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信息革命
14644600000022

第22章 网络时代(15)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它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由于这一计划的实施,到2007年,美国国内的生产总值增加到147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3700亿美元,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40%,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的第一大产业,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第二,可在国内广泛地提供就业机会。第三,它促进了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可以提供远程理疗,乡村的病人在家中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可由城市医院的医生对他进行诊断,提供药方;远程教育的开展则为在家中的读者提供了调阅国际上各种图书的可能性,不仅可以阅读图书资料,而且还可以调用图像资料来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第四,它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有些工作甚至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第五,促进科学研究和科技的发展。第六,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由于人们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相互沟通,在交通高速公路上的客流量可减少30%~40%,也相应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

在美国的NII计划影响下,全球掀起了新的信息化浪潮。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投资计划。日本、欧盟、加拿大、韩国等,相继投资建设了自己的NII。

面对世界各国兴起的信息化浪潮,经过多年的实践,美国认为只有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才能真正发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于是,美国政府在1994年初又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概念,建议将各国的NII连接起来,组成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1994年3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发言时说:“在10年当中、在这次会议上,我们手头就有技术上的突破和经济手段,它们能将全世界所有的地区连为一体。我们现在便可以最终建设成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信息可以以光速从任何一个大城市通往每个大陆的任何一个小村庄。美国总统和我都相信,对人类大家庭的所有成员来说,维持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创建连接各个网络的全球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立法者、管理者及企业家必须要建成并开通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基础结构,全球信息基础结构为每个人提供周游世界的环球高速公路。”

为推进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1995年,美国倡导西方七国集团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确立了建立全球信息社会的宏伟构想和方向,并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8项基本原则和发展全球信息网络的11项指导性计划。同年,美国又积极推动召开了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通信与信息产业部长级会议,与会国确立了加快亚太地区和APEC各成员国信息基础结构建设的目标和主要核心原则。1996年5月在南非召开“信息社会与发展大会”部长级会议,这次会议是1996年西方七国布鲁塞尔会议的后续会议,但是不同的是这次会议还吸引了30个发展中国家与会。

1995年2月,在美国的倡导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GIIC)成立了,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GIIC虽然是一个国际民间组织,但它的成立和运作大大推动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全球信息化的早日到来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我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也参加了GIIC。尽管许多国家对“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想法不尽相同,但看到谁拥有信息就拥有未来,对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性也就有了共识,都在摩拳擦掌,准备迎接挑战。

1998年1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数字地球——理解21世纪我们的星球》报告中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新概念,这是继NII、GII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又一个信息基础设施概念。

什么是数字地球?戈尔曾做了一段生动的描述:设想一个小女孩在一个地方博物馆参观数字地球,当她戴上头盔时,她看到的地球和从太空中看到的没有什么两样。通过数据手套,她可以将看到的影像不断用越来越高的分辨率放大,直到可以看到各大洲以及不同地区、国家和城市的内容,甚至可以看到具体的房屋、树木以及其他的自然和人造对象。当她发现感兴趣的地区时,可以通过三维显示方式看到这个地区的立体景观,还可以通过声音识别系统听到陆地海洋的各种声音,可以对各种植物和动物种类进行重新分类,甚至可以对气候、道路、建筑、人口进行实时模拟和分配。借助数据手套点击任何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超链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在数字地球上她不仅可以做虚拟的空间旅行,还可以倒退一段时间做历史考察,甚至可以倒退到白垩纪时代去了解恐龙的生活。她能够通过覆盖在数字地球上的数字地图、新闻图片、文字或口语故事了解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任何事情。

迄今为止,包括首倡者,对数字地球均未给出严格的科学定义。但关于数字地球的概念及内涵,已有若干种大同小异的认识和表述。中国科学院李德仁院士指出,“数字地球”是一个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以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而更加广泛的概念。概括地说:数字地球就是信息化的地球。它包括全部地球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过程在内。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地球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地球从数字化、数据建模、系统仿真、决策支持一直到虚拟现实,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一个全球综合信息的数据系统工程。这也是现阶段中国科学界对数字地球的概念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必然对信息资源有空前巨大的需求,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地理信息在信息总量中约占80%。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军事技术、人民生活都存在着对空间地理信息的巨大需求。数字地球即地球的信息化载体的出现,可望从根本上满足这种巨大的信息需求,并解决信息化社会所面临的海量数据闲置与信息饥渴同时存在的矛盾。因此,数字地球这一思想也是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自然延伸与美国全球信息战略的延续和发展。

目前,国际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联系着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电脑公共网络。互联网已被公认为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当前的互联网还远远不能满足未来信息时代的要求,它本身诸多问题如带宽有限、保密性不够、服务费用过高等都需要解决。随着全世界各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新一代网络也将不断提速和发展,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一定会使人们期待中的“地球村”彻底变成现实。它将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地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使这幅图画越来越绚丽多彩。

2.2.3互联网改变现代媒体格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曾经这样说过:“互联网已由一种信息技术手段,演变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新媒体。如今,网络媒体发展已日趋成熟,以互联网、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带来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全球传播新格局。”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从全球第一家广播电台——美国的KDKA电台在1920年开播,到38年后的1958年,无线电广播听众人数达到5000万;从1936年第一家电视台在英国开通,到13年后的1949年观众数目达到5000万;而互联网从1993年对公众开放,到15年后的2008年就拥有了15亿用户,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媒体传播提供了绝好的舞台。在1998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相对于传统媒体,数字化的网络媒体确实具有难以比拟的优点。信息综合性和丰富性、充分的互动性与开放性、信息传递的快捷与超时空以及信息的大容量、灵活性造就了网络媒体的别具一格。

世界新闻界认定,互联网将有广阔发展前景,并将给媒体传播带来划时代革命,于是一些通讯社、电视台和报纸,如美联社、路透社、CNN等,都积极抢占互联网阵地,开始在网上提供新闻和经济信息服务。它们将原本经由传统媒体渠道发布的新闻信息用网络进行传播,并且利用互联网大容量和交互性等优势,逐渐形成网络新闻传播的特色,影响也越来越大。

对许多早期的网络媒体而言,基本上都是起源于传统媒体。美国是最早出现媒体网站的国家。1991年,《圣何塞信使新闻报》依托“美国在线”在网上发布电子版,被称为全球第一个在网上发布电子版的报纸。1994年,媒体上网之风迅速刮遍美国,成为美国媒体网站兴起之年。到1998年,美国主要传媒公司均已建立网站。《波士顿环球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广播公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著名媒体,均较早建立网站。2005年10月初,Newslink.org网站上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数码电视台已达1679家,在网上进行播出的美国广播电台已达2000家。美国网络媒体发展,经历了从在网上发布报刊的电子版,到逐渐拓展网上原创内容、各种信息(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过程。美国报刊上网后迅速拓展内容,先是通过超链接提供额外信息——新闻背景资料,并开辟电子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列表等服务,再进而发展到网络版与印刷版相对独立,而后伴随着新闻媒体建立的地区性网站、综合信息平台(新闻门户网站)的出现,将内容拓展到整个地方上的信息。美国广电传媒开始上网后,建设新闻门户网站、涉足电子商务、发布手机短信、设立博客网页等实践,都是在美国首先出现的创新之举。

美国媒体网站发展各具特色,模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打母体传媒品牌为主,利用网络多媒体、互动式传播等优势,不同程度地提供超越印刷版(传统版)内容范畴的网上服务,《纽约时报》网站、《华尔街日报》网站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的是媒体网站办成地区性综合信息平台(新闻门户网站),《波士顿环球报》就是典型例子。有的传媒机构联合或传媒机构与网络服务商等其他相关行业的机构联合创办专业性的信息服务网站、站点。

中国网络媒体经过二十年发展,也已初具规模,在整个中国媒体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中国已经形成以9家中央主流新闻网站为龙头、26家地方主流新闻网站为骨干、其他政府新闻网站为补充的主流新闻网站体系。这些新闻网站大多脱胎于传统媒体。中国媒体网络化进程,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日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共互联网的开通。自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后,同年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到1995年底,中国第一批网络媒体的总数达到七八家,其中包括《中国计算机报》。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网上发行了电子版,20多家杂志上了网。在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社方面,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网站,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网站,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也建立了网站。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开通网站。1997年4月中国新闻社《华声月报》申请独立域名,5月25日亮相互联网。1997年11月7日新华社正式开通网站。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与此同时,非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络媒体也快速发展。网易与搜狐等门户网站在1998年开通新闻频道,与国内多家著名传统媒体建立合作。新浪网于1998年12月成立后,在1999年4月改版推出大型新闻中心。2000年12月底,一些商业性门户网站取得登载新闻业务的许可证。这些网站每天发布并随时更新国际、国内、社会、体育、娱乐、财经等各种新闻,页面浏览量迅速增长。2000年5月,中国还诞生了两家由地方各传统媒体联合而成并试图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网络媒体:北京千龙新闻网和上海东方网。至今,全国已经建立北方网等类似地方重点新闻网站。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极大丰富、形态多样、迅速及时、全球传播和自由交互的独特优势。对报刊、广播、电视来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体能够同时具备这些特点,网络媒体却能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点汇集于一身,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抗衡的。因此,网络媒体不仅可以改变传统媒体的格局,甚至在将来有可能取代三大传统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