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与人
14640600000001

第1章 迷人的抗争——序陈艳敏“书文化”系列丛书

“读图时代”的提出,好像就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老照片》开始的。出版之始,意气洋洋的出版者,充满了把握大众文化发展先机的自豪。应该说,在转型的中国,在不断寻觅与探索文化发展思路的中国,“读图时代”的提出确是具有挑战的一笔。当然,如同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大众文化批判”和“大众文化辩诬”之争至今不衰一样,在中国,纷争也渐渐由此发展起来。话题早已由“读图时代”扯到了“影视时代”“电玩时代”以及许许多多高新科技产品“攻城略地”的现实……忧心忡忡的读书人传递出更多的不安——从大众文化的流行所掀起的“娱乐至死”风潮,从电视、网络文化的繁盛对经典阅读的挤压,从文字阅读的失缺而导致的人类想象力和情感意境的覆没……几乎所有曾经在西方文化批判浪潮中出现过的预言,似乎已毫厘无失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着。

我对流行文化并无偏见,甚至对电视、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敬意。且不说传媒的进步无不意味着民主的进程。单就人的文化权利而言,那些健康无害的、娱乐身心的大众文化产品,对民族性格的养成、社会风气的引导、健康快乐生活方式的铸造,功不可没。但我们又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公交车里,手不释卷的中国人,还曾成为外国记者艳羡的风景,三十年后,公交车上、餐桌前,竟已幻化出一个个沉湎于iPad或手机短信、微信的身影。这使我想起二十几年前在日本电车上看到的一幕:飘挂于车厢的漫画,车厢里的站客们,津津有味地观赏着那些漫画,时不时发出傻傻的笑声……当时就想,天天浸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难怪世界讥讽你们成了“经济动物”!

看今天的中国,当然不能只看拥塞在名品店里一掷千金、颐指气使的“土豪”们,不能只看蜂拥于旅游景点,高声大嗓、举止无忌的游客,也不能因为金字塔上“到此一游”的涂刻,使我们对本民族素质的评价落入自暴自弃的深渊。

但我们真的不能不为本民族越来越少的读书量而惭愧。“浅阅读”的流行,使我们不能不对本民族精神风骨、情感深度和审美格调的前景,抱以更多的忧虑。

这就是当陈艳敏女士把厚厚的四摞书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令我吃惊,又使我倍感欣慰的原因。

一位“痴书”之人,把自己读书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这些感悟,并不深奥,但欢喜由衷。我注意到,从1998年9月读加缪的《置身于阳光和苦难之间》,到2014年2月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再到今日四本读书随笔的结集出版,这中间竟有着十六年的时间跨度。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艳敏女士始终在坚持阅读,并不间断地把它写成文字。阅读和写作时那种“心怀欢喜”的境界,是不能不感染我们的。使我们沉迷的,还有她多年读书养成的思考特色,这些构成了一个阅读者和言说者的个性魅力——她长于从众多经典著作中汲取精华,又自觉地与一般的读书笔记区别开来,更注重捕捉书中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加以优雅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内在的心得与感受,向读者呈现人文之美、文化之美,给读者传递从容、沉稳、专注状态下的阅读体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经过了时间滴注和书籍熏染的迷人气息,在浮躁的当下,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将吸引更多人成为读书之人、迷书之人。对熙熙攘攘的当下,可谓之“迷人的抗争”。

“书话”之体自古有之,辑选有鲁迅、周作人、郑振铎、阿英、唐弢等人的近代书话丛书,也曾读过。“书话”与“书评”“读书随笔”,虽有内容的交叉,但在文体上还是略有不同的。前者更具书卷气和考据风格,后者则更重思想的阐发、情感的共鸣,触类旁通的感喟。“读书随笔”类的书籍,近年时有所见,但成如此规模者并不多。我很欣赏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这套“书文化”系列丛书时,对大众文化时代阅读心理的关照。它从四个方面,展示了好书对人类精神滋养的不同角度:《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传承,展示经典对于人生的恒久魅力,以及灌注于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光辉;《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通过萃取众多作者羁旅作品中的精华,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山川景致和人文内涵;《书与生活:锦上添花,生活很美》通过对烹茶煮饭、莳花弄草等生活类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讲述居家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向读者呈现浓郁的生活之美、情趣之美;《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通过诸多艺术大家对音乐、绘画、舞蹈等的亲身讲述以及作者的感悟,将读者带入艺术类书籍所独具的艺术氛围与境界,领略伟大的艺术精神、艺术情怀和艺术特质。从总的格局不难看出,出版者既吸收了当下文化界思想论辩的成果,追求丛书的品位,又保持着此前早已呈现的对大众阅读的尊重。这恰恰从一个角度证明,思想的活跃与论争,无论对论争的哪一方,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大有裨益的。

是为序。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