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未像《刘海粟艺术随笔》那样堆砌了很多理念,但字里行间却也传授了不少作画的经验,言简意赅,是学美术的科班生一定要读的。
比如他以极简的语言总结了个人学画的十二点经验:临抚——勾勒线条来求规矩法度;写生——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立意——人物、故事、山水、花卉,虽小景要有大寄托;创境——自出新意,力去陈腐;求雅——读书养性,摆脱尘俗;求骨气,去废笔;布局为次,气韵为先;遗貌取神,不背原理;笔放心闲,不得矜才使气;揣摩前人要能脱胎换骨,不可因袭盗窃;传情记事——如写蔡琰归汉、杨妃病齿、湓浦秋风等图;大结构——如穆天子传、屈子离骚、唐文皇便桥会盟、郭汾阳单骑见虏等图。比如他总结出绘画的三美,即大、亮、曲。“大”是角度大,“虽小景而有大气势、大寄托”。“亮”一幅画要在众多作品中最突出最醒目,能一眼被认出。“曲”不仅求之于画面,还求之于画意和画境,都是值得认真揣摩的。
不同于刘海粟的抽象说理,张大千简明扼要的传授是细致入微的,细到人的眼睛怎么画,梅的枝干怎么画,荷的性情怎么出,画鸟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等等,技巧的传授之中自然又渗透了丰富的绘画理念,他说:“最要紧的不在技巧,而在气味如何。”“作画,务求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去秽气!”“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张大千身体力行了这一点。但凡能称得上大家的,必定有着深厚的学养、广博的见识和开阔的视角,当东方画家,像刘海粟,旅居海外学习西画的时候,毕加索不也在悉心临习中国画吗?毕翁的草稿为大千亲眼所见,没有深厚的大学问、大视角,难有大艺术。修习学问的过程,也是人品修行的过程,一个人的作品要入化境,除有大技巧、大学问和天赋的才能之外,还必有高尚的人格和人品。而这些素养,就都在画中了。
因此,绘画如同其他艺术,能表情,能达意,能抒发志趣情怀,是一件极尽愉悦之事。
当然,他蛰伏敦煌潜心作画的两年零七个月,也是不容忽视的经历,获得了对雕刻艺术的深入见解。
作者在书中还写了几段有趣的自身经历,如被土匪劫持,阴差阳错地当了三个月的黑师爷;因爱情故做了一百天和尚等等。当到了第一百天,老法师要求其剃度之时,他却临阵逃脱了。艺术也一样,须时时叩问自己的心灵,来不得半点虚假。
而最为我感动的,却是他和李秋君的爱情——虽然他们没有结婚,虽然与此同时张大千受母命已有四房妻室,虽然按照李秋君的家规也不可能作别人之妾,但她终身不嫁,伴张大千左右,无肌肤之亲,却有缱绻之情。二人合庆百岁寿诞,金石家陈巨来刻文章“百岁千秋”,将二人名字同嵌其中,成为大千美好回忆。而二人更是约定,死后临穴而葬。虽超越了身体血肉,克制隐忍,但却不改初衷,执着笃定,这不是爱情又是什么?彼时我想起金岳霖之于林徽因,一样的真挚执着,但不同的是,金岳霖更倾向于一厢情愿,相比之下,张大千与李秋君的爱情,更加绚烂夺目。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
这也是艺术么?跨越生死,超脱世俗,以纯净的心念追求深处的真情,或许,这也是爱的大艺术吧!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