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苹果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4637300000016

第16章 主要害虫的识别与防治(6)

当翌年春季平均气温达8℃以上时开始活动,4月底至5月初越冬若蚜发育为无翅孤雌蚜进行繁殖,每雌可产若蚜60头左右,最多可产170余头。新生若蚜即向当年生枝条进行扩散转移。5月底至6月为发生最盛期。7~8月由于寄生蜂大量发生及受高温影响,其发生数量锐减。被寄生蜂寄生的绵蚜变黑色。9月中旬后,寄生蜂渐少,绵蚜数量又渐增。至10月发生数量出现第二次高峰,为害至11月中旬即进入越冬。苹果绵蚜的有翅蚜同样出现两次高峰,第二次在9~10月数量较多,产生的后代为性蚜,有翅蚜飞翔是绵蚜在果园中扩散蔓延的途径之一。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利用日光蜂防治苹果绵蚜是世界上生物防治成功的著名例子之一。

苹果绵蚜去除蜡毛后虫体 利用灌根方法防治苹果绵蚜据在郑州郊区果园观察,在喷药较少的果园,寄生蜂及瓢虫等自然天敌对苹果绵蚜的确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苹果绵蚜不必专门喷药即能被天敌控制在受害允许的水平以下;在广谱性杀虫剂使用次数较多的果园,由于天敌受到大大杀伤,苹果绵蚜反愈加猖獗。

(2)灌根防治。在苹果谢花期,围绕树干根颈部挖深10厘米环形小沟,使用24%噻虫嗪颗粒剂2 000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成龄树灌2升药水,等药液渗入后覆土。一般在灌药后2周显效,灌药1次基本可以控制为害。

(3)在果园为害严重的情况下,可用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在发生高峰期喷雾,但毒死蜱属于广谱性农药,生长季喷洒对天敌影响较大。

苹果球蚧

为 害 状 苹果球蚧的寄主主要包括苹果、梨、李等果树,它不仅以若虫和雌成虫固着在寄主枝条上,吸食汁液为害,而且还以低龄若虫为害叶片,造成树势衰弱,影响开花结果和果实品质。在发生数量较多的树上,果树开花前后,虫体迅速膨大期排泄像糖蜜一样的排泄物,导致整株树所有枝干表面呈淋洗、湿润状态。

形态特征

(1)雌成虫。呈圆球形,虫体直径一般4~5.5毫米,高3~4毫米,体背表面密布一层蜡粉,初期淡黄褐色,体壁柔软。中后期呈棕褐色、黑褐色或枣红色,虫体表面体壁硬化,三角板上方背中央两侧有纵行较大型的凹下点刻,每行5~6个,排列较整齐。

(2)雄成虫。体淡棕红色,体长2毫米,翅展2.5毫米,触角微紫色,10节,中胸盾片漆黑色,翅淡白色,前缘微红色。腹部末端着生淡紫色性刺,其基部两侧各有1条白色细长的蜡毛。

(3)卵。淡橘红色,椭圆形,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

(4)若虫。初孵化若虫体椭圆形,极扁平,淡血红色或橘红色,体长0.5~0.6毫米,体背中央有1条暗灰色背线,腹部末端有2条刚毛,有活动能力。夏季叶片背面的若虫,初期橘红色,后期淡黄白色,体极扁平,眼黑色。体表面覆盖一层透明的蜡层。越冬期若虫分化为雌雄性。雌若虫栗褐色,卵圆形,体背向上方高度隆起,表面有一层薄的毛毡状蜡层。雄若虫黑褐色,草鞋形,体背略隆起,表面附有一层厚的灰白色蜡层。

发生规律 苹果球蚧每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于10月上中旬果树开始落叶时,由叶片转移到枝条上越冬,直径13毫米以上枝条很少寄生。越冬若虫翌年不再转移,在原处于3月上中旬开始为害、发育,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分化为雌雄性,4月中旬出现雌成虫,苹果球蚧为害枝条 苹果球蚧初孵若虫在叶片上苹果球蚧在枝条上越冬 苹果球蚧卵其体背膨大呈球形,并逐渐硬化,5月上旬产卵。雄成虫4月中旬羽化。雌成虫将卵产于体下,单雌产卵2 500粒左右。5月中旬孵化出若虫,5月下旬为孵化盛期。初孵若虫沿寄主枝条爬行,最后全部到叶片背面固着为害。到10月中旬左右离开叶片之前蜕1次皮变为2龄若虫,恢复活动能力,然后迁移到适当地方固定越冬。雌雄虫皆为3龄。蜕皮2次。

防治方法

(1)休眠期防治。在发芽前,可选用30%机油·石硫合剂500倍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喷雾,注意一定要全树喷匀。

(2)生长期防治。时机应掌握在卵孵化末期进行,可使用1%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或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一般结合红蜘蛛的防治兼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该虫为害问题,还得从提高该虫的天敌控制能力方面寻求突破。

梨圆蚧

梨圆蚧又叫梨枝圆盾蚧,是为害梨、苹果等果树的一种重要而且常见的介壳虫。枝条受害出现大量密集的灰白色小点,此即该种蚧的虫体介壳,枝条被吸食汁液后导致皮层木栓化甚至干缩枯死;果实被寄生后,虫体多集中在萼洼附近,围绕介壳形成紫红色的斑点,降低果品商品等级。

形态特征

(1)成虫。身体上覆盖蜡质介壳。雌虫介壳近圆形,直径约1.8毫米,灰白色或灰褐色,有同心轮纹,介壳中央的突起称作壳点,脐状,黄色或黄褐色,虫体扁椭圆形,橙黄色,体长0.91~1.48毫米,口器丝状,位于腹面中央,眼及足退化。雄虫介壳长椭圆形,较雌虫介壳小,壳点位于介壳的一端,虫体橙黄色,体长0.6毫米,复眼暗紫红色,口器退化,触角念珠状,有1对翅,交尾器剑状。

(2)若虫。初龄若虫固定以前能爬行,无介壳,2龄以后开始形态分化,可分辨性别。

发生规律 梨圆蚧在辽宁、河北每年发生2代,黄河故道、陕西中部每年发生3代。

以2龄若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春季果树萌动后继续为害。陕西中部4月中旬雄虫开始化蛹,5月雄成虫从介壳下爬出与介壳下的雌成虫交尾后即死亡,此代雄虫羽化时期颇为集中,从开始至结束前后仅历期11天,而在第2天至第6天的5天内羽化率达90.3%。经交尾后的雌成虫于6月上中旬在介壳下胎生若虫。幼龄若虫先静伏于母体介壳下,然后爬出介壳向嫩枝、果实和叶片上转移,将口器插入寄主组织内吸食,几小时后体背出现白色絮状蜡质物,并逐渐形成介壳。雄虫多固着在叶背主脉两侧,雌虫多在枝条或果实上为害。6月上旬至7月上旬出现第1代若虫,7月下旬到9月上旬出现第2代若虫,9月上旬到11月上旬发生第3代若虫。一般每雌产仔50~100头,最多300多头。梨圆蚧近距离的传播靠初龄若虫的爬行,远距离的传播则靠苗木、接穗和果品的传带。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对于仅点片发生的果园,由于其扩散速度较慢,对高密度虫枝采取人工清除,可有效阻止其在全果园蔓延。

(2)保护天敌。由于梨圆蚧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很好保护自然天敌,梨圆蚧梨圆蚧为害枝条 梨圆蚧为害苹果果实一般不会对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3)药剂防治。大面积发生时,在果树萌芽前,可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8%机油乳剂100倍。

桑天牛

桑天牛是为害苹果枝干最严重的钻蛀性害虫,成虫啃食枝梢嫩皮,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及髓部,严重者致使枝干或整株树枯死。

形态特征

(1)成虫。黑褐色,体长39~46毫米,密生暗黄色短绒毛。前胸背板具不规则的横皱纹,两侧中部各有1个尖刺突。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光亮的瘤状颗粒,翅端内、外角均呈刺状突出。

(2)卵。长椭圆形,6~7毫米,淡黄色,稍弯曲。

(3)幼虫。乳白色,体长40~60毫米,无足,前胸特大,近方形,背面密生黄褐色刚毛和赤褐色小颗粒,并有“小”字形凹陷纹。

(4)蛹。纺锤形,黄褐色,长约50毫米。

桑天牛成虫 利用毒签堵洞防治桑天牛,发生规律 河南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6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虫出现,以7月上旬雨后最多。成虫活动多在夜间进行,通常一次飞行距离为30~50米,有趋光性,受惊后能坠落地面假死。成虫寿命在38~45天,产卵量为数十粒至百余粒。成虫啃食枝条表皮、叶片和嫩芽,多在傍晚和早晨产卵。产卵部位多选择2~3年生枝条,产卵前先将皮层咬成“U”字形伤口,将伤口下木质部咬成卵室,产1粒卵于其中,卵将皮层稍顶起,卵期10~14天。幼虫孵化后,顺着枝条向下蛀食,每隔一定距离蛀1排粪孔,幼虫肛门对准粪孔向外排粪便,小幼虫粪呈细绳状,大幼虫粪呈锯屑状,虫道内无粪便,虫体进退自如。一生一般能咬14~18个粪孔,形成虫道,在矮化果树上能一直蛀到根颈。幼虫到11月底至12月初气温降低后停食越冬,3月底至4月初复苏活动取食,经过两个冬季后于5月底做室化蛹。老熟幼虫化蛹前在隧道最下1~3个粪孔的上方外侧咬一个羽化孔,使树皮与外部有小孔贯道或造成树皮隆肿、破裂。在羽化孔下70~110毫米处作长40~50毫米的蛹室化蛹。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在成虫盛发期的早晨,特别是雨后,采取人工捕杀,是一项治本的办法;人工杀卵:7~8月用小尖刀刺入产卵伤口,将卵刺死;人工杀灭幼虫:小幼虫期经常检查树干,发现虫粪时,用小刀挖开皮层挑出幼虫杀死。

(2)药剂防治。将80%敌敌畏乳油30倍液用注射器注入新排粪孔中或用毒签放入蛀孔内,用黏土泥封孔,施药后将树下虫粪清除,过几天检查地面,如有新虫粪,则应补治,若无则证明虫已杀死。

豹纹木蠹蛾

为 害 状 豹纹木蠹蛾是为害苹果、梨等果树1~2年生枝条的害虫,幼虫沿枝条髓部向上蛀隧道,并在不远处向外开一排粪孔,造成被害枝条枯萎,然后幼虫钻出转蛀更粗一点的新枝条。经多次转蛀后,一头幼虫能致死数个枝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