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14630600000006

第6章 给孩子财富,不如给他正确的爱(6)

孩子则一声不吭,看得出来他很想学画画,可是又没办法反驳妈妈的话,所以他只能选择沉默。

如果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路程,想想父母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可能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可是我们往往都不领情,觉得自己被爱捆绑了,没有自由,所以父母爱得辛苦,我们也受得吃力。当有一天,我们自己有了孩子,却也不自觉地把这句话反复告诉孩子,然后孩子从不太理解到沉重地接受,再到逆反。

很多时候,这种爱产生的伤害比打骂孩子产生的伤害更加严重。最大的区别在于,打骂孩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摒弃,并且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而打着“为了你好”的口号的父母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甚至觉得自己爱孩子爱得很彻底,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错。

所以,如果父母打骂孩子的时候,孩子可以提出抗议,他的情绪就得到了宣泄,这种打骂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相对减少了。但当父母拿出“我都是为了你好”这个法宝,然后又加上无数事件,比如“有好的东西我都是先想到你“我宁愿自己吃苦也绝不让你受委屈”“我是这么地爱你啊”,于是,孩子连提出抗议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不管是在电视剧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大了之后,终于声嘶力竭地喊:“不要再说什么为了我好,你什么时候考虑过我的感受。”也许很多父母会觉得这孩子真不懂事,父母为他付出了这么多,他不但不领情,还这么对待含辛茹苦的父母,甚至有的父母还借机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看,这孩子多不懂事啊,父母还不是为了他好吗?你长大了可别学他哦!”但是,有谁能替孩子想一想,他在这样的爱中是不是快窒息了。

很多父母以为:如果我放任孩子不管,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我爱护孩子,绝对不让他受到伤害,那我就是一个无私的父母。殊不知,不恰当的爱的表达方式是最大的伤害,甚至这种伤害还披着“华丽”的外衣——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不可以说不!事实上,这到底是为了谁好呢?

比如,孩子想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父母一听就极力阻止,不管孩子如何保证自己会小心,会按时回来,父母都坚决不同意。理由很简单:万一你受伤了怎么办?没有大人陪伴太危险了,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于是,孩子就趴在窗边看着外面的天空。

父母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作家,可是孩子偏偏喜欢画画,于是父母就告诉孩子画画是多么不务正业,很多都成了街边卖画的,而作家就不同了,受人尊敬多了。

有的孩子对某种乐器根本就没有兴趣,却被父母逼着每天弹上两小时,孩子不情愿,父母告诉他:“如果你学会了这个乐器,以后考试可以加分,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于是,孩子继续辛苦地弹着。

孩子喜欢看小说,父母会说:“你的任务是学习,看这些书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纯粹浪费时间,我都是为了你好!”

甚至到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孩子明明喜欢中文,可父母偏偏要他报法律,理由是:“等你毕业后,中文这个专业就业多窄啊,可法律就不一样了,又吃香赚钱又多。”于是,孩子痛苦地在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里度过了四年,有的还得继续干上一辈子根本不喜欢的工作。

在一连串“为了你好”的声音中,孩子的种种想法和愿望都“流产”了,而且不能提出抗议,否则就是不理解父母的苦心,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这顶大帽子下,父母理所当然地干涉着孩子的一切事情,从行为到爱好到思想。孩子对父母的一切安排不得有异议,不得反抗,不得委屈。

其实,当父母说出那句“我是为了你好”的时候,孩子的某种天性已经被压制了。

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其实我们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替孩子在走他的人生之路,却要冠冕堂皇地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口号,使自己的所有行为合理化。

看到很多孩子还在父母爱的“暴力”下辛苦的压抑着,我总是无比同情他们。什么时候他们的感受才会被父母重视?什么时候他们才不用承载父母那么沉重的爱呢?

8.你患了爱的强迫症吗

只有离不开孩子的父母,没有离不开父母的孩子。

几天前,闺蜜约我逛街。临行前,闺蜜突然打电话跟我商量是否可以改一下活动,原来她有一位很好的朋友约她,对方似乎心情不好,她希望找个茶室坐一坐,一起开导开导她这位朋友,我欣然应允。

见到闺蜜这位朋友的时候,她正一脸愁容,闷闷不乐的样子。闺蜜拼命安慰她,她却依然无法开颜。在闺蜜安慰她的过程中,我大概听明白了是什么事。

原来她有一个儿子,一直都在家人严密的照顾下长大,现在已经十二岁了,自理能力出奇地差,现在还跟她一起睡。早上要给他穿衣服、洗脸、喂饭,晚上要给他洗澡等。这次在班里举行的自理活动里,他连鞋子都不会穿,甚至不知道吃香蕉要剥皮,惹得全班同学嘲笑他,他拿了最后一名。孩子很不高兴,回家就大发脾气,扬言以后再也不去上学了。这不,已经连续三天没去学校了,怎么哄怎么劝都不顶事,稍微说句严厉点的话,孩子就哇哇大哭,全家人都没办法。因为逼孩子去学校,孩子跟她赌气,不想理她,她才有空出来找人说说话。

我听后不禁问:“这么大的孩子了,为什么不早些让他独立呢?”

这位妈妈无奈地说:“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意识到了,尤其是这次的事情后,我也想着让他独立了,可是他离不开我啊。唉,我该怎么办呢?”

听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一则报道:

故事发生在南方一个小城市,父母都是金融系统的国家干部,自从儿子出生后妈妈就一直带着儿子睡,这一睡就是整整十九年,直到儿子考上大学。

儿子高考成绩不是很好,考了一所外地的大学。到开学报到的时候,他死活不肯自己一个人去读书,妈妈只好撇下工作送儿子去报到。到了学校,儿子不肯住在宿舍,妈妈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陪他住了些日子,直到实在不能耽误工作了这才回家,但心里一百个放心不下。

妈妈临走的时候特意留了二十多万元给孩子,生怕他在外地吃不好穿不暖,这是他们半生的积蓄。妈妈在租来的房子里买了家具电器和所有生活用品,还雇了一个钟点工每天洗衣服、做饭。但即便如此,她还是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外地,开学两个月里,每个周末她都风尘仆仆地去看望儿子,陪儿子住两天,然后抹泪回家。

她觉得儿子习惯了有她陪着的生活,一个人在学校肯定会吃苦。她希望儿子能慢慢习惯独自生活和照顾自己,但在孩子还没学会之前她不敢放手。

儿子的大学生活只维持了三个多月,他就无论如何都坚持不下去了,花八千元钱雇了辆车连夜回了南方——租来的房子和满屋东西弃之不顾,他不知道怎么坐火车,甚至不知道雇一辆车跑一千多里地根本用不了八千元钱。

妈妈苦口婆心地劝儿子回学校,但儿子怎么都不肯回去。母亲拗不过他,只好同意暂时休学,等慢慢适应了再回学校去。这一次孩子的父亲不答应了。他向来非常顺着妻子的意思,甚至能忍受妻子为了带孩子十九年不跟自己一起睡。但这次他意识到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差到令人吃惊,表现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生活方面的小问题了。

夫妻俩因为孩子是否应该回学校上学的事争得不可开交。妈妈哭成泪人儿:“我给他准备了所有需要的东西,半辈子的积蓄也都留给他读书用,可他为什么就是不肯好好读书呢?不读书将来能做什么呢?可孩子一个人在那儿吃苦我又怎么忍心?”

爸爸感叹自己管得了庞大的金融机构,却管不了老婆孩子。孩子则显得更有理:“如果从小让我自己睡,怎么会有今天的事?”

一家人争来吵去,最终还是爸爸选择了妥协。

孩子虽然在妈妈的日夜照料下读完了大学,但成绩平平,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到头来还得靠爸爸的关系到当地一个小储蓄所工作,至今没有谈女朋友——他不敢谈恋爱,因为没有妈妈在身旁,他睡不着,睡不好。

故事中的孩子也许身体很健康,但其实他已经严重残疾了,他的自理能力甚至还不如一个几岁的孩子。我们都认为成年人的智力如果跟几岁的孩子一样,那就是弱智。可自理能力奇差无比,其后果绝不亚于智力问题。

很多妈妈乐于跟孩子一起睡,并且认为自己应该这么做,所以很多孩子上小学甚至初中了还和父母睡在一起。她们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可是她们又会无奈地说,孩子离不开我啊!到底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还是父母离不开孩子?我在这里断言,只有离不开孩子的父母,没有离不开父母的孩子。

前文中的两位妈妈已经患了“爱的强迫症”。孩子三岁之前,确实需要父母在旁照顾,可是过了这个年纪还不让孩子独立,这种爱就过头了。其本质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潜意识里就不想让孩子独立,离开自己,才会制造这种孩子离不开自己的假象。她们把自己离不开孩子归结为孩子需要自己。与其说这种行为极爱孩子,不如说极爱对孩子的那种拥有感。这些看似无私的母爱,其实不过是极端自私的另类表现。

古语有云:爱之适足以害之。不要亲手用爱来毁掉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