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14630600000015

第15章 把成绩放一边,先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4)

于是,我们的话题从念书时的趣事转到了孩子身上。我问她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她想了想说:“有一两年了,其实平时倒还好,只要一说到学习的事,他就这样了。我在网上看到家长太唠叨孩子就会这样,可是我基本上也就提醒他一到两次,我想怎么样都算不上唠叨吧?反正只要是让他学习就特别费劲,不知道他是不是天生缺少学习的那根筋。”

我笑着说:“你这可有点儿给自己找借口啊,孩子不配合一定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跟孩子天生不天生没太大关系。”

我问起孩子学习的情况,同学也不知道怎么描述,干脆说:“今天你留在我家吃午饭,你观察一下,要是你把这个问题给我解决了,我给你磕头都行。”

我连忙说:“磕头倒不用,我可以替你看看,但是解决问题肯定还是需要你亲自来,我最多提点意见。”

这时,孩子在房间里做手工,同学对他说:“你先把语文、数学作业给做了,这个到时候慢慢做就行了。”孩子没有理她,继续做手上的活儿。同学看我一眼,以眼神跟我说:看,我没有骗你吧!

又过了一会儿,同学向我请教一道题目,我把解题的过程告诉了她,她兴奋地说:“原来是这样啊,上次他问我,我不会,我得赶紧告诉他。”

同学走进孩子的房间,对孩子说:“上次你问我的那道题,妈妈现在知道了,我告诉你怎么解的。”

此时孩子正在看作文选,有些不耐烦地说:“你晚上再跟我说吧,我现在正在看书呢!”

同学没有理会孩子的要求,拿过纸解起题来,边演示边说:“书你等会儿不能再看吗?晚上说不定我们都忘记这件事了呢,有问题要尽快解决。”

同学抽走孩子手里的书,让孩子看解题过程,孩子快速地看了一遍,说:“嗯,我会了。”

同学有些怀疑:“你真的会了?”

孩子把书拿了回来,说自己真的会了,同学还想考考孩子,被孩子烦躁地推出了门外。

到了吃饭的时候,同学又趁机教育起孩子来,不过语气还算柔和,孩子闷声不吭地听着,偶尔回应一两个字。

吃完饭,同学无奈地跟我说:“你看见了吧,我不唠叨,也不凶,可他就是爱理不理的,有时候想想就生气。你说有什么办法改变他?”

我笑着说:“有办法,不过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你!”

同学很不认同:“我改变?我哪里做得不够好了?”

我一项项地给她指出来:“首先,早上孩子刚起来,你就立刻跟他说先洗脸刷牙,然后把作业给做了,你这个提醒就很多余,你怎么就知道孩子自己不会做?就算孩子真的不想做作业,你也得培养他自觉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旁边耳提面命,这样孩子能不反感吗?其次,孩子在做手工作业,那说明这个时刻他最想做的就是手工作业,你非要他先完成其他文化作业,为什么不让他自己安排呢?再次,孩子问你的题目你为什么不能等到孩子真正空闲或者他再次提出来的时候再教他呢,非要打乱他的看书计划去教他,这样做孩子其实根本就没有学进去,就算短时间记住了,那也不过是为了应付你而已,不信你过段时间再让他做做看。另外,你在吃饭的时候也不忘教育他,你可能觉得平时他不爱听你的,吃饭总是个机会吧,可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更烦躁,孩子充满了抵触情绪,他又怎么会配合你的教育呢?我觉得你和孩子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没有抓住教育契机。”

同学惊讶地说:“我没有抓住教育契机?那按照你的说法,我教育孩子还得看孩子高兴不高兴,他要是高兴我才能教,他要是不乐意,我就得乖乖闭嘴?现在做妈可真难!”

这是很多家长不能理解的地方。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由家长占据主导地位的事情,怎么反而变成家长被动了呢?恰恰就是这点上的不理解,使得教育变得无比艰难。

其实仔细想想并不难理解。有时候,很多家长觉得教育孩子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可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观察过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如果孩子的心思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又或者他充满抵触情绪,家长越希望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偏偏不让你如愿。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契机呢?

一般来说,孩子从会说话会走路开始,对这个世界就充满了好奇心。他经常会指着某种东西问父母:“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

此时,就是最佳教育契机之一。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对于孩子的问话都会给予耐心回答,可是当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反而做得不太好了。比如父母在忙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孩子突然跑来问,有些父母就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修养再好一些的父母,虽然不会这么粗暴地对待孩子,但是会敷衍孩子。

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更放弃了和孩子建立良好交流方式的机会。但是要求父母对于孩子的每个问题都非常重视,并且随时待命,以备孩子来问,显然也是强人所难。如果父母确实不方便马上回答孩子,最好能对孩子说:“宝贝好聪明啊,居然问出这么有水平的问题,妈妈想一会儿再回答你好吗?”我相信孩子听了妈妈这样的话后,都会选择让妈妈想一想再告诉自己,这么一来,孩子不但不会觉得父母不重视自己,反而会提高他提问求知的欲望。

另外,就是孩子有动手能力的时候。这时,孩子特别希望家长能够放手让他尝试很多事情,可是因为年纪过小,有时又不得不求助父母。如果父母能够把握好的话,这时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思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时期,最忌讳的就是父母直接帮孩子做。这种做法对教育的破坏作用不可小觑。

以上是根据孩子的生理时期来划分的。从心理时期来划分的话,还有几个重要的教育契机父母一定不能忽视。

(1)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

我们一直都强调,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求知欲往往也处于最顶峰时期。比如孩子迷上了下棋、书法,这时不需要父母监督,孩子就会主动自觉地去做。家长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引导,促使孩子把一时的热情转化为持久的行动。简单地说,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往哪方面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先不着痕迹地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如果这点没有做到,接下来的教育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2)孩子犯了较大过失时

孩子犯了大错后,大多心里都会产生恐惧感和内疚感。此时,孩子比平时更听得进大人的意见,内心有比较强烈改正的欲望。但是这个时机父母一定要运用好。有些父母一看见孩子犯了错,立刻批评孩子一顿,甚至把孩子打一顿,想让孩子长长记性。这么做不但起不了教育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使孩子破罐破摔,无心改正,孩子会想:是,我犯了错,可您也批评过我,打过我了。所以,如果父母能够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的错误,充分理解、体谅孩子,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和孩子一起成长,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新学期开始时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经常会有重新开始的念头产生,比如新的一年来临时,就会产生要比去年更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