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葡萄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4637400000007

第7章 葡萄侵染性病害的(5)

(1)无性世代:葡萄生壳梭孢Fusicoccum viticolum Redd.,属半知菌亚门壳梭孢属真菌。

(2)有性世代:葡萄生小陷孢壳Cryptosporella viticola (Red.) Shear,属子囊菌亚门球壳目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在病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经伤口、皮孔或气孔侵入。病菌侵入时需要较高的湿度,在具水滴或雾露的条件下,分生孢子经4~8小时即可萌发。病菌侵入后呈潜伏状态,经30天左右的潜育期开始发病,有些潜伏l~2年后才形成典型症状。多雨、多雾、多露或湿度大、果园易积水发病重;植株衰弱、冻害重的葡萄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经常检查枝蔓基部,发现病斑,及时处理,重者剪掉或锯除,轻病斑刮至无变色的健康组织,刮后涂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45%代森铵(施纳宁)水剂50倍液或增稠型菌立灭膏剂消毒伤口。

(2)加强栽培管理:疏松改良土壤,及时排水;埋土防寒和树干涂白、覆膜防冻;结合修剪及时培养新蔓, 更新老蔓, 增施有机肥;保持枝蔓旺盛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桥接:必要时对重点枝蔓病部,可树下埋条、栽植新苗或利用树干基部培育新枝桥接。

(4)药剂防治:于发芽前喷一次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代森铵(施纳宁)水剂400倍液,也可药剂涂干。药剂可选用:45%代森铵水剂2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

生长期一般于5~6月病害侵染期喷药预防,重点喷枝干基部。可选用下述药剂:1∶(0.5~0.7)∶200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 000干悬浮剂1 0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2 500倍液等。一般10~15天喷一次药,连喷3~4次。

葡萄盘多毛孢枝枯病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枝蔓和果实,也可为害叶片。

枝蔓染病,产生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暗褐色或黑褐色病斑,病斑周围水渍状,病部有时纵裂,木质部也变成暗褐色。幼枝染病尖端易枯死。果实染病,产生暗褐色圆形病斑。叶片染病,病斑数个,直径10~15毫米,褐色近圆形。

病  原:盘状盘多毛孢Pestalotia pezizoides De Not.,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部或以分生孢子在枝蔓或卷须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从伤口侵入,经2~3天潜育期后发病。病斑上可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阴雨潮湿气候易发病,果园密闭、通风差及偏施氮肥,磷肥、钾肥不足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去除多余副梢、卷须;适当增施钾肥,提倡种植绿肥。

(3)于发病初期喷1∶0.7∶200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 500倍液,一般10~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

曲霉溃疡病

主要症状:本病为害葡萄蔓,产生褐色或深褐色溃疡病,病斑可围绕枝干一周,导致其上枝蔓生长衰弱,叶片黄萎,发病后期溃疡斑上产生大量霉状物。

病 原:黑曲霉Aspergillus sp,属曲霉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多种作物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在枝蔓逐渐木栓化,表皮组织抗性降低后发病,田间7~8月为主要的发病时期,一般红地球品种发病较重。

防治技术:

(1)发现病蔓及时剪除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注意通风散湿,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增施农家肥,种植绿肥,提高抗病性。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重点喷枝蔓,尤其是刚开始木质化的幼蔓基部。

葡萄栓皮病

主要症状:多数品种仅表现为衰退,特有症状不明显。但有些品种症状较典型,如品丽珠。染病后,病株树势衰弱,发芽晚。在生长早期,枝蔓上出现一个或多个死果枝,蔓柔软而下垂,基部皮层纵裂,春末至夏初叶片开始变黄,逐渐反卷并转红色或黄褐色。生长后期,蔓呈淡紫色,已木质化的蔓上散生未木质化的绿色斑块。老蔓的树皮曲霉溃疡病为害蔓粗糙、增厚,剥去树皮,可见接口上下的木质部表面有槽沟,依病情程度不同,沟纹有深有浅,但这种症状仅在某些品种或砧木上呈现。病枝较脆,易折断,浆果延迟成熟,产量低,品质下降。与葡萄卷叶病不同之处是叶片整体变红。

病 原:系病毒引起。有关毒原种类,目前正在研究中。有报道,从典型栓皮病葡萄体内检测到两种丝状粒体,一种大小为1 300nm×8nm,无一定螺旋结构;另一种为700nm×10nm,具螺旋结构。后来科学家们在无症或卷叶及茎痘病病株中,也检测到后一种粒体。因此,栓皮病与丝状粒体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明确。

发病规律:该病害主要通过带毒的繁殖材料自然传播。粉蚧可传播栓皮,也有报道证明指示植物LN-33表现症状。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母株进行无性繁殖和茎尖脱毒。当田间无法选拔无病母株时,可对优良品种进行脱毒。把葡萄苗置于38℃及适宜光照条件下百余天,然后再取茎尖进行组织培养,经检测确认无病毒时,再扩繁应用。

葡萄茎痘病

主要症状:美洲葡萄砧木极易感染本病,主要特征是砧木和接穗愈合处茎膨大,砧木细,接穗粗,皮层厚。剥开皮可见树皮反面有纵向的钉状物或凸起纹,在对应的木质部表面出现凹陷的孔或槽。病株长势差,矮小,芽萌发晚4~5周。

茎痘病与栓皮病毒病的区别:在以沙地葡萄系统为砧木时,茎痘病只在接口以上的木质部表现症状,而栓皮病在接口上下均可出现症状。

病 原:沙地葡萄茎痘(GRSPaV)相关病毒是葡萄茎痘病的病原。

发病规律:目前已证实通过嫁接可传病,至于汁液是否传病还有待明确。茎痘病主要借带病插条、接穗或砧木进行传播。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母园,繁殖无病母本树,生产无病无性繁殖材料。

(2)苗木脱毒:对生产上有价值的品种,如已无法选出健株,应进行脱毒。把苗木置于35~37℃下,每天光照15小时,光照强度2 500勒克斯,共处理150天,脱毒时间若能延长一倍,效果更好。

四、根部病害

主要症状:

(1)根部发病:主要为害主、侧根和根颈部,有浓厚的蘑菇味。发病初期,病部表面呈水浸状紫褐色病斑,软而肿胀,随后流出褐色黏液,病情严重时,皮层内及皮层与木质部之间有明显的白色扇形菌丝层,致病根木质部腐烂。新鲜病皮在黑暗处可发出蓝绿色的荧光。后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病树根颈周围的土面上簇生蜜黄色的蘑菇(病菌的子实体)。

(2)树上发病:表现为部分蔓或整个蔓上叶片变小变薄,色淡,叶片从上而下逐渐黄化,脱落,新梢短,果多,果小,味差。

病 原: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t Fr.)Sing.,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索及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长期腐生存活。菌索与健根相接触后,即可分泌胶质液而黏附,然后再产生小分枝,借助酶解和机械力量直接侵入根内。病菌还可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菌索迅速生长穿透皮层组织,使大块皮层细胞死亡。病菌也可以通过射线侵入木质部,往往在其内形成许多黑线,然后又蔓延到主根及其他侧根。一般在3~4月和8~9月为发生盛期。

根部受伤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特别是施肥位置不当,距离主干太近或过量施肥造成肥害,导致皮层腐烂,根朽病病菌容易侵入为害。此外土壤黏重,土壤板结、多雨积水等导致根部通气不畅,土壤有机质缺乏、营养不良,树势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果苗消毒:用2%石灰水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消毒处理5~10分钟。

(2)加强栽培管理: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积水伤根。增施磷肥、钾肥、有机肥、微肥。要注意施肥位置,定植第一年的位置为距苗木30厘米以外的范围,翌年应施在树冠外。

(3)土壤消毒:为防止病害继续蔓延扩展,对发病的植株可以进行药剂灌根,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使植株恢复健康。常用的土壤消毒剂有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苯菌灵1 000倍液、1%的硫酸铜溶液、3波美度石硫合剂等,以上药剂用量为每株葡萄浇灌药液10千克左右。

(4)病树治疗:发现病树,要挖开根区土壤寻找患病部位,清理根茎皮层腐烂部,用小刀彻底刮除病灶,刮下的病皮等要集中烧毁,同时要注意保护无病根,尽量减少损伤。清理患病部位后,在伤口处用1%硫酸铜液或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涂抹,较大伤口涂抹后,应用塑料薄膜包扎,加以保护。

(5)刨土晾根:于4月下旬刨开距树基部l米内的土壤,剪除病根,裸露主侧根,秋季再用土埋住,但要防止树穴灌水。

(6)隔离病株:发现少数病株应及早挖除,连同残根一起烧毁。再将病株周围的葡萄树挖去,周围挖l米深沟,然后用2%福尔马林液进行土壤杀菌或改换无病土壤。也可在病树与健树间,挖深1.5米、宽0.7米的沟,切断它们根系接触,防止蔓延。

(7)灌根处理:在病害发生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灌根,每株25千克。

葡萄圆斑根腐病

主要症状:地下部先在须根上发病,致须根皮层变褐腐烂,随后向侧根、主根蔓延,形成红褐色圆斑,病斑可深达木质部,致木质部变红褐色、褐色或黑褐色,严重的可能死亡。地上部表现为萌发推迟,萌芽后部分枝条或全株生长衰弱。常见4种发病类型,萎蔫型、青干型、叶缘枯焦型、枝枯型。

(1)萎蔫型:叶簇萎蔫,叶片向上卷曲变形,叶小而色浅,新梢抽生困难,花蕾皱缩不开裂或着果率极低,枝条失水,皱缩或枯死(枝条骤然青枯)。多见于4年以上树龄。

(2)青干型:染病后发病迅速,遇春季干旱高温时病株突然失水青干,多从叶缘向内发展。病健交界有明显红晕带。多发生在幼树上。

(3)叶缘枯焦型:春季如不干旱,病势发展缓慢,发病时,叶尖及边缘枯焦,但一般不落叶。

(4)枝枯型:根部严重腐烂,与烂根相应的大枝发生枯死,皮层退色下陷,病健皮层界线明显,后期坏死皮层易剥离,木质部变褐。由于生长条件及树势强弱的变化,病情也出现时起时伏,树势强健时,有的轻病树可自行恢复。

病 原:由多种土壤中习居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主要为F.oxysporum、F.solani和F.camptoceras,分别称为尖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和弯角镰孢菌,均属半知菌亚根腐病病根门镰刀菌属真菌。

发病规律:这些病原菌镰刀菌均为土壤习居菌或半习居菌,多数为弱寄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同时也可寄生于寄主植物上。因此,环境中作为初侵染的病原菌是很广泛的。病菌多从伤口侵入,条件适宜时,3天就可完成侵染。侵染后如根系健壮多不发病,如树势衰弱或感染达到一定程度,才表现症状。当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发病,因此,导致根系生长衰弱的各种因素,都是诱发该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如长期干旱缺肥、土壤板结、通气不良、土壤盐害、大小年严重、结果过多、杂草丛生以及其他病虫害严重等因素,都会导致该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