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苹果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4637300000005

第5章 苹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在病僵果或坏死组织内或以孢子潜藏于芽的鳞片间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从萼筒进入心室,病菌主要在花期侵入,后孢子潜伏于果心内,随果实的发育,霉菌开始增殖,6月可见病果心霉层不明显的病果果脱落,但以果实生长后期居多。有些病果到贮藏期才表现症状,引起霉烂。

苹果霉心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降雨早、降雨多、气候潮湿、果园地势低洼、郁闭、通风不良利于发病。苹果各品种间,凡果实萼口大、萼筒长与果心相连的易染病;萼口小、萼筒短的则较抗病。元帅系品种红星、元帅、伏锦、红冠等萼筒长,宽大,发病重;金冠等半开萼发病较轻;小国光抗病性强。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果园,选栽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注意排涝,种植绿肥,合理增施有机肥。

(3)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清除病果、僵果和病枝残体,集中烧毁。

(4)果实套袋,套袋前先喷一次1∶2∶200倍波尔多液。幼果形成即套袋。纸袋最好涂以苏子油,以避免因风吹、雨淋、日晒而破裂;红色品种应于采前一周撕掉纸袋,以利果实着色。

(5)药剂防治。发芽前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以减少树体带菌。花前、花后及幼果期每隔半月喷药1次,防止霉菌侵入,药剂可选用1∶2∶200倍波尔多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5%菌毒清水剂5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3%多氧清水剂400~600倍。

(6)加强贮藏期管理。采收前1个月喷洒比久2 000毫克/千克。

(7)采后控制窖中温、湿度,最适温度为1~2℃。相对湿度90%左右发展简易气调贮藏或冷藏。

苹果黑点病

症 状 苹果黑点病主要为害套袋果实。该病多发生在套袋苹果的萼洼或果顶部位,严重时,在果实表面也发生。发病初期,在苹果萼洼周围出现针尖大的小黑点,逐渐扩展至芝麻粒大乃至绿豆粒大,黑点仅局限在果皮表面,不深入果肉。

病原 苹果黑点病可由粉红聚端孢菌、链格孢霉、苹果柱盘孢霉、苹果茎点菌、点枝顶孢等多种病原引起,其中粉红聚端孢菌、链格孢霉为主要病原。

发生规律 病菌在受害果及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孢子进行侵染。苹果感染盛期在落花后10~30天。最早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雨季是发病盛期,随后发病明显减少。

病害发生与气象条件、果园立地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通风透光不良果园在降雨频繁的高温期发病严重,树体郁闭的低海拔地区果园发病显著重于高海拔地区果园。树冠中、下部和内膛发病明显高于上部和外围;透气性差、表面吸水性差的果袋发病率较高。

防治方法

(1)选用优质果袋。

(2)果面无水时进行套袋。

(3)喷药防治。谢花后7~10天喷1次保护性杀菌剂,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套袋前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黑点病病果800~1 000倍、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喷药后2~3天立即套袋。套袋期间遇雨,应补喷药剂。9月下旬脱袋后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等药剂,预防后期发病。

(4)搞好夏季修剪。做好拉枝、摘心等夏季修剪工作,改善果园和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此外,及时排出园内积水。

苹果蝇粪病和煤污病

光亮而稍微隆起的小黑点,小黑点之间由无色菌丝沟通,形似蝇粪便,用手难以擦去,也不易自行脱落。

苹果煤污病发病后在果面产生棕褐色或深褐色污斑,边缘不明显,似煤斑,菌丝层很薄用手易擦去,常沿雨水流向发病。

菌引起。煤污病由仁果黏壳孢菌引起。两菌活动的温度为6~29℃,适温26℃,pH值为5~13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9。

发生规律 苹果蝇粪病和煤污病病菌均寄生于苹果一年生枝条,在果台及短果枝、顶芽、侧芽上越冬。翌年春季末,病菌在菌丛里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6月初至9月为病菌侵染果实的时期,7~8月侵染率高,为病菌侵染的高峰期。6月上旬到9月下旬均可发病。

病害发生主要与生长期雨水偏多,造成果园内空气湿度过大有关。此外密植、修剪煤污病病果不当、树冠过密、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管理粗放以及果园长期积水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雨季及时开沟排涝。合理修剪,增强果园通透性,降低果园湿度。及时清除园内杂草。

(2)药剂防治。从6月上中旬开始, 用浓度1∶2∶200倍的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 000干悬浮剂1 000倍、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4 000~6 000倍或75%百菌清水剂800倍等药剂连续喷药2~3次。一般果园或轻病果园可结合炭疽病、褐斑病、轮纹病等一起防治。

(3)采后处理。用小苏打500克、漂白粉500克,加50千克水制成混合液。用这种混合液浸泡病果3~5 分钟,除去果面污斑,然后用清水浸洗1~2 次, 晾干后保存。

苹果红腐病

症 状 苹果红腐病主要为害果实, 田间幼果发病后, 由于果心腐烂,病果多早期脱落。采收前至贮运期发病,一般是在果心发病,最初是由心室壁开始, 出现不规则的褐变组织,逐渐由果内向果面发展,在果面形成黑褐色、深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剖果观察,可见心室中长出大量粉红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在黑星病发生区,该病也可在受黑星病侵染的果实病斑上发生,产生明显的粉红色霉层。

病菌活动温度为10~35℃,较适宜的温度为22~28℃,适宜的空气湿度为85%~100%。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树体上残存的小僵果中越冬,翌年春季至9月产生分生孢子,其中4~7月为孢子飞散的高峰。孢子借风雨传播,经萼筒侵入或在黑星病感染的病斑上侵入发病。在有降雨的情况下均能侵染果实。

生长期或贮藏期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黑星病重的果园发病也重。不同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元帅、红富士品种易感病,国光品种较抗病。

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园内病残果。生长期和贮藏期间,认真检查,及时摘除或拣出病果。

(2)药剂防治。结合苹果轮纹病的防治,可喷40%多菌灵悬浮剂600~800倍液、1∶2∶200倍波尔多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3)控制贮藏库温湿度,避免温度太高、湿度过大。有条件的可选用小型气调库,采收后及时入库进行气调贮藏。

(4)在苹果黑星病病区,应及时控制黑星病的发生(具体可参考苹果黑星病防治)。

苹果青霉病

症 状 苹果青霉病主要为害近贮运期和贮藏期的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淡褐色圆形水渍状病斑,剖果观察,病斑呈圆锥状,导致病部腐烂,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突起小瘤状霉块,初为白色,后变为青绿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10余天即可造成全果变软腐烂。腐烂的果肉具强烈的霉味。

病 原 苹果青霉病主要由扩展青霉、意大利青霉、常现青霉、冰岛青霉、圆弧青霉和壳青霉等多种青霉菌引起。扩展青霉,属半知菌类真菌。扩展青霉分生孢子在3~30℃均可萌发,适温为10~25℃,最适温度为15℃。菌丝在13~30℃均可生长,适温为13~25℃,最适温度为20℃;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饱和湿度,萌发最适pH值为4。

发生规律 苹果青霉病主要发生在贮藏运输期间,病菌经刺伤、虫伤、自然裂口等伤口侵入,也可由果柄和萼凹处侵入,很少经果实皮孔侵入。病菌随气流或通过病、健果接触传播;分生孢子落到果实伤口上,便能迅速萌发侵入,并产生毒素,致中胶层细胞解离,果肉软腐。温度在25℃左右,病害发展最快;0℃时孢子虽不能萌发,但侵入的菌丝能缓慢生长导致果腐;靠近烂果的果实,如表面有刺伤或裂纹,烂果上的菌丝会直接侵入健果而引起腐烂。在贮藏前期及末期,窖温较高时病害扩展快,在冬季低温阶段病害发展缓慢。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水分管理,尽可能减少果实裂纹。

(2)适时采收。

(3)减少伤口。青霉病菌主要从各种伤口侵入,因此,在果实采摘、堆放、分级、搬运及贮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碰伤、果柄刺伤、挤压伤等。如发现伤果,及时拣出处理。

(4)药剂处理。果实入库前, 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或仲丁胺300倍浸果5分钟进行杀菌。

青霉病病果后期产生分生孢子

(5)果库消毒。入库前进行果库消毒, 可用硫黄每立方米20~25克加锯屑和10%氯化钾点燃, 密闭熏蒸2天; 也可用1%~2%福尔马林、4%漂白粉水溶液喷布,熏蒸2天。

(6)采用单果包装。包装纸上可喷洒仲丁胺300倍液或其他挥发性杀菌剂。

(7)贮藏期间,控制库内温度,保持在1~2℃。提倡采用气调库,控制贮藏温度为0~2℃,氧气含量为3%~5%,二氧化碳含量为10%~15%。

苹果灰霉病

症 状 苹果灰霉病主要为害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初呈水渍状灰白色至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不凹陷,后扩大变为浅黄色或黄褐色不规则形软腐病斑,潮湿时表面产生大量鼠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导致全果腐烂。后期病果上有时可产生不规则形黑色菌核。

病 原 苹果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引起。

发生规律 苹果灰霉病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落叶上越冬或越夏。翌年春季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入为害。在贮运期,病果与健果接触也可侵染。病菌发育温值2~31℃,最适温度20~23℃,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高湿状态易发病。早春低温、高湿、日照不足利于灰霉病发生。此外,栽植过密、灌水过多、管理不善的果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增强果园通透性,降低湿度。

(2)清园。秋末冬初结合修剪,除掉病残枝、叶及落地病果,集中销毁。

(3)减少人为伤口。在采收、分级包装、贮藏、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产生伤口。

在入窖(库)贮藏前严格淘汰伤果,贮藏期间及时清理伤果,以防病害蔓延。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65%抗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或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

(5)果窖(库)消毒。果窖(库)、旧果筐和果箱等,使用前进行药剂灭菌处理。

可用硫黄熏蒸,用药量2~3千克/100米3(加锯末和10%氯酸钾),密闭熏蒸2天左右;或1%~2%福尔马林、4%漂白粉水溶液喷布熏蒸,密闭24小时。

(6)药剂浸果。果实入窖前可用5%己唑醇悬浮液1 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倍、氨丁烷悬浮液200倍浸果。

苹果苦痘病

症 状 苹果苦痘病又称苦陷病,是苹果成熟期和贮藏期常发生的一种生理病害,主要表现在果实上。发病时果皮下的果肉先变褐,逐渐在果面上出现圆形稍凹陷的病斑,在红色品种上现暗红色斑,在绿色品种上现深绿色斑,在青色品种上形成灰褐色斑。后期发病部位凹陷,皮下果肉干缩呈海绵状,表皮坏死,有苦味。

病 因 苹果苦痘病的发生与叶片、果实的钙比有关。叶片、果实的钙比比率上升,发病率增高。果实生长后期过多地施用速效氮肥, 或向土壤中过多施钾肥,都易引起钙的缺乏。另外果实生长后期灌水过多, 排水不畅,果实尚未充分成熟而过早采收的果园发病重;幼果期和采收前降水量大或频繁时发病重;贮藏初期温度过高, 窖内通风透气不良,易导致苦痘病的发生。

(幼树)、富士等较感病,红宝石贮藏期无苦痘病。同一品种,砧木不同,发病轻重不同。如接穗用国光、烟台沙果、福山小海棠发病轻,用山定子砧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