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轨的盛唐2:武后
14593600000009

第9章 梦想很坚挺,现实很疲软(1)

1

高宗李治的病情越来越重,连日常行走都需要有人在旁边搀扶,最糟糕的是他那双几乎失明的眼睛。由于视力急剧下降,他在读书和审阅奏章时极为不便。尽管大臣们在上表时字迹写得要比原来放大一倍,但他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他吃遍了太医能够配制出的各种丹药,也请过像明崇俨那样的方士,可始终不见好转。因为身体原因,李治已经不大处理政事。

他每日起得很晚,醒来的时候就是躺在御榻上听听乐曲或者闭目养神。精神稍微好一些,他就去禁苑活动活动。他并不是去亲手射猎,而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寻求一点快慰而已。

高宗李治长年为自己的疾病所苦,当他回忆起那些如烟缥缈的往事,更因病魔缠身,让他无端地陷入迟暮将至的悲伤之中。

长期病痛使人的身体组织逐个破碎,趋向死亡。接连两任太子被废,让高宗李治本就虚弱的病体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他只有五十六岁,但是,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却像一个七十岁的老翁,呈现着衰朽的迹象。生命,好像是一盏油灯,如今油尽灯枯,残焰摇晃,随时都有可能会走向熄灭。

新太子李哲,原名显,初封周王,改封英王,哲是他后来改的名字。

由于两位兄长在朝中的影响和声望而遭到冷落,似乎很少有人会关注到李哲的存在。无论是高宗皇帝还是母后武则天,对他的态度都显得较为平淡。

其实武则天对李哲还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里面,她在生李哲的时候是难产,差点就死在了产床上。在那个时代,生孩子对女人来说是一道鬼门关。高宗心有不安,于是找来玄奘大师,最后才逢凶化吉。

为了将难产中的皇后从鬼门关前拉回来,高宗向玄奘大师承诺:如果能够渡过此劫,他情愿皈依佛门,换来佛祖的庇佑。

玄奘说:“陛下皈依虽是佛门大幸,但却是朝廷的不幸。皇后怀的是个男孩,等到母子平安,可以让皇子成为佛门的俗家弟子。”

或许是玄奘大师说的话起了作用,武则天真就平安产下一子,即李哲。

李哲满月后被玄奘大师收为弟子,并被收入僧籍,留存档案。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李哲有佛光王之号,就源于此。为了答谢佛门各路大仙,武则天也亲自披上法服,虔诚礼佛。

后来武则天又在龙门石窟为李哲开窟造像,祈福驱邪。可见武则天还没有选择在权力之路上孤独跋涉之前,她的爱子之心并不亚于天下其他的母亲。

作为李治和武则天的皇三子,李哲在其成长过程中,所背负的精神压力肯定要比他的两位哥哥小得多,毕竟作为皇家事业的接班人,他只能算是候补中的候补。最后到底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皇家一号,不是看其能耐和本事,而是看你所具备的时势与运道。

从性格上来说,李哲属于外向型,活泼开朗而又任性张狂。老臣张柬之评价他“素称勇烈”,是一个敢作敢为的男人。

面对武则天的高压态势,李哲居然能够做到不畏前路凶险临行送废太子李贤一程,让大臣们敬佩不已。

与他的两位哥哥相比,李哲的性格有些桀骜不驯。除了智力因素,大概也和李哲从小未受过严格的教育,父母对他的期望不高有关。

作为太子阵营中的候补队员,李哲对于自己的政治人生也没有过多地考虑和规划。

作为一个皇子最好的归宿无非是将来能够封王,根本不用考虑生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享受生活才是他应该考虑的,其次是不要卷入权力纷争。可是作为皇家子弟,他又怎能避开这命中注定的一切?

就算是在许多年前,武后一时兴起将他的妻子赵妃,也就是周王妃处死,也丝毫没有顾忌到他内心可能会有的种种不快。

这些年来,朝廷中的变故一件接着一件地发生,让李哲目不暇接,也让他养成了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习惯。李哲平常很少过问朝中的是非曲直,不像他的兄长那样在朝中拥有广泛的支持者。

因此,当他被册立为太子,并在弘道元年登上皇位之后,周围连一个可以商讨政事的亲信都没有。多年来积压在他心中的自卑感以及身为帝王的盲目喜悦仿佛注定了要使他酿成大错。

既然他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刚刚得到的权力,那么他唯一可做的似乎只能是让他的亲族内眷分享自己的荣耀。

李哲前半生的主业是混日子,而后半生则是学着如何做一个政治傀儡。少年时代的他从东城混到西城,最后却阴差阳错成了太子。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太子这个工作不太自由。不要说享受生活,简直就是一个劳模。二十五岁才当上太子,需要补课的地方太多。

李哲监国期间,高宗和武则天挑选了刘仁轨、中书令薛元超和侍中裴炎辅佐他。

2

刘仁轨这时候真的已经老了,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再与李唐皇室成员纠缠不休。他基本上是只挂名不办事,处于半隐退状态。

在这些人中,薛元超最为卖力,可谓尽职尽责,他把教育太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干。他列了一些必读书目,让太子有时间要多读读书,可太子李哲的兴趣根本就不在读圣贤书上。

李哲与前两任太子走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他们就像是生活于两个世界的人。跟几岁就通读《尚书》、《论语》,二十三岁可以为《后汉书》作注的章怀太子李贤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李哲压根不是读书的那块材料,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享受生活上。

他的这种活法,让薛元超很是焦虑,每天跟在李哲屁股后面念紧箍咒:不要涉险游猎,不要虚度光阴,有时间就多读圣贤书,“听政余闲,留情坟典”,每天布置的作业,请务必完成,“所读班史,请毕残功”。

至于李哲和另一位老师裴炎的关系,从后来太子李哲成为皇帝后经常冲着裴炎龇牙咧嘴的做派来看,两人这时候的关系估计也融洽不到哪里去。

在三个太子之中,最早撂挑子的李弘与朝中大臣们相处得最为和睦,也最能体恤百姓疾苦,做些官样文章,群众基础也不错,作为帝国接班人,应该是最佳人选。

有才无德的李贤,能文能武,妇孺老幼皆通吃,最后却落了一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而作为替补的替补,李哲无论是才华还是背景都不足以服人。换太子如换走马灯,每更换一次太子,就有大批东宫官员被贬黜,谁还敢跟太子太过接近,把身家性命吊在一棵不牢靠的树上?

对官员们来说,最大的人身保险,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一个真理:珍爱生命,远离太子。

在几位皇子中,李哲的外形与武则天颇为相似。作为皇家的接班人,能够生得一副帝王相是天赋异禀,不然就是将来做了皇帝,也会让整个国家蒙羞。

李哲不具有治国安邦之才,这个也不要紧。武则天认为自己还是可以替李唐王朝再执政十年,只要太子在自己面前能够恭顺持重就可以了。

如何把李哲打造成为一个升级版太子,高宗和武则天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他们并没有因李贤案将原来的宰相兼东宫班子全部拆散,而是让他们继续留任。他们想用一班老成之臣来辅佐新太子,以保持帝国政权的稳定。

所幸的是,李哲因为有了哥哥的前车之鉴,也有前妻(周王妃)被废的经验教训,对母后的态度还是比较恭顺的。在当太子期间,李哲与武则天的母子关系还算融洽。

经过无数波折,武则天现在总算选定了一个不让她那么头疼的太子,心情也略微宽慰。为了向朝臣们显示母仪天下的大度,她上表请求高宗李治能够宽恕两位庶子李上金和李素节的罪。在此之前,两位皇子因收受贿赂罪而遭贬。

当然武则天不会将他们召回京城,只是将其分别安置于沔州和岳州两地。

这时候,高宗皇帝的身体已进入枯灯将灭的倒计时阶段,皇城内外,阴气太盛,杀伐气太盛。朝堂上下,太需要一场喜事来冲刷长久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也就是李哲被册立为太子的第二年,由武则天做主,为他又娶了一房太子妃。让武则天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是,这个媳妇后来会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差点学自己走上女皇之路,而成为武则天第二。

这个新媳妇,就是日后在后宫掀起滔天巨浪的韦皇后。

李哲心里清楚,武则天此举只不过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而已。

太子李哲本有嫡妃赵氏,因为得罪武后被囚禁宫中,结果被活活饿死。

赵氏的来头很大,祖父赵绰是李唐的开国功臣,父亲赵瑰是左千牛将军、皇帝的贴身侍卫,母亲的身份背景更是不得了,她是高祖皇帝李渊的第七女——常乐公主。

按辈分算来,这位常乐公主算是高宗的姑姑,而赵氏则是高宗李治的表妹。那么李哲娶的媳妇赵氏,就是自己的表姑。两人感情应该还是有的,赵氏幼年时就常随母亲常乐公主来宫中走亲戚,与李哲一帮子侄辈的皇子们嬉戏打闹,读书学习。

成年后,二人又常在一起参加庆典、筵宴与游乐,有时还在一起读书,渐渐地互生爱慕。他们的媒人就是李弘,当时还没死的第一任太子。

高宗对这自己的表妹很了解,也非常满意,就和武则天敲定了这门婚事。表妹就这样成了自己的儿媳妇。

武则天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常乐公主与高宗因为这件事走得越来越近,关系很是密切。她不能容忍高宗和自己的儿子身边有如此亲密的异己力量,这容易让她产生恐慌。

婚后三天,新媳妇赵氏去向皇后请安。当时武则天还没起床,赵氏并不知道,也缺乏请安的经验,就直接进了内寝。

武则天正愁着抓不着对方的小辫,缺乏生活经验的赵氏直接就往枪口上撞了。

武则天发怒了,赵氏当时就吓蒙了,还想为自己辩解两句。对武则天来说,如果辩解有用,还要她这个天后做什么?

武则天以忤逆为名将赵氏软禁起来,不准她出屋,每天只送点米粮充饥。

武则天原本只是想教一教这个新媳妇在宫中如何做人。在后宫行走,做人是第一位的。赵氏被软禁几天后,卫士发现她所住的地方烟囱始终不冒烟,就开门进去看,原来人已死了多日,连尸体都腐烂了。

武则天也讨了个没趣,关了几天,居然会关出一条人命。武则天下令将周王妃(当时李哲还是周王)赵氏匆匆掩埋,连埋到了什么地方也不见记载。

周王妃的父亲赵瑰也受女儿之累,被贬为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常乐公主也被勒令随行。本来以为这是一桩只赚不赔的买卖,谁知道却以悲剧收场。

武则天只好亲自为太子李哲做主,挑来挑去,好容易才挑中一个——韦氏。事实证明,韦氏的确是一个很有心机与手段的女人,在某些方面与武则天很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