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沔阳故城,在(西)县东南十六里沔阳故城是,南临汉水。隋开皇三年废。曹魏末,梁州曾理於此。蜀先主曾于此城设坛即王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建安二十四年秋,“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遂於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於先主。”按:盟坛在今沔县高潮乡旧州铺街西北一五米,土坛已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平毁,仅存一青石碑,碑高一点九五米,宽零点九米,厚零点二米。正面隶书刻“先主初为汉中王设坛处”,上款“光绪癸丑仲春月”,下款“署沔县事杨思锡立石”,(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四二页)汉沔阳县遗址亦在此处。
萧何,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侯,所食邑多。”“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汉十一年,陈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劝让封勿受,何从之。“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後,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後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集解:“东观汉记云: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正义:“括地志云:萧何墓在雍州咸阳县东北三十七里。”长安志卷十三咸阳县:“汉侯萧何庙,在县西三十里。”关中胜图志卷八:“萧何墓,在咸阳县东北三十里。”按:萧何墓在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乡徐家寨村。墓封土为覆斗形,底边长四十九米,高十六米。墓前立有清毕沅书墓碑一通。(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三五二页)
沔阳城汉上十五里,有诸葛武侯所镇,在汉水南。背山向水,门前累石以为阵,水至坏其行列,水去辄复故也。(北堂书钞卷一百六十石)
水经注沔水:“沔水又东径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隔难解。”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西县:“诸葛城,即孔明拔陇西千馀家还汉中,筑此城以处之,因取名焉。”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二:“蜀诸葛武侯宅,在沔县西南。”
按:武侯垒在沔阳故城西十五里。沔阳在今沔县高潮乡旧州铺,由此向西十五里,为沔县老城乡莲水村。此地有诸葛亮读书台,台底径约三十米,高约六米,台基夯筑。台前有民国二十四年立诸葛亮读书台碑。碑高一点五二米,宽一点一九米,厚零点一一米,圆首。碑文楷书,段象武、杨忻斋题。此处位置与水经注所记基本吻合。(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四九页)
武侯垒东南有定军山。入山十馀里,有诸葛武侯墓。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墓牧樵。今松柏碑铭俨然。(艺文类聚卷四十冢墓)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水经注沔水:“(沔阳)南对定军山。”“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中书郎向充、步兵校尉习隆上表言“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以崇正礼。始听立,斯庙盖所置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茔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褫难识。”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西县:“诸谒亮墓,在县东南八里。亮卒,遗命葬汉中定军山。贞观十一年,敕禁樵。”“定军山,在县东六十里。”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三西县:“诸葛武侯冢,在县东南十里。与夫人合冢葬焉。”关中胜图志卷二十:“定军山,在沔县东南十里。”卷二十二:“诸葛武侯墓,在沔县南十里定军山下。”又“诸葛武侯庙,在沔县东五里。蜀志本传:景耀六年,诏为亮立庙於沔阳。”“续文献通考:元至治元年三月,追封汉诸葛忠武侯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通志:唐贞元十一年左仆射严武增修。元至元六年、明永乐四年、成化十九年、二十一年、正德八年皆重修。庙中有石琴一张,无弦,扣之其声清越,相传武侯手挥之器。”
按:武侯墓在今沔县武侯墓乡袁坪村。位於定军山北麓。墓园坐西向东,地面积约二十一万平方米,前设墓祠,後为封土。封土为覆斗形,边长十二米,高约六米。前有明、清所立墓碑各一通。墓祠始建于明代,後世屡有重修扩建。坐西向东,周环墙垣,东西约一二米,南北约一三米。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照壁、山门、献殿、大殿、墓亭、墓冢及寝殿遗址,两侧为南北厢房及南北偏院。
武侯祠在今沔县老城乡武侯镇街东一米处。始建於蜀汉景耀六年,北魏毁,唐代重修,至明永乐间祠址尚在定军山下。明正德八年迁至今址。万至咸丰屡有修建。总地约二万平方米,坐南朝北,祠院六进。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山门、乐楼、牌楼、琴台、戟门、献殿、大殿、寝殿,两侧有东西辕门、钟楼、鼓楼、过门、厢房、配殿、辅房等,共百馀间。後院东南隅另有观江亭一座。(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一四四、一四七页)
会,三国志本传载:“字士季,颍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至汉中。”“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及蜀平,“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千户。”後因谋反被杀。
洵阳县南山下,有汉高祖庙。(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一洵阳县)
汉书地理志:汉中郡有旬阳县。本注:“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晋书地理志:魏兴郡有洵阳县。水经注沔水:“洵水又东南径洵阳县。”“洵水又东南径洵阳县南。”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一洵阳县:“本汉旧县,在洵水之阳,属汉中郡。後汉省。晋太康四年立,故魏于此置郡。舆地志云:魏置魏兴郡,领洵阳等六县于此。武德元年置洵州,七年废洵州,以县来属金州。”关中胜图志卷二十八洵阳县:“战国楚洵阳邑。汉置旬阳县,属汉中郡。後汉省。晋置曰郇阳,属魏兴郡。刘宋曰旬阳。齐因之。西魏又曰洵阳。隋属西城郡。唐武德初於县置洵州,七年州废,县属金州。宋因之。元省。明初置,属兴安州。”
关中胜图志卷二十八:汉高祖庙,“在洵阳县西。”
龙亭县属傥城郡。(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洋州)
後汉书蔡伦传:“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注:“龙亭,县,故城在今洋州兴势县东,明月池在其侧。”水经注沔水:“通照汉水,东历上涛,而径於龙下,盖伏石惊湍,流屯激怒,东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名也。有丘郭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魏书地形志:晋昌郡有龙亭县。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兴道县:“龙亭故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二:“龙亭寺,在洋县东二十里。通志:宋时建在汉龙亭侯墓前,即古龙亭县故址也。”
傥城郡,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兴道县:“本汉城固县地。後魏宣武正始中分城固县地,于今理西九十二里兴势山置兴势县,兼立傥城郡,因山为名。按地志云:晋于今西泉县置晋郡,魏後移于今县置晋昌郡,因晋旧名也。废帝三年改为傥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
按:今洋县龙亭镇龙亭铺村有蔡伦墓及祠,但其处无相应的汉代城址。在其西的贯溪乡东联村有一秦汉时期的城址,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一米,南北宽约八米。此当为龙亭县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九八八、九九一页)傥城郡辖今城固、洋县。
(黄金)戍水陆艰险,在县西北八十里。即张鲁所筑,南接汉川,北枕古道。俗号为“铁城”是也。(太平寰宇记卷百三十八真符县)
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径小大黄金南。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氐掠汉中,阻此为戍,与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容百馀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险峻,故以金铁制名矣。昔杨难当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姜宝据铁城。”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二:“晋黄金戍,在洋县东。”
按:洋县东有黄金峡,汉水径此而东,有金水河汇入,黄金戍当在金水河入汉水处。
张鲁,三国志本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行之。”东汉末,鲁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众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酒,县於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後“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建安二十年,曹操自散关出武都征鲁,鲁封藏府库奔南山入巴中。曹操入南郑,“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鲁薨,谥之曰原侯。”
汉水发源陇西之氐道县冢山,东至於夏口合江,绵带四州之城,经途五千馀里,谓之沔水。(太平御览卷六十三汉沔)
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氐道县本注:“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後汉书郡国志:陇西郡“氐道养水出此。”注引巴汉志:“汉水二源,东源出县之养山,名养。”南都赋注曰:“汉水源出陇西,经武都至武关山,历南阳界,出沔口入江。”水经注沔水:“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口。沔水一名沮水。”“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沔水)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於江。庾仲雍曰:夏口亦曰沔口矣。”
按:汉水源於今陕西宁羌,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及中部,至汉口入长江。全长一五三二千米。(辞海九九五页),其流经范围相当於南朝时期梁州、秦州、雍州及荆州之地。
汉水南有温泉,周围数十步。冬夏常沸涌若汤,其热可熟鸡子。未至,二十里便望见白气天。(初学记卷七骊山汤)
水经注沔水:“汉水又东,右会温泉水口。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望之则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池水通注汉水。”关中胜图志卷二十一:“温泉水,在沔县东南四十五里。”“舆地纪胜:温泉,在西县东南三十五里凤皇山之南。(本注:按:今俗以此泉为金泉水。)
按:温泉在今沔县温泉乡。
婿水北婿乡山有仙人唐公房祠,有一碑。庙北有大坑,碑云是其旧宅处。公房举宅登仙,故为坑焉。山有易肠鼠,一月三吐易其肠。束广微所谓“唐鼠”者也。(艺文类聚卷九十五鼠)
水经注沔水:“左谷水出汉北,即婿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婿乡,水曰婿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道得仙,入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
束广微,晋书束皙传:“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皙博学多闻。”张华“召皙为掾,又为司空,下邳王晃所辟。华为司空,以为贼曹属。”“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漆书皆科斗字。”“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尚书郎。”“时有人於嵩高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传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张华以问皙,皙曰:‘此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检验果然,时人伏其博识。赵王伦为相国,请为记室。皙辞疾罢归,教授门徒。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皙才学博通,所著有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另有五经通论、发蒙记、补亡诗、文集数十篇。
後魏合华阳、金城二郡为忠诚郡,领亭香、锡城、金川三县。(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一金州)
魏书地形志:有华阳郡,领华阳、沔阳、冢三县。金城郡,领直城县。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一金州:“三国志云:建安二十年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後地入蜀,蜀以申仪为西城太守。後申降魏,魏文帝使守之,因改为魏兴郡,移理洵口。晋太康二年移理锡县,今丰利县界东魏兴故城是也。三年又改理平阳县,今废黄土县东平阳故城是也。至元康中又移理锡县,今均州郧乡县也。”
按:北魏华阳郡所辖即今沔县、南郑、汉中,金城郡所辖为今洋县、安康。锡城地有二。晋太康间在今白河县东,元康时锡县在今湖北郧县。
梁州图经
唐代佚名作。未见著录。
梁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舜十二牧,梁其一也。春秋时及战国属楚。楚怀王时,秦惠文王取汉中地六百里,以为汉中郡。秦亡,项羽封高祖为汉王。高祖欲攻羽,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遂从之。後汉末,张鲁据汉中,改汉中为汉宁郡。曹公讨平之,为汉中郡。蜀先主破魏将夏侯妙才,遂有其地,为重镇。魏延、蒋琬、姜维相继屯守。其後会既克蜀,又置梁州。晋末李特据蜀,汉中又为所有,桓温讨平之。谯纵时,又失汉中,纵灭又归旧理。自汉、宋已还,多理南郑。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属梁州。大业三年,罢州为汉川郡。武德元年,又改为褒州,二十年又为梁州。兴元元年,因德宗迁幸,改为兴元府。”“管县六:南郑,褒城,金牛,三泉,城固,西。”按:梁州治南郑,即今汉中市。
梁州汉中郡,春秋至战国时楚地,秦汉为汉中郡。蜀志曰:“刘备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御览卷一六八梁州)
汉书地理志:“汉中郡,(本注:秦置。莽曰新成。属益州。)户十万一千五百七十,口三十万六百一十四。县十二。”“楚地,翼、轸之分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建安“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等相拒。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主要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范晔:後汉书
陈寿:三国志
房玄龄等:晋书
沈约:宋书
萧子显:南齐书
魏收:魏书
魏徵等:隋书
刘等:旧唐书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十三经注疏
班固:白虎通
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
徐天麟:西汉会要
郦道元:水经注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韦述:两京新记
史念海、曹尔琴:游城南记校注
乐史:太平寰宇记
宋敏求:长安志
程大昌:雍录
王象之:舆地纪胜
李好文:长安志图
乔三石:耀州志
查遴:宜君县志
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毕沅:关中胜迹图志
杜佑:通典
林宝:元和姓纂
萧统:文选
徐坚:初学记
欧阳询:艺文类聚
虞世南:北堂书钞
李:太平御览
李:太平广记
王钦若等:册府元龟
沈德潜:古诗源
刘安:淮南子
葛洪:西京杂记
皇甫谧:帝王世纪
皇甫谧:高士传
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隋唐嘉话
张:朝野佥载
段成式:酉阳杂俎
李肇:国史补
冯翊子子休:桂苑丛谈
周勋初:唐语林校证
钱易:南部新书
沈括:梦溪笔谈
五朝小说大观
鲁迅:古小说沈
张华:博物志
干宝:搜神记
王嘉:拾遗记
陶弘景:古今刀剑录
王昶:金石萃编
县文物志编纂委员会:县文物志
姚生民:淳化县文物志
姚生民:甘泉宫志
贺官保:洛阳文物与古迹
袁仲一:秦代陶文
孙慰祖:两汉官印汇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辞源
辞海
文物
考古
考古与文物
文博
考古学集刊
中原文物
中国文物报
关中佚志辑注附录
附录汉唐关中佚志存目
长安图西汉佚名
史记孝文本纪:复六年,“周亚夫为将军,居细柳。”集解徐广曰:“在长安”。[裴]按“如淳曰‘长安图:细柳仓在渭北,近石徼。’”汉书文帝纪如淳注同。姚振宗後汉艺文志二据此按云:“如淳魏陈郡丞,其人距汉末不远,而所注汉书引长安图,则是图汉时所有矣,并疑西京盛时即有是图,不始於东都也。文选西征赋注及御览地部引长安图,其文似後汉人语,未必是如淳所见本。”又,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六云:“长安图卷亡,不著录。”按,据以上姚、章二氏所考,本书依唐人文选西征赋注及宋人御览地部所辑长安图与如淳注汉书时所见长安图恐名同实,别为一书。
三辅耆旧传东汉佚名
姚振宗後汉书艺文志二杂传记有三辅耆旧传。姚注见沛国耆旧传。玉海十五郡国书隋志杂传类云:“後汉先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郡国之书,由是而作。[鲁、沛、三辅]序、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