上方可回家,让家人安心。

林则徐在张师诚的身边认真学习了四年。张师诚对国家的忠诚,求贤若渴的心情,都深深影响了林则徐。后来林则徐也积极为朝廷举荐人才,最著名的就是左宗棠。林则徐对张师诚感恩戴德,也同样地注意礼贤下士,不厌其烦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聪明人都易流于浮躁,但林则徐却懂得推功让贤,待人诚恳。他的缺点就是性子太急,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又执法太严,因此在他房中的墙上挂有“制一怒字”的字幅,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自律、自省。

水利专家

嘉庆十三年和十四年的会试,林则徐都没有参加。林则徐一直在张师诚那学习,作为张师诚的幕僚,他和张师诚亦师亦友,相处得很愉快。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北上赴考,一举中了进士,在237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七。

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的林则徐随即进入翰林院供职,开始了人生的全新旅途。翰林院是一个为国家储备人才的研究机构,为那些过去一直忙于应付科举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便利,让他们尽快熟悉民情政事等“经世致用”之学。虽然离开了张师诚,但林则徐从没忘记张师诚对他的栽培,一直和他保持着书信往来。

林则徐并不满足于学习儒家的伦理道德,他深信王阳明所说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他兴趣广泛,实事求是,是个从不空谈的干吏。他还是一位很杰出的水利专家,后来对地方建设,如漕运、河工、水利,都有卓越的贡献。在翰林院期间,林则徐就立下了“不求做大官,只求做大事”的志愿。另外,他还对经济有很大的兴趣,经常和另一位湖南籍的进士陶澍讨论经济民生。林则徐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切实解决民间的疾苦,去了解社会的弊端,他明白读书人一定要走出那个封闭的殿堂,去融入广阔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所学的价值。

林则徐在翰林院的研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杭嘉湖道。一上任,林则徐就努力让自己的所学派上用场,潜心研究当地水利灌溉的情况。当时连续两任的浙江巡抚,陈若霖和帅承赢都是关心百姓的好官,有了他们的支持,林则徐终于能够大展拳脚,为百姓做事了。他认真执行修补海塘和大兴水利的工作,这也是他一生中对水利贡献的起点。

忠孝两全

自从林则徐北上参加会试之后,远离家乡和亲人已经长达十年了。这期间,林家的家境因为林则徐的原因而有所好转,林宾日在福建结交朋友,讨论学问,过得很是悠闲惬意。 他还养了一对白鹤,并画了一长幅“饲鹤图”。林则徐请了当时的名流俊彦咏诗题字,然后装裱起来珍藏。虽然如此,林则徐对不能陪伴在双亲的身边还是心存愧疚,一直想要将父母接到京城共享天伦之乐。然而林老先生却寄给儿子一句诗来表明自己的心意——江湖远涉烦舟楫,菽水长留胜鼎钟。

虽然林宾日不愿去投靠儿子当老太爷,但是林则徐的母亲因为思念儿子和孙子们,于是当林则徐到杭州上任时,就去和儿子们生活在一起了。她在杭州住了一年,坚持过着朴素的生活,并不因为自己的儿子做了官而有任何改变。她经常说做人要惜福,不能忘记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每当得知有穷人吃不饱、穿不暖时,她总要帮助别人才能心安。

虽然和儿子在一起生活感到很开心,但是林老夫人终究还是不放心自己的丈夫。后来她听说丈夫在福建病倒了,顿时心急如焚。林则徐急忙陪伴母亲回到福州看望父亲。后来林宾日的身体渐渐康复了,林老夫人再也不忍和丈夫分离,一定要留在身边照顾他,但是林宾日又固执地不肯跟儿子走,林老夫人只好尊重丈夫的意思,陪他住在福州。林老夫人在福州和丈夫过了三年相濡以沫的日子,最后了无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享年65岁。

林宾日的生活情趣也深深影响了林则徐,他也十分喜欢种梅养鹤,对于同宗的祖先——诗人林和靖的“梅妻鹤子”的高远情怀向往不已。在杭嘉湖道的任上,林则徐曾重修林和靖的墓。林则徐虽然身在官场,但偶尔也会流露出一种出世的心态,他曾有诗云:“梅鹤因缘已渐深”。这种淡泊的心境,让他沉浮于官场而始终不分心地为老百姓办事,能进能退,有为有守。正是由于这种修养和情怀,他才能在以后的政治生涯里坦然面对各种阻碍,在西北和西南树立了丰功伟绩,而没有像贾谊那样忧愤而死。

杭嘉湖道是很多人都渴望的职位。由于父亲林宾日病倒了,林则徐放弃了官位,匆匆交了官印,带着母亲和即将临产的妻子仓促上船。

一家人心急如焚地赶路,林则徐曾经在给友人写的信中说过,当时的情形实为狼狈。一家老小一路颠沛,林则徐的夫人怀孕已足月,也顾不得休息而一路相随,最后在中途衢州府生了女儿敬纫,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沈葆桢之妻。她出生的那一天,正是中秋佳节。

众人一路奔波,总算赶回了家,林宾日的病情已经好转。考虑到父亲已经年近古稀,林则徐实在不忍心再作远游,留父亲一个人在老家,于是37岁的林则徐有了退隐之心。这段时间,林则徐重修了乌石山的积翠寺,它成为了福州城内的唯一名胜。

林则徐赋闲在家几个月,家中的收入骤减,林则徐被逼无奈,只得再度北上。妻子由于产后失调留在杭州疗养,林则徐则一路北上到京师。

林宾日虽然生了林则徐这么一个杰出的儿子,可是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另一个儿子林霈霖却给他添了很多烦恼。也许是从小就被过继到了林宾日的哥哥家,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霈霖虽然在30岁时也中了举人,但后来却染上了鸦片瘾。这件事让整个林家都十分痛心。这也是林则徐心头的一桩隐忧,让林则徐对鸦片的危害深有体会,使他对鸦片极为痛恨并立下彻底铲除鸦片祸害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