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梨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4637200000004

第4章 梨树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2)

(1)选栽抗病品种,如菊水、德胜香梨、金水1号、黄蜜、晚三吉、铁头等较抗病品种,重病地区避免发展二十世纪、王冠、博多青等感病品种。

(2)搞好果园卫生。发芽前及时剪除病梢,清除果园内病叶和病僵果。

(3)加强栽培管理。果园内间作绿肥,增施有机肥,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合理修剪维持冠内株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对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

(4)果实套袋。

(5)适时喷药。发芽前喷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

(6)花后根据降雨和其他病害的防治,每间隔15天左右喷1次杀菌剂保护果实。药剂可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或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

梨疫腐病

症状:果实染病,产生颜色深浅不一、边缘不明显的水渍状病斑,严重时扩展至全果,果肉变褐变软,高湿度下产生白色稀疏絮状菌丝体。

幼树染病,发生于幼树枝干基部,枝干病斑初期暗绿色,后变为黑褐色腐烂,病部干缩凹陷,后期病斑若围绕枝干一周时,常造成病部以上死亡。

成龄梨根颈部染病,树皮呈黑褐色水渍状腐烂,树皮内呈红褐色至黑褐色,质地较硬,有的烂到木质部,后期失水干缩下陷,病、健交界处龟裂,严重时整株枯死。

病原:由几种疫霉如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ert et Cohn)Schrot。恶疫霉等引起,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发病枝干皮层内越冬,翌年春季开始活动侵染梨树枝干。病菌是土壤习居菌,土壤中病菌随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染地下根根颈部。病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潜伏期数月至两年不等。以6~9月为发病高峰期。

地势低洼,园土黏重,大水漫灌,阴雨连绵,地面潮湿,果园湿度大易发病。气温12~18℃适于发病。

定植过深,嫁接口被埋或接近地面发病重。

品种或砧木间存在抗性的差异,如西洋梨、大山梨、杜梨、木梨抗病;白梨感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苗木,严禁栽植带病苗木。

(2)高位嫁接与桥接。培育易感品种苗木时,利用二至三年生大山梨、杜梨、木梨作砧木苗,在距离地面30厘米处嫁接或直接采用上述多年生大山梨、杜梨、木梨苗建园,成活后高接栽培品种。对重病树,可用杜梨、木梨桥接或脚接于病斑上下健康组织。

(3)水分管理。灌水时避免大水漫灌,并远离主干基部。雨季及时排水,严防梨园长期积水。

(4)树冠下覆盖地膜,适当提高结果部位。

(5)病斑刮治与预防。根茎部发病可于春季扒土晾晒并刮治消毒,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涂抹病部并浇灌根颈部。也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预防。

梨青霉病

症状:梨青霉病主要为害生长后期、采收及贮运期的果实。

发病初期,果实上病斑近圆形或圆形,浅褐色,扩大后呈软腐状并凹陷,病、健部交界处明显,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以后渐变为青绿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病后十余天全果即可腐烂,病果有霉味。

病原:Penicillium expansum (Link。) Thom称扩展青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青霉菌分布很广,病菌可在病果、病残体、土壤内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也可通过病、健果接触传染。由果面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内。病菌容易从伤口侵入而致病。温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在25℃下青霉病扩展最快,温度降低后病害受到一定抑制,但病菌较耐低温,在0℃下病斑也能缓慢扩展,在长期贮藏中可陆续导致果实腐烂,尤其在自然贮藏条件下,以贮藏前期(贮藏第一个月)温度较高或贮藏后期(贮藏4~5个月后)温度处于逐渐上升阶段,发病较多。

梨青霉病病果

防治方法:

(1)采收、分级包装及贮运过程中,尽可能防止机械伤口。

(2)在贮藏中及时剔除病伤果,防止传染。

(3)在果实贮藏前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药液干后贮藏。入库前用0。5%~1%过碳酸钠处理果实,时间不超过5分钟,处理后再贮藏。

(4)贮藏库消毒。对贮藏窖应采用严格消毒措施,方法是用硫黄粉2~2。5千克/100米3掺适量锯末,点燃后封闭48小时。也可用1%~2%福尔马林或4%漂白粉水溶液喷布熏蒸后密闭2~3天,然后充分通风启用。

(5)贮藏期管理。贮藏前期和后期及时通风降温,低温贮藏。贮藏期不宜太长,最好不超过5个月。

梨柄基腐病

症状:从果柄基部开始腐烂发病。分三种类型:

(1)水烂型。开始在果柄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溃烂斑,很快使全果腐烂。

(2)褐腐型。从果柄基部开始产生褐色溃烂病斑,向果面扩展,烂果速度较水烂型慢。

(3)黑腐型。从果柄基部开始产生黑色腐烂病斑,向果面扩展,烂果速度较褐腐型慢。以上三种类型通常混合发生。

病原:主要由交链孢菌、小穴壳菌、束梗孢菌等真菌复合侵染,造成果实发病。

发病规律:三种病菌分布广泛,病菌可在病枝、病果等寄主组织或病残组织上越冬,通过采收及采后贮运时造成果柄伤口或喷药不当等伤害果实被侵染。随后一些腐生性较强的霉菌,如根霉菌腐生,加速果实腐烂。贮藏期果柄失水干枯往往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采收和采后尽量不摇动果柄,防止伤口感染。

(2)贮藏时湿度保持在90%~95%,防止果柄干燥枯死。

(3)采后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洗果。

(4)田间喷药时注意合理用药,不随意加大喷药浓度或多种药剂不合理混用。

梨毛霉软腐病

梨毛霉软腐病又称毛霉烂果病。

症状:本病多于梗洼或萼底及表皮的伤口处发病,发病时病部呈水渍状,浅褐色,果肉组织软化,最后导致全果腐烂。

病原:Mucor piriformis Fischer称梨形毛霉菌,属接合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梨形毛霉菌的孢囊孢子大部分习居在2厘米的土层中或落果等有机物中。

果实采收后1~2个月菌源数量剧增,以后或进入冬季则明显减少,落果与带菌土壤接触,或通过昆虫、鸟及动物携带病菌、雨水溅射进行传播,空气不能传染,此外,病菌可随病果转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

(1)落果宜单独存放,不要与采摘的健果放在一起。

(2)不要在湿度大或阴雨天采摘果实,以减少传染。

(3)用纸单果包装,以减少二次侵染。

(4)贮藏期控制在低氧条件下(1%O2),低温贮藏发病轻。

(5)必要时可用杀菌剂处理。

梨红粉病

症状:梨红粉病又称红腐病,主要为害果实。贮藏期较田间发病重,是一种贮藏期病害。发病初期,产生近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或黑色的凹陷病斑,直径1~10毫米,后扩展可达数厘米,果实变褐、软化,很快引起果腐,果味苦。最后病部先长出白色绒毛状霉,后出现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称粉红聚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该菌是一种腐生菌或弱寄生菌,病菌分布很广。在梨园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病僵果中越冬。可借气流传播,也可在选果、包装和贮藏时通过接触传染,多雨、高温、高湿条件以及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高温、高湿也有利于发病。一般在20~25℃时发病快,低温对病菌发生不利。

防治方法:

(1)在梨树近成熟期,可喷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预防采前和贮藏期发病。

(2)在采收、分级包装、搬运过程中尽可能防止碰伤、挤伤果实。

(3)包装房和贮藏窖、包装材料消毒。

(4)入窖时剔除伤果,贮藏期及时去除病果。

(5)注意控制好贮藏温度,有条件的可采用气调贮藏法。

梨煤污病

症状:煤污菌主要寄生在梨的果实或枝条上,有时也侵害叶片。

果实染病,在果面上附着一层棕褐色或深褐色霉状物,逐渐扩展连成大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其上生0。1~0。5毫米的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污染果面。

梨红粉病病果

新梢染病,也产生黑灰色霉状物。病斑一般用手擦不掉。

病原:Gloeodes pomigina (Schw) Colby称仁果黏壳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适温20~25℃,低于15℃或高于30℃生长缓慢,萌发率低或不能萌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煤污病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在枝条及落叶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到梨木虱、蚜虫、介壳虫等昆虫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上或植物自生分泌物上发育,高温、多雨寡照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因此一般在6~8月雨水较为集中的季节,病害发生严重,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果园管理粗放,树枝徒长,树冠茂密郁闭,果园地势低洼,通风透光不良,蚜虫、梨木虱、介壳虫等害虫发生多,均加重病害发生。此外,梨主栽品种抗性不同,砀山酥梨发病最重,宝珠梨发病轻,富源黄梨则几乎不感病。

防治方法:

(1)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多施有机肥及饼肥,少施氮肥,以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清除菌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

(3)生长期间修剪,尽量使树膛开张,疏掉徒长枝,改善膛内通风透光条件。

(4)加强果园排水,挖好排水沟,防止果园积水,降低湿度。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代森铵水剂800~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等,以上药剂10天左右喷1次,交替使用,共喷2~3次。

(6)及时喷吡虫啉、阿维菌素等杀虫剂防治蚜虫、梨木虱等害虫。

(7)果实套袋。

梨褐腐病

梨褐腐病又称菌核病。

症状:本病是仁果类生长后期和贮藏期发生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为害近成熟果实。

果实发病初期,在梨表面产生淡褐色圆形水渍状软腐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后,病斑中央长出灰白色至褐色绒状霉层,呈同心轮纹状排列,上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组织软腐,略具韧性,在高湿条件下病害扩展很快,树上多数病果落地后,1周左右几乎全果腐烂,少数残留在树上的病果失水干缩成僵果。贮藏期,病果有特殊的蓝黑色斑块。

病原:有性阶段为Monilinia fructigena ,称果生链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真菌,无性阶段为Monilia fructigena ,称仁果褐腐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梗孢属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果或僵果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实,潜育期为5~10天。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病害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在高温、高湿及挤压条件下,易造成大量伤口,病害蔓延迅速。褐腐病菌在0~35℃均可扩展,最适发病温度为25℃,因此该菌不论在生长季或贮藏期都能为害。高温对病菌生长、繁殖有利,湿度大易使果实组织充水,利于发病。

不同品种对褐腐病抗性不同,香麻梨、黄皮梨较抗病,金川雪梨、明月梨较感病。果园管理差,水分供应失调,虫害严重,采摘时不注意造成机械伤多,均利于褐腐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秋末采果后耕翻土壤,清除病果,生长季节随时采摘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

(2)适时采收,减少伤口,防止贮藏期发病。

(3)药剂防治。花前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3~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后及果实成熟前喷1:3:(200~240)倍式波尔多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等。

(4)贮藏前严格挑选,去掉各种病果、伤果,分级包装。运输时减少碰伤。

(5)注意控制贮藏期温湿度,一般窖温保持在1~2℃,相对湿度90%。

(6)贮藏果库、果框、果箱等贮果用具要提前准备,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洒消毒,然后用二氧化硫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20~25克硫黄密闭熏48小时;也可用1%~2%福尔马林或4%漂白粉水溶液喷洒后熏蒸2~3天。

(7)果实贮藏前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浸果10分钟,晾干后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