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多姿气象
14637000000034

第34章 战争中的另类武器气象(2)

按照设计要求,气球炸弹在日本点火升空后,必须达到并保持在10058米的高度,因为只有在这个高度上,才有比较稳定的西风气流。为此,荒川在每个气球的吊篮里装上30个2~70千克的沙袋。当气球低于10058米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固定沙袋的螺栓自动解脱,沙袋依次脱落,重量减轻,气球升高;当飞行高度高于10058米时,气球气囊的一个阀门则会自动打开,排出部分氢气,气球体积变小,浮力减小,高度就会降低。同时,他还在气球上安装计时器,一旦气球进入恒定西风气流,计时即开始。按照荒川秀俊的计算,如果气球炸弹平均以193千米/秒的速度飞行的话,48小时后可抵达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蒙大拿州上空。如果想让气球再进一步深入美国本土,可通过调整计时器以达到目的地。当气球到达美国后,因为计时器的作用,氢气慢慢被排出,气球浮力逐渐减小,气球炸弹便会逐个落地爆炸。荒川秀俊“气球炸弹”的可行性论证很快被火烧眉毛的日本当局采纳。

从1944年11月开始,美国西部地区防卫司令部的威廉波准将就被连续不断的森林大火闹得狼狈不堪。濒临太平洋的美国西部,是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相夹的广阔山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往年也有林火,但多发生在干旱的春季。这一年却反常,在寒冷多雪的冬天,也火警不断。消防队疲于奔命,驻军也被集中起来灭火。威廉波是防卫参谋长,那阵子却成了地地道道的救火司令。

1944年11月4日的美国《旧金山晚报》报道,俄勒冈州的一个山区小学组织学生旅游,发现了树梢上挂着的气球。孩子们出于好奇,拉动牵引绳,炸弹立即爆炸,5名小学生和1名女教师被炸身亡。

美国西部居民在这种恐怖的气氛中艰难地熬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寄希望于美国军队能有效地打击日本的“飘炸”行动。美国人也想使用气球炸弹攻击日本,但他们发现,由于高空总是刮西风,若使用“飘炸”,升空的气球将越过大西洋,飘到英国上空。

10.2.3元世祖攻日受挫于台风

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人到高丽督造战船900百艘。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出以唆都为元帅的2.5万军队和大小战船900艘渡海攻日,在日本现在的九州岛附近与前来迎战的日军战船相遇。双方正在酣战之际,台风突然从海面袭来,日军战船乘地利之便迅速驶入避风港,而元军由于地理不熟,战船大部分被风浪击坏,士兵也大部分落海淹死,剩下的船只人员待台风平息后狼狈逃回。

忽必烈灭宋以后,于公元1281年旧历6月再次派范文虎率江南军10万,乘战船3500艘,联合高丽军4万出兵攻打日本,先后攻占了平壶岛和壹歧岛。不料8月1日夜晚台风又呼啸而至,将元军战船大半摧毁,14万人损失了10万,不得不再次撤兵。

10.2.4诺曼底登陆日的确定

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从英国南部的朴次茅斯沿岸启航,渡过英吉利海峡,在德军占领下的法国诺曼底海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登陆战役——“海神”行动。诺曼底登陆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直接参加登陆作战的总兵力达280万人,参战的舰艇和运输船达6500余艘,作战飞机1100多架。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一举粉碎了纳粹德国的“大西洋堡垒”,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奠定了“二战”反法西斯全面胜利的基础。然而,诺曼底登陆差一点因为天气原因而改变战局。

这次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战役,是一次极其冒险的军事行动。且不说进攻希特勒的“欧洲堡垒”要承担的风险,单单横渡宽达100海里(1海里=1852米)变幻莫测的大海这件事本身,就已足够危险。

诺曼底地处高纬度,6月白昼时间长,一般4时天亮,6时日出。盟军既需要夜幕掩护部队悄悄航渡,又需要有天亮后的一段时间辨认滩头目标,实施准确的炮击和登陆艇冲岸运动。另外,诺曼底海区为半日潮,平均潮高5.4米,海滩坡度平缓。陆军希望在海潮达到最高时登陆,以缩短涉滩距离;海军则要求海潮最低时登陆,以便舰艇在水下障碍物以外抢滩;空降兵最好是在满月时空降,以保证准确地降在指定区域。经过地理学家们的综合推算,只有6月5~7日这3天是登陆最好的时段。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泰勒等最后确定6月5日登陆,第一梯队上陆时间为6时30分至7时45分。

6月2日,登陆部队已经上船,一切准备就绪。可是3日黄昏风势转猛,天空被乌云笼罩。艾森豪威尔和他的助手们心急如焚,在听取气象专家的报告后,无奈又做出“进攻至少延缓24小时”的决定。

6月4日,狂风怒吼,恶浪翻腾。晚上,又下起倾盆大雨。在这万事俱备、只待合适天时的紧迫时刻,率领着50万军队的美英统帅部高级指挥官们坐卧不安。4日夜,就在大家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得到了当时欧美最有名的气象学家罗斯贝从美国传来的天气预报,说是6月5日有风暴通过海峡,6日有适宜登陆的天气。接着,联军气象联合小组又送来预报,说是6月6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十分理想,但基本可满足空运部队降落、空军轰炸以及海军观测的需要,而且登陆的第一个夜间还可能使敌机减少对海滩的轰炸。

6月5日凌晨,正确的决策在掌握了准确的天气预报后诞生了。艾森豪威尔正式发出命令:“海神”行动于6月6日开始。

5月30日,德军西线总司令伦斯德向希特勒报告,说没有迹象表明进攻“迫在眉睫”,并认为美英联军只有在风速小于14米/秒、浪高低于1.5米、能见度大于5千米时才能登陆。

德国气象专家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虽然也预报出了6月4日的低压风暴,但他们认为这次风暴持续的时间较长,受其影响至少半个月美英联军不会采取行动。就在美英联军发起进攻之前的几小时,德军还做出这样的天气预报:“从目前的月相和潮汐来看,恶劣的天气形势还将在英吉利海峡持续下去。”

正是这份不准确的天气预报,使驻法国的德军司令官隆美尔元帅认为,美英联军根本不可能在最近组织登陆作战。因此,他本人干脆于6月5日清晨回国,去祝贺他妻子的生日了。临走时,他还交待说:“目前气候恶劣,可以考虑休整一下。”

6月6日凌晨2时左右,设在巴黎的德军总司令部高级指挥官龙德施泰特曾接到报告说:“有美英空降部队着陆,这次看来是大规模的行动。”但龙德施泰特本人和一些将领们却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声东击西的手法”。

与此同时,西线德国海军部队向总司令部报告,据海岸雷达1站报告:“荧光屏上有大量的黑点,一支庞大的舰队正向诺曼底海岸开来。”西线总司令部的参谋长听到报告后,不以为然地说:“什么,在这样的天气里?一定是你们的技术员弄错了,也许是一群海鸥吧。”

迎面而来的并不是“一群海鸥”,确实是一支拥有多种舰艇的庞大舰队。接着,英国皇家空军的重型轰炸机将5200吨炸弹倾泻在海防炮位和工事上。直到6日下午,德军才判明这是美英联军大规模的进攻行动。这时登陆部队已在3处取得了立足点,并向海岸纵深推进了几千米。

正是关键的天气预报,使得英国盟军利用稍纵即逝的有利“天时”,避开了风大浪高的恶劣天气,展开了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性战役,并最终以盟军的胜利而告终。德军由于没有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致使指挥官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败局。

就在盟军成功登陆后不久的6月20日,20年来最猛烈的一次风暴袭击了诺曼底海滨,但是对盟国军队已构不成任何威胁了。几个星期后,盟军气象人员交给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一份关于这次大风暴的备忘录。“谢谢”,艾森豪威尔在备忘录上大笔一挥,“还要感谢战神,让我们该做的都做了。”

10.2.5海湾战争中攻击时机的确定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冒天下之不韪,悍然出兵侵占科威特,并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第17个省。海湾地区这个世界“油库”成了名副其实的“火药桶”。

8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议联合国通过了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的决议。伊拉克虽然经济元气大伤,但萨达姆并未有妥协的迹象。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向伊拉克动武的决定,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从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向海湾地区进发。一时间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土耳其境内驻满了美国部队。多国部队的舰艇在波斯湾、地中海、红海海面上巡游,几十年未打仗的“独立”号及“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密苏里战列舰也来了;各种战机在海湾上空盘旋,雷达在不断扫描,导弹发射架竖起,海湾上空笼罩着战争阴云。

对伊拉克的空袭和地面进攻最佳时机,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是充分考虑了海湾地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因素后才做出选择的。多国部队参谋总部有60多位地理、气象、宗教专家,经过反复研究,权衡利弊,选定在1991年1月17日为发动空袭日期,2月14日发动对伊拉克的地面攻势。

每年的3月17日,是伊斯兰教民们斋月开始的时候,如果在斋月前后采取军事行动,则会被穆斯林认为是对安拉的亵渎,必然会引起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极大愤慨,从而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美国要想赢得这场战争,势必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此外,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一带,每年春季都有一段时间处在沙漠风暴的袭击之中。这种恶劣的天气不但会使远道而来、不服水土的多国部队战斗力下降,而且也影响空中飞行和导弹发射。因此,美军将开战时间定在1月,既赶在斋月之前,又避开了沙漠风暴的不利影响。

美军气象水文人员预测海湾的无月之夜是1月12~20日,2月10~18日,3月11~19日;海湾涨潮的时间是1月3~7日和17~23日,2月1~6日和16~21日,3月2~7日和17~22日。1月17日正是“无月之夜”和“涨潮之夜”的交叉日,这样的日子既有利于舰艇靠近伊拉克水面而少触雷,也有利于舰载轰炸机的隐蔽与攻击。

1月17日,驻扎在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巴林等国空军基地的F-17隐形轰炸机、F-15战斗机、B-52轰炸机,巡航在地中海波斯湾、红海的美国航母、战列舰上发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等分别从东西、南面、西北面飞向伊拉克的军事指挥中心、炼油厂、通讯联络中心、导弹基地、雷达阵地、军用机场等,进行“地毯式”轰炸,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就达到了预期目的。

10.2.6陈宝岛火烧金兵舰队

公元1161年,金朝60万海陆大军南侵南宋。南宋主战派将领李宝立即率手下仅有的120艘战舰和3000名水兵,从平江(苏州)出发,沿东海北上,奔袭金舰队。途中接连3天海风大作,浪涛如山,船只被风浪吹打得七零八散。第4天风停后,李宝将失散的舰只重新聚集,继续前进,舰队北上至山东沿海陈宝岛(山东灵山卫)附近,同拥有战船600艘、水兵7万的金舰队相遇。

金军不习惯海上风浪,都睡在船舱里,充当水手的多为强制征来的汉人。李宝决定先发制人。恰好此时风向由北转南,李宝率舰队乘顺风猛冲金船队。金军遭到突袭后惊慌失措,舰只挤成一团。李宝下令向金舰发射火箭,金舰烟火冲天,舰上的汉人也纷纷起义。最终李宝以3000水军全歼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军舰队。

10.2.7诸葛亮“借东风”

后汉三国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流传。公元208年初冬,曹操率兵50万,号称80万,进攻东吴。东吴加上联军刘备的兵力也不过三五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拒守。

这年深秋,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同曹军先头部队遭遇,曹军吃了一个小败仗。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曹操屯军在长江北岸乌林,同联军隔江对峙。为了减轻船舰在风浪中的颠簸,曹操命令将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种所谓“连环战船”,船身稳定,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还可以在上面骑马。

谋士曾提醒曹操,“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要防备敌方乘机火攻。曹操却说:“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周瑜与曹操的想法类似,他考虑到冬季风向不利火攻,急得口吐鲜血。诸葛亮探望周瑜,为周瑜治病,一句“天有不测风云”,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