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天文科技大追踪
14396300000020

第20章 功能非凡的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制成。它使用精铜制成,外形像一个大型酒樽,里面有精巧的结构。如果发生较强的地震,它便可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功能非凡。在我国科学史上,没有什么比候风地动仪更为引人注目。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创制的,用于测知地震的时间和方位。

《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成,形如酒樽,内部结构精巧,主要为中间的都柱和它周围的八组形如蟾蜍的机械装置。都柱相当于一种倒立型的震摆。

在候风地动仪外面相应地设置八条口含小铜珠的龙,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如果发生较强的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动而失去平衡,这样就会触动八道中的一道,使相应的龙口张开,小铜珠当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从《后汉书·张衡传》的记载来看,候风地动仪应为一件仪器,而不是两件。张衡通过自己巧妙的设计,使地震时仪体与“都柱”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利用这一运动触发仪内机关,从而将地震报出。

张衡的地动仪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影响,也使现代研究者产生了极大兴趣,很多人就其对地震的反应机制和内部结构提出不同的设想。从现代地震学知识来看,地震过程复杂多变,前震后震强弱不同,方向也相异,要寻找震源只可能从多个台站的记录依时间差推算,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

但是张衡的地动仪在设计中的确考虑了方向因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就反映了这一点。这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如果候风地动仪做到了感知一二级的微震,它应对远处震中传来的初波也就是P波敏感。初波的地面移动方向与震源方向一致,是纵向波,所以龙吐丸的方位应能显示一定量的方向信息。

当然,这并非绝对,因为地动仪的灵敏度也会有一定限制。当地震的前锋纵波不够强时,地动仪可能会对之无动于衷,但后继横波却有可能把铜丸震落,这样落丸方向与震源就没什么关系了。由此,张衡的地动仪对于烈度为三级的弱震,是可以测报出来的。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以古代“候气”的理论,即“葭灰占律”的方式,所以称为“候风地动仪”。

在选定的位置深埋入地一根大柱,像远古人建房时的草房的中心柱,这个柱子用来感应来自地层的地震波。为了避免地面环境对“都柱”的影响,在适当的深度把柱周围掏空,或者先掘土井,然后将大柱埋入压实,距离地面相当距离使柱体与井壁分离,避免来自地面影响对“都柱”的干扰。

柱顶收缩为一个有凹面或空心管的顶端。在顶端凹面或空心管上置一铜球,铜球直径和顶端凹面或空心管直径可以根据灵敏度需要制订,这就克服了“倒立柱”制作中摩擦系数的难题。

都柱顶端放置铜球,犹如旗杆顶端的装饰圆球。在“都柱”开始收缩的地方,按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八个方向伸出八条轨道。当埋入地下的都柱感受到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会使都柱产生相应的位移。

都柱受力位移,位于都柱顶端的铜球中心偏离重心,向力量来源相反方向脱落,都柱四旁八条伸向不同方向的轨道承接并导引向相应方位,触动龙口机关,龙口所含铜珠吐出,从而判定地震来源方向。

综上所述,张衡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是我国古代侦测地震的仪器,也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它并不能预测地震,其作用只是遥测地震时间和方向。

候风地动仪在当代研究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有许多人根据自己体悟的方法,各自复制不同的地动仪。

拓展阅读

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候风地动仪”了。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500多千米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崩塌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