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诗意地哲思
14394200000078

第78章 半途效应

所谓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谁都知道半途而废等于一事无成,但是为什么还是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原来,人们常常在半途会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产生怀疑,此时脆弱的心理往往会导致半途而废。显然,坚持到底是一个非常显性、宏伟的目标,相信许多人在刚开始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将坚持到底,但是在过程中还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功亏一篑,最后留下的是一声叹息。

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对某些事情、某些学生一番努力后成效不大,最终不得不中途放弃。教育现象非常复杂,想要明明白白地算出教育成本、教育代价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对于一些教育事项、教育对象,想要精确地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那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因此,能否坚持到底,这也是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区别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得好:“要做到坚忍不拔,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巴尔扎克说:“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雄才大略。”

有时,教育犹如攀登高峰,面对着大山有人会畏惧犹豫。想要到达山顶,虽然看起来很近,走起来却是曲曲折折。很多人到了半山腰,望着更加陡峭的山峰,最终选择黯然离去。有时,教育犹如穿越沙漠,面对着沙漠有人会望沙兴叹。想要穿越沙漠,虽然看起来不远,走起来确实漫无边际。很多人到达了沙漠中,望着风沙肆虐的沙漠,最终循着原路回去。

是的,教育是如此的复杂,其需要的时间、精力是难以用什么东西来衡量,可以说,教育工作者犹如苦行僧,其漫漫求真、求知、求解的过程,足以消磨许多人的意志,而意志不坚强者的最终退出,有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时隐时现的半途效应,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孤例,而是可以理解的事例。

那么,在教育中,为什么会出现半途效应呢?这与以下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首先是目标选择的“一知半解”。目标是教育的最近发展区,过高的目标犹如高高在上的月亮,可望并不可及,所以目标选择要合理,要遵循自己的实际,做到可行、可能,不要一知半解般选择自己的目标。其次是个人意志的“一念之差”。教育跟教师个人意志相关度非常高,所以教师个人意志关系到事情能否圆满成功,意志力脆弱的教师越容易发生半途效应,意志力坚强的教师不容易发生半途效应。很多教师在事情的中点往往一念之差地认为自己已经努力了,而困难这么大,该放弃了。最后是教育行为的“一己之力”。对于教育,很多时候是个体的努力加群体的支持,但更多的是靠自身努力。在个人奋斗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己之力式的奋斗,往往会导致半途效应式遗憾的发生。

那么,想要避免或者减少半途效应的产生,需要教师多注意意志力的磨炼、锻炼,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教育中遇到的苦难、困难。同时,教师要科学地制定自己的行为目标。个人目标可以稍微超出个人的能力范畴,但是重要的是达到目标的步子需要合理可行,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如此就能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

佩思曾说:“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杜绝半途效应,关键在于信念,方法在于行动。只要教师科学地认识半途效应,并采取有效措施,其还是有可能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