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期待是美丽的
14644700000019

第19章 师林闲话(10)

软硬件设施齐备,并不意味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同时,如果不与教学模式的更新结合起来,不能建立起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一应的设施都将只是摆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多方争取,努力申报并进入国家第二批信息技术教育试验区,全市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大课题艰难出笼。

做课题必须正规。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行,我们就在全市确定了45家试点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新型教学模式,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我们就认真研究,南下北上,学习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在实验区反复强调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让所有参与实验的学校都明白,在新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要素之外,还有教学媒体这个重要的核心要素,学生们所有的认知成长,都必须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之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媒体自主学习才是真正科学的教学之道。知道怎么做,也有条件做,如果没有扎实的做的过程,想整体提高也不可能。于是,我们便以实验区的名义,确定了核心研究课题,严格进行课题管理。在我们这个国家级的实验区之中,真正的国家级课题就是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我做总课题的课题秘书,教育局局长与分管局长任课题组长。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在每个实验学校,都做到了子课题学科全覆盖,而且只要不是校长亲自挂帅的课题,别想进入市级重点课题之列。之后,从实验前期准备、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到研究方法,进行了一轮儿又一轮儿的培训。为了推进教师们信息素养的提高,我们实施了一年一度的“教育信息化活动月”,从说课到做课,从课件制作到网页制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比赛。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两年之后,在河南三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中,只有焦作的课题研究通过国家课题组的中期验收,最后我带着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亲赴华东师范大学,委托蒋鸣和先生等专家为我们的课题成果进行评估验收。虽然验收之后并没有评奖,但专家组成员对我们的课题做出的结论,已是十分鼓舞人心。而且,同题研究成果报河南省有关部门之后,获得河南省“十五”期间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

期间,河南省80%以上的地市以及河北、江西、甘肃、湖北等不少省市先后组团到焦作参观,一时间,焦作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了省教育厅领导介绍区域教育亮点的口头禅。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教育技术协会第四届会议召开,我作为地市电教馆与信息中心负责人出席,在这个会议上,我当选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理事。当时我还留心查看了一下与会理事的通讯录,除各省电教馆馆长和省会城市出任理事之外,非省会城市,包括深圳、青岛在内,出任理事的只不过七八家而已。

轰轰烈烈的教育信息化运动裹携着我们前行,教师们随着教学工具与手段的革新也带来了观念与思想的巨大进步。在这场运动中培养出来的一批骨干教师都已经成为各实验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中坚力量。特别典型的是十一中学的物理老师张怀化,运用《几何画板》解决物理问题得心应手,出神入化,成为河南省教育厅此类培训特聘教师,他在学校建立的《几何画板》课件资源面向学生全方位开放,可以任意更改,参与互动。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三五年间惊回首,大江东去浪千叠。跳出了这样的工作圈,再回过头来品味这个事情,感慨良多,但最突出的便是理解了小平同志的一句话。

当第一次看到邓小平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对这句话并没有多么具体的感觉,但在我们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运动之后再细细回想,体会便真切了许多。在学校教育之中,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是科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技术。如果科学与技术不结合,科学的理论就落不了地,生不了根;技术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就失去了方向与指引,也自然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因此,空头理论家与唯技术论者终将被人们遗弃,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同时,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再次提醒我,任何一次伟大的生产力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生产工具革新基础之上的,没有生产工具的革新,空谈什么生产力的变革,意义都不会太大。由此推出,那些理论家们设计的最节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即先建队,再建模,然后再建库建网,也只能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罢了。

学生不应当是教师的填空白机器

当凯洛夫“三中心”的学科教学理论声名狼藉,人们开始由教师本位的思维惯性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失却了根基,没有了市场,渐渐门前冷落车马稀了。然而,国人往往头脑极其复杂做法却又极其简单,不是这个极端,就一定是另一个极端。“满堂灌”被遗弃之后,代之而起的“启发式”教学似乎也没有解决好学生的学习问题。

最近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老师似乎都会“提问”了,学生也似乎都会“回答”了。甚至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居然提问学生的次数数都数不清,不让搞“满堂灌”,我干脆“满堂问”好了。甚至相当多数的问题学生几乎可以不用思考,便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看起来是一启一发,然而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处在积极的状态,即使是比较好的语文教师,也跳不出繁琐分析的圈子,一路设问下来,学生对文章仍然懵懵懂懂,几乎成了教师的填空白机器。

读陕西师大张熊飞先生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老先生深刻的分析使我茅塞顿开。他把课堂教学分成记忆水平、理解水平与思维水平三个层次。记忆水平是最低层次,让学生记住就完了,无论你理解不理解;理解水平看似进了一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也仍然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真正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学习与体验,用自己的体验来感知先人知识形成的过程,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讲、用脑想,观察、操作、归纳、综合、表达都是主动的,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积极状态,情绪时刻处在亢奋状态,中小学教材里边的那点儿东西,我们何愁学生学不会?长期坚持这样的教法,又何愁学生不会学呢?

讲课时候,如果老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在兴奋状态,即使他不是“学生默默听,老师滔滔讲”的那种模式,即使满堂提问,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因为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给扯得东倒西歪,引得迷迷瞪瞪,怎么可能清清楚楚?不信的话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给老师讲一篇课文,不把老师整得更迷糊才怪呢。

倘若改变一种方式,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连“填空题”都自己出,答案自己找,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会不会获取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呢?答案怕不难找寻。

落伍之说今昔谈

过去常听人讲“老革命”落伍的话,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革命者也当是不努力就会落后的,于是就有了刘少奇所谓“三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毛泽东所谓的“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之类的佳话。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特别是人们自农耕文明经工业文明现在已进入信息文明时期之后,知识社会促使人们必须适应学习化生存,于是,也便有了学习化社会与终身学习的命题。

尽管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在学习化生存的问题上概莫能外,但毕竟有程度深浅、反应快慢的不同。有些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快些,另一些领域则可能是比较慢的。更新快的这一行努力跟上就是了,更新慢的即使稍事歇息,或者打个盹儿,也妨害不到哪儿去。

当纷繁杂芜的社会进入学习化生存的状态之后,教育成了最为特殊的一行。

因为教育是培育未来的事业,那么作为教育人,不仅自身知识更新需要跟得上,更重要的是社会各个领域知识的更新也得跟上。不了解教育的发展、不更新教育观念、不改革教学方法要落伍,不明白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不知道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在眼花缭乱之中目迷五色耳迷五音,你已经“落伍”了!

到学校工作之后,我用了大半个学期的时间,将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全听了一遍。一来是学习,长时间不在一线,看看一线到底变成什么样儿了;二来是认人儿,一个学期下来,还叫不出学校老师的名字,有点不大像话。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多数老师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课也教得或潇洒自如或扎实本分,让我满心欢喜。但的确有一部分老师的课不能说不尽人意,用句近两年的俏皮话说,那是“相当的”不尽人意。在座谈与了解的过程中,一些朋友给我讲,教育改革步子迈得很大,一些老教师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跟不上形式,落伍了。

落伍了!如此无奈而又轻松的一句话,能说明多少问题,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而且后来在工作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落伍”一词绝对不能涵盖诸多的不称职现象。不错,有一些年轻时候努力后来吃老本儿的老师是落伍了,但是更多的是一部分老教师年轻的时候未必真正努力未必曾经进入过角色,一句话,一些人压根儿就没有“入伍”,所以根本谈不上“落伍”的问题。而且现在还有一些年轻而又懒惰的教师正在仿效着他们,没有老本儿可吃时吃的其实是他们上学时候那些老师的老本儿。面对这些根本就没有“入伍”的老师,怎一个“落伍”了得!

做校长的如果身边有一些过去根本没“入伍”,甚至现在还没有打算“入伍”的老师,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因为你身边生龙活虎一般的孩子就要有一批像被庸医误了生命一样被误掉前途与命运——相信所有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校长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动员或促进更多的教师“入伍”,就应该是每一位校长的使命。

从儿时的革命传统故事到后来看到的战例,做将帅的所带的队伍如果稀稀拉拉,一定是打不赢的。虽然不一定都能如韩信背水一战项羽破釜沉舟让士卒以一当十,但至少也得做到不让一个士兵掉下队来,人多的时候势就大,至少有这个“人”在会给这个群体多一个36度的小火炉,冷的时候可以靠一靠,害怕的时候可以壮壮胆。因此,无论是多么不情愿多么困难,就是拖也得把他拖过来,哪怕是用“枪”逼着也得让他走!

明白这些,对于做校长的恐怕是有着十分重要借鉴意义的。尽管不能动武,但可以选择其他办法,如情感,智慧,制度,榜样,物质,精神,荣誉,事业等等,如果做校长连这些都做不成,无论是别人不让你做或者你自己本身不愿意做,这样的校长不做也罢。

有感于“耍把戏的坐到地上”

在我的老家黄河滩里,乡民们看到谁若是弄巧成拙然后破罐子破摔,就说,那是“耍把戏的坐到地上”了。

先前乡村没有现代文明的时候,走街串巷耍把戏的很多,往往能够让乡民们暂时搁置沉重的生计不去考虑,看出满世界的兴致,笑出浑身的轻松。但是,耍把戏要的是真本事,如果初学乍练,露馅儿丢丑那是常有的事儿。一旦撂起来的物件儿没有接住,或者不留神从高处摔了下来,那是很没面子的。遇到这种事儿,那些丢了“份子”的把戏人,往往就干脆坐在地上不起来,翻过帽子向围观的乡民们讨钱——反正已经没面子了,那就干脆没面子到底。

人在无奈的时候常常守不住自己,真正能够守得住自己的“君子”是很少的。孔子曾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正因为如此,一切的御人者(也包括育人者)都不应该把你的工作对象弄到“穷”或“无奈”的地步,否则你自己也是要陷入“穷”或“无奈”的泥潭的。在治国方面,老子曾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教育方面,一些方家也说,“自信要比约束胜过一万倍”。

凡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说学生“差”,那往往是学习纪律“双差”。学生的最大自信来源于学业,如果学业做不好,如果学生感到自己已经是个“差生”了,学校的纪律还有必要遵守吗?如果学校纪律在一群学生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分量,那么这个班级、这所学校恐怕就难办了。

治校有方与无方,关键看你是不是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出路,让他们想方设法找回自信。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出路虽有很多途径,但降低教学难度是最重要的途径。记得一则材料上说,李叔同出家之前曾受聘于一所学校,做教学主管。他去的时候学校已经很是难办,学生学业成绩很差,学校也很乱。他到了以后,认真调查分析,大胆删去了数学与英文两门课程。一个学期过后,学生们的学业大有长进,学校校风也好起来了。可以想见,如果李叔同不是这样大胆地删减课程,不要说学生的数学英文不可能学好,连同其他诸多门类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