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文人中,梁启超的收入是比较高的。当时一般职员或工人的月收入是8元左右,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的收入就是这个数。当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胡适、辜鸿铭、蒋梦麟等人的月薪为280银圆,胡适在1917年寄给母亲的信中提到“适之薪金已定每月260圆”,10月25日的信中又提到“适在此上月所得薪俸为260圆,本月加至280圆,此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民国初年,梁启超自称“若稍自贬损,月入万金不难”,创办《庸言报》发行2万份收入可在5万多银元。梁启超于1925年被聘为清华国学院导师月收入是400元,此外,他还有多项兼职,收入也还有稿费等其他渠道。因此,至少在文人圈里,梁启超是个“富爸爸”,而且,绝对会是排在“作家富豪榜”前列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富爸爸”,却总是教育子女要保持寒门家风。这对当下那些“富二代”的爸爸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论财富,梁启超不是大富豪,难以与那些超级财富精英比阔,但论家庭综合实力,则可说是遥遥领先的。在政界,他曾经是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也担任过部级高官;在学界,他绝对是大师级、泰斗级的学界领袖;论财力,他的收入在当时的绝大多数国人看来也是天文数字。他把优质的政治资源、学术资源与财力资源集于一身,却常和孩子讲“生活太安逸,易消磨意志”“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你和希哲(梁思顺的丈夫)都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自己家门本色”;他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做大官,发大财,出人头地”,而是“做大事,做实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梁家子女个个务实、低调,一个个都在埋头做事,没有一个以名门之后自居而骄横张狂的。梁家子女的出色成就印证了时下流行的那句话:低调,才是最牛的炫耀!
梁氏家族守住寒士家风,使家族文脉延续已过百年,这对希望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的财富精英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教材。那些“富一代”的大款们,当年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凭着艰苦奋斗的打拼,使自己从穷苦变得富有。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自己的下一代也就是“富二代”比较放任,觉得“自己吃的苦就不要让他们再吃了”,其结果使比例不在少数的“富二代”成了纨绔子弟型,有的还被贴上了“飙车”、“炫富”、“赌博”、“骄横”等符号,这些“少东家们”能否肩负起家族的希望,能否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有识之士是有理由心存疑虑的。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一是家庭条件多已更为优裕,具备“富养”孩子的条件;二是现在的孩子又多是独生子女,如掌上明珠,也需要从梁启超倡导寒士家风中获得启迪,要让孩子摆脱安逸感、优越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创业的作风和经受挫折的抗压能力。
不妨以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曾经引用过的一首西方流行歌曲的歌词(梁启超《新民说》中为英文原文,由崔志海、葛夫平译成中文)作为本书的结尾:
不要回头,孩子,
当你在途中;
时间足够了,孩子,
在将来的某一天。
虽然道路漫长,孩子,满怀希望去面对。
不要停下来往后看,
当你向山上攀登。
首先要相信自己,孩子,
然后勇气就会倍增;
背起你的行囊,继续步行、跋涉。
当你接近险峰,孩子,
从崎岖的小道;
不要以为你的使命已完,不断攀登、爬行。
胜利就在顶峰,孩子,
等在那里;
直到勇敢而坚强的孩子,到达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