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肥胖病知识读本
14644800000013

第13章 肥胖病的临床表现(1)

早在1948年,肥胖就被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定义为一种疾病。但在1997年WHO肥胖问题报道之前,人们并没有认为肥胖是一严重公共卫生及医疗问题。1997年WHO宣布肥胖已成为全球的流行病,将成为全球首要的健康问题。因为肥胖对公众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与艾滋病、吸毒、酗酒并列为世界性四大医学社会问题,而伴发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称为“死亡五重奏”。

肥胖病根源在于脂肪细胞的病理性变化,然而长期以来在临床上并没有统一的分科,多因为其临床症状或者并发症而被归于心血管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等。现代研究表明,肥胖病应该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范畴,同时与多个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表现为肥胖基础症状的情况下,更多地表现出各种并发症。

肥胖病患者的外观和一般状态

肥胖属于对人体型的描述,脂肪多造成的体型变化是基础性的表现。在外观上表现一般为:身体肥大、粗壮或臃肿,体重超过一般人,脸面圆形,面容雍容,眼裂窄小,双下巴,颈部短粗,胸部较宽,肌肉丰满,抑或乳腺肥大,腹部隆起而膨大,四肢粗壮,皮肤皮脂腺分泌亢进等。根据不同的体态和脂肪分布部位,可分为以下类型:

肥胖病的临床表现(1)束带型肥胖:脂肪堆积区主要分布于背部、下腹部、髂部、臀部及大腿,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的肥胖就是此种类型。

(2)大粗隆型肥胖:脂肪主要分布于股骨大转子区域及乳、腹、阴阜等处。更年期后的肥胖多半属此类型。

(3)下肢型肥胖:脂肪储存区域从髋部而下至踝部,有时局限于腿肚及踝部,如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症,形成下半身极度肥胖而上半身极度消瘦。

(4)上肢型肥胖:脂肪储存主要位于背、臂、乳房、颈项、颜面。肾上腺皮质增生、肿瘤及垂体嗜碱性腺癌(库欣病)所致的肥胖属此型。

(5)臀部肥大型:脂肪主要堆积于臀部,形成臀部特殊肥大。为某些民族的特征,属于一种遗传性体质。也常见于女性。

(6)中心型肥胖(向心性肥胖):主要表现为腹部的肥胖,大腹便便或者腰围增粗。这种情形在男性比较多见,也常称为男性肥胖。

肥胖病在不同系统的表现

肥胖病除了自身的脂肪超标堆积造成形态的变化外,很多时候会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不过因为医院、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对肥胖的重视度不够,从而很容易忽略这些并发症,往往把出现的并发症当作首发疾病,反而把肥胖仅仅作为一种诱因而存在。实际上,在肥胖之后发生的很多症状,虽然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疾病,但我们认为在排除了原发性疾病之后,就应该从肥胖的并发症角度进行分析。

一、肥胖在心脑血管系统的表现

1血压异常

研究表明,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2010年由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援引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报告显示,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超重男性和女性的新发高血压风险分别是其175倍和146倍;日本学者一项研究表明,腹型肥胖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为233倍;我国24万成人随访资料的汇总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4千克/米2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一般认为,肥胖病患者体内脂肪组织大量增加,使血液循环系统发生障碍,随着脂质沉积,从而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压的发生。加上肥胖病患者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也加重了高血压的发生。

当然在临床也存在着胖人血压不高反而呈现出低血压的表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其他并发的疾病有关,可能存在着其他的风险。但从统计学上来看,肥胖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肥胖病患者还是要及时关注血压变化,已经血压升高的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体重。

2血脂异常

血脂为血浆中的脂类物质,包括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和非酯化脂肪酸等。血浆脂类含量虽只占全身脂类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内源性脂类物质都需经过血液运转于各组织之间。因此,血脂含量可以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由于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因此这两项成为血脂测定时的重点项目。临床上,有“血脂四项”与“血脂七项”说法。

高脂血症与动脉硬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脑栓塞,是威胁人群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肥胖病患者的机体组织对游离脂肪酸的动员和利用减少,导致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升高。肥胖者进食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增高则更明显,肥胖者餐后血浆乳糜微粒澄清时间较长,血中胆固醇水平亦会升高。研究认为血液中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升高的水平与肥胖程度成正比。我们在临床和实验观察中,对于肥胖和血脂水平进行了研究,虽然也存在着胖人血脂水平不高或者低的情况,但整体上血脂高的居多。同时,我们认为,那些胖人伴发血脂水平低者更应该引起关注,可能存在着其他的原因。

肥胖病的发生主要是脂肪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而脂肪变化的前提是血脂。应该说,血脂异常与肥胖病发生有着共同的根本。研究发现,肥胖病患者往往伴随着血脂的异常,两者关系主要表现在:①饮食因素:肥胖者进食总热量多超出自身所需,其中脂类食物比例增加,是高脂血症形成的原因之一。②遗传因素:有家族遗传倾向的肥胖病患者常常伴有高脂血症,甚至该家族中体重正常者也有高脂血症。肥胖者中高脂血症以高三酰甘油血症最常见,其次为高胆固醇血症。③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有促进脂肪合成、减少脂肪分解、减少血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及降低血中三酰甘油水平的作用。肥胖病患者尽管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但因其效用减低,加上血糖升高,二者都可促使脂肪分解相应增加,血中三酰甘油及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有资料表明重度肥胖血脂升高占到69%,中度占到19%,轻度占到6%,超重占到6%。正因为此,多数研究将血脂异常与肥胖病同时研究。

3血流变异常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特性规律及在医学等领域内应用的科学。通过对血液黏度、黏弹性、流动、凝聚等流变特性,以及红细胞变形与聚集、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等的测定,能够判断人易患疾病的情况,从而进行预防性治疗。

研究发现,452%的肥胖病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沉、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其中以全血黏度低切率值,血沉的增高最为明显。如肥胖合并其他病变如血流变检查的异常,则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轻型糖尿病肥胖者的血沉、纤维蛋白质、红细胞电泳等变化较明显。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肥胖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表明,肥胖者中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均高。一般认为,肥胖引起心脏病变的主要机制与过多脂肪堆积,增加循环血容量,引起心脏负荷加重和导致高血压,以及引起的高脂血症等关系密切。

丹麦一项大规模调查证实,肥胖儿童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远远大于体重正常的儿童。接受调查的是1930~1976年期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生活的28万名7~13岁的儿童,这些儿童当时定期在学校进行体检,体检结果都记录在案。根据跟踪调查,这些儿童中成年后有146万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已有4 104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患者和死者当中,儿童时期身体超重者明显多于体重正常者。例如,一名13岁的儿童身体超重112千克,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比体重正常的儿童高出33%。

肥胖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密切,其主要机制为:①过多脂肪堆积,增加循环血容量,引起心脏负荷加重和高血压。②并存的脂质代谢异常和高热量饮食容易引起高脂血症,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细胞脂肪沉积,心室壁增厚,心肌顺应性降低。③肥胖者多不好动,过度肥胖也使活动量受限,从而致使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削弱或不足,心脏代偿能力下降。

5脑卒中

肥胖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因为肥胖病多并发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血液黏度增高,会导致脑供血不足、脑功能不全、脑梗死、脑出血等;肥胖也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其高血压发生率也成倍地增加。高血压又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因素。

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肥胖易中风的特点。《黄帝内经》中说肥胖人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以致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湿聚生痰,痰瘀化热;或挟肝风上扰,或流窜经络而致诸病丛生,强调肥胖之人是极易发生中风的人群。这些肥胖人为什么易发生中风呢?金元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所谓肥人多中风者,盖人之肥瘦,由气血虚实使之然也。……故血多气虚则肥。”指出机体内在的功能的紊乱、新陈代谢的不平衡是产生肥胖的原因所在,而机体抵抗力的降低(气虚)和血液黏度的增加(血实)是中风发生的重要病理改变所在。元代医家朱丹溪认为,肥胖人发生中风的体质特点是“肥白人多湿”。近代医家张山雷在《中风诠》中进一步强调“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猝然而发,如有物使仆者,故仆击而特著其病源,名以膏粱之疾”。

古代医家的认识和现代研究是吻合的。最近瑞典科学家在用超声技术对肥胖者的脂肪分布情况研究时发现,在肥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男性腹部肥胖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增加3~5倍,女性腹部肥胖型发生中风的危险比周围型肥胖大大增加。国外对一组116 759名年龄在30~55岁的体重指数超标的女性随访6年,结果显示:866例发生卒中。因此认为体重增加和肥胖为缺血性卒中及不明性质卒中的明显危险因素;18岁以后体重明显增加的女性,其发生卒中的危险也增加,体重增加11~19千克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增加17倍,增加20千克以上者则增加25倍。

国内的研究资料也有类似的认识,在我国,男性肥胖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男性肥胖脑出血发生率是非肥胖者的36倍,女性肥胖者脑出血发生率是非肥胖者的17倍。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肥胖者血液中脂类增加,黏度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弹性减弱,进而成为高血压病,最终引起脑梗死与脑出血。另外,中风的发生也与肥胖人并发糖尿病、心脏病有关。

6阿尔茨海默症

痴呆是一组脑部疾病的名称,它影响记忆力、行为、学习和语言能力。老年痴呆症又叫“阿尔茨海默症”(Alzhermer’s Disease),美国前总统里根就是老年痴呆症患者。

《神经学杂志》发表文章称,有着正常体重但腰围过大的人中老年后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的概率是那些体重和腰围正常者的2倍,如果再加上肥胖的话,这个概率就会上升到3倍。1964~1973年,怀特曼和她的研究小组就开始对样本量达到6 583的人群进行跟踪调查。当时这些人在40~45岁,研究人员让他们每天测量腰围,然后根据测得的数字计算出腹部直径。如果腹部直径大于或等于98英寸(1英寸=2.54厘米)即可认为是腹型肥胖。而后在1994~2006年,当这些人到70~78岁的时候,他们中已经有1 049人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

对数据进行统计发现,那些体重和腰围都超标的人是其他人患病率的36倍,而体重正常但腰围超标的人是其他人的19倍。一些研究者指出与老年痴呆有关的脑部改变可能早在成年早期就开始了,也有研究表明成年后期的腹部脂肪会加快脑部细胞减少的速度。随着当今社会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痴呆患者的数量必然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老年痴呆的治疗效果不乐观。因此该病要早期干预,预防老年痴呆应当从中年开始就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肥胖控制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

二、肥胖在内分泌系统的表现

1内分泌异常

肥胖与内分泌病的关系密切,以至于很多人将肥胖当作内分泌性疾病进行归属。当前研究比较深入的就是糖尿病等与肥胖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