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期待是美丽的
14644700000014

第14章 师林闲话(5)

这的确是一个很难驯服的班,由于班主任没有注重学生们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课时许多同学都不知道该如何做。老师在上边讲,他们在下边说。以前听课到这个班,如果不是老师刻意组织教学,课堂里便是嗡嗡声不断。卢老师在给这个班讲课的时候,曾反复强调“在老师往黑板上写题的时候,要注意看黑板”,不断提醒大家“不要再写了”,“不要再议论了”,并且要求学生“看出规律以后”要“举手发言”。看到有的同学不注意听讲,卢老师就提醒他们:“有个同学又趴到桌子上了”;当她感到多数同学都已经掌握所讲内容的时候,为让大家都能够有一个自我表述的机会,卢老师对大家说“同学们指挥,让老师把你们的表述写出来”。这样,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得出了平方差公式。

题目出来之后,卢老师要求大家按照平方差的公式来判断,符合条件就套用公式,如果不符合条件,就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变通。结果,张帅龙在回答第一道题的时候,运用相反数的原理,成功地解决了套用平方差公式的问题。卢老师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又适时给予了鼓励和表扬。

在这个班,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实在有限,稍不注意,学生们的思想就开小差儿。针对学生不懂得如何听讲的情况,卢老师告诉并提醒大家:“老师在写题的时候,你们应该干什么呢?”“还有说话的,老师一节课提醒大家多少次了!”

最后,为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卢老师再次给大家出了三道题。我们看得出,她的目光开始搜索心不在焉的同学。

“这位同学,第二道题你会做吗?”

卢老师提问一个男同学——这个男同学已经在桌子上趴了好久了。

那位男同学站了起来,不做声。

卢老师问:你会不会呢?

回答:不会!

问:哪儿不会呢?

答:哪儿都不会!

——显然,这是抬杠了,而且有明显的情绪。

这个时候我已经感觉卢老师的发火已是箭在弦上,然而我听到的却是:“请你坐下听一会儿,呆会儿我再提问你。”

我当时由衷地佩服卢老师的涵养,如果是我,可能就已经爆发了。

在让一个程度稍好的同学做了一道几乎相同的演示题之后,卢老师又提问那个同学:“你会了吗?”那个同学不好意思地回答:“会了!”

“那么好,请你把这道题给大家做一下。”

做的结果没让我失望,即使最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和平时老师们认为最笨的学生,都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节平实得不能再平实的数学课,但是,这也是一节精彩得不能再精彩的数学课。

这节课下来,我想了许多。真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想学的学生;没有不想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许多老师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和老师“配合”,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这些老师认真“讲”了吗?“配合”学生了吗?

许多时候,对于课堂纪律问题,我们都归因于学生,实际上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际出发,能够多结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基础,是不是就会改善许多“不好的”课堂纪律呢?

当我们的老师们只顾按照“大纲”要求“处理”自己的“教学任务”的时候,你是否也考虑一下,学生掌握与否才是衡量你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唯一标准呢?

“教学”如何“相长”

十三中学在征集学校主体建筑命名的时候,师生集思广益,在众多名字中选取“相长”二字为教学楼命名,取“教学相长”之意。然后我请著名书法家张国朝先生为“相长楼”题名,并将字放大,安置在教学楼的五层楼顶上。由于十三中学面临大街,许多过往行人见几栋楼都有了名字,也驻足观看。有啧啧称叹的,也有大惑不解的,甚至有人读成“相长(chang阳平)楼”,有人故意曲解为“乡长楼”,纷纷纭纭,不一而足。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的《学记》篇,凡做教育的人,很少有不知道这四个字的。《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学生越学越感到不能满足,老师越教越感到需要学习;学生感到不满足之后,必然能够回过头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好好学习,老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学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然后付诸行动,一定能让自己越来越渊博,越来越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而,教学过程也是双方都能得到提高的过程。

然而,道理归道理,夫子之言归夫子之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往往因为老师“教”然后“不知困”,学生常常也越学越“知足”了。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十分肯切,“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十分明确地点透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身教远胜于言教的道理。孔老夫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习”字的意思就是比照模仿、反复训练,小鸟学飞就是这个样子。学生跟先生学习,不仅跟先生学知识、学道理,也要跟先生学做人、学做事的。先生在课上课下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其实都在成为学生们模仿的榜样。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字写的好的老师,他们班里一定会出上一批字写得不错的学生;以口才见长的老师,他带的班学生也多数都是伶牙俐齿;倘若学校里有个老师善于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他的学生新鲜的点子就多,个性就非常突出;甚至于一个优秀教师的举手投足,习惯动作,都在学生中被广为模仿。虽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师的最大乐趣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人”,那是从教师成就感的角度而言。如若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性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老师,首要的是要成为一个“学生崇拜的人”。

老师要让学生崇拜,就必须有真本事。要想有真本事,就必须认真钻研,积极探索,大胆革新,严谨治学,让自己时刻处于研究状态,思索状态,学习状态。一句话,就是时刻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让自己既成为所教学科教学领域的行家里手、专家学者,同时博学多闻,一专多能,能在多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能在多领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引。

教师的职业要求需要教师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生在学习型教师的指点下越学越有滋味,越学越不厌足,这是“教学相长”的宏观境界。当然,教学相长也有它的微观境界。课堂上,学生遇到了难题,遇到了老师也不曾遇到、不能解答的难题,向老师发问,老师怎么办?有些老师常说的话是,“这个题你们不需要做”,“净弄些偏题怪题来捣乱”。另一些老师说的话则常常是,“这个问题老师也没见过,不过我回去再查些资料,你们也可以再研究研究”。作为老师,如果你是前者,从此你的学生不可能再向你提出此类问题,很有可能他们学习探索的热情从此冷却。如果你是后者,你不仅不会让学生感到学识浅薄,反倒会因为你的诚恳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你的学生也会因此而培养出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如果你在查阅资料之后将你探索的答案与学生进行再一次的交流,或许这个难题从此得到解决,或许师生会共同把这个问题,甚至旁及的问题越钻研越深入,最终得出前人不曾有过的十分有价值的结论也未可知。

所以,我们将学校的教学楼改成“相长楼”,意在告诉我们的老师,你在课堂上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主宰”了,你的话已经不是学生必须绝对信守的“圣经”,你不能再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你备的课讲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你必须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你必须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中间,聆听学生的呼吸,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分享学习探索成功的喜悦,适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些探索的领域,和学生一起研究大家都不曾见过的新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你的教学业务能力会自然而然地进步,你的专业水平也一定会潜滋暗长地提高。

我们将教学楼改成“相长楼”,还有一个用意是,老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需要先主动一步。传统的教育把老师放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始终是在学生之上的。长期的上位优势会把老师的主宰欲、支使欲和颐指气使的习气培养出来,绝对影响师生之间的平等认同。失却了这样的地位认同,老师们不可能不用封建的等级观念对待学生。班级民主是民主社会的雏形,如果班级民主不能得到弘扬,如果学生见到老师都是唯唯诺诺,那么未来社会会是个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

和谐社会从和谐校园做起,和谐校园从和谐的师生关系做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师生平等的地位做起,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长成的“教学相长”目标做起。高山起微尘,千里始足下,只要我们一点点做起来。

教室与学堂

记得有一首歌:“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学堂,多么动听的名字!那是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人、学事理的地方,是个以“学”为核心的所在。学习的目的不为做官,不为虚荣,只为报答爹和娘。所以,“小儿郎”上学是很高兴的事情。然而,随着社会的扭曲、教育的异化,在学生学习的地方,许多东西都变得怪异起来——学堂变成了“教室”,学生学习的用具变成了“教具”,课本变成了“教材”,学生学习的程序安排变成了“教程”,老师变成了“教师”,老师的备课材料变成了“教案”,连老师手里常拿的那根指示用的小棒子也成了“教鞭”,学校与教学有关的行政工作变成了“教务”,就差没有把学校改成“教校”了。如此这般的变化之后,学生们厌学、逃学乃至想“背着炸药包”炸掉学校的情况也日渐多了起来。

全是“教”字惹的祸!

仔细分析“教”字的本源,不难看出当今教育陈弊的滥觞。“教”字本为形声字,“孝”表声而“攴”表意。这个“攴”字,不可小看,虽然随着汉字形体的演绎已经看不清楚,但从篆书中还能看出来,它是个手拿着棍子或者鞭子的会意字。拿着棍子或者鞭子干什么?打呀!《说文解字》也说:攴,小击也。反正他手中握有棍、鞭,有慈爱之心者或许看到不听话的人或物,“小击”一下;甚至只是高高扬起、吓唬一下也未可知。但是在那慈爱之心缺乏抑或下手狠的人那里,手下们可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了。所以,凡以“攴”为意符的字,多数与敲打、统治、管理、居高临下有关,如“牧”、“收”、“放”、“政”之类。“教”字这样组成,其意也不例外。《说文解字》明确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我在上位的提出要求,你在下位的给我效法、摹仿就是了。十分明确,以上临下,不平等。

虽然这样分析,但我国古今有成就的大教育家,也还是十分注重学生“学”的问题的。《礼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陶行知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但是,到了特定的政治环境、经济体制之下,当“塑造”一批批“革命事业接班人”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前苏联的教育理论被成套地搬运过来,“洋为中用”。后来发展到极致,凯洛夫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理论影响到整个中小学教学领域,“教”也被理所当然地摆上了学校至高无上的位置,于是,学校的一切事物便都涂上了“教”的色彩。而且,一下子就是几十年。

其实,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性极强的思维活动。如果老师以上临下,一切以自己为核心,不尊重学生“学”的规律,让学生一切听命于你,或者“配合”你,那么你的教学活动无疑是一个人在跳“独角舞”。即使你再卖力气,最终也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你不知道学生想学什么、不同基础的学生各自能学什么,不明白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得进去、学得有效,甚至不清楚课堂教学其实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知识建构的过程。那么,你不可能不以自己为中心,不可能不进行满堂灌、满堂教、满堂问。甚至还会为学生不理解你不“配合”你而感到难过,感到委屈。但是你想过没有,你的委屈只是你觉得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学生们的委屈却可能因此而葬送了一生——许多天才可能被你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教”法断送!你以为“误人子弟”都是处心积虑的?其实许多人的错误都在一念之间!

以“教”临“学”,以“师”临“生”,这种观念的危害还在于它从理论上确立了老师可以“支配”学生,可以“统治”学生的地位。老师可以因此忽视学生作为值得自己尊重的、独立的人格存在。久而久之,或者形成师生之间的尖锐对立,或者致使学生民主精神、独立意识、探究能力的弱化,其实后者比前者更为可怕。

面对这样的教育,我们无法认为这是正常的教育、健康的教育。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疗救的办法只有恢复“教”与“学”关系的本来面目。在教与学二者之间,首先得弄清楚谁是手段谁是目的。“教得好不如学得好”、“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是路边的石头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无数正常的教学实践和考试检测证明了的真理。在这样的道理面前没有展开讨论的必要,讨论也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