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
14393700000029

第29章 四明胜迹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这些古迹既是宁波历史最好的见证,又日渐成为海内外游客来宁波探幽揽胜的好去处。

宁波背山面海,气候温和,景色秀丽,其风光具有山、水、寺、园诸胜,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遍布全市。近年来,经大力开发,各处景点、古迹交通方便,与之配套的服务设施上乘,传统工艺品也颇为丰富。

宁波以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著称,山山水水各显神姿,引人入胜。蒋氏故里溪口雪窦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千丈岩幽谷飞瀑,壁立千仞;东钱湖誉为“西子风韵,太湖气魄”;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山清水秀,阻咸蓄淡;松兰山一湾金沙,海天一碧;天明山南溪温泉,晶莹可人;海防口岸招宝山,雄伟壮观;越窑遗址青瓷文明,熠熠生辉;天童寺,列为天下禅寺五刹之二;阿育王寺,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保国寺大殿为现存江南最古老木结构建筑。

天一阁

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环信不虚。

历劫仅存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

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

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

——郭沫若

“去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天一阁位于海曙区月湖畔,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藏书楼,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书馆之一。1982 年,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由明朝兵部侍郎范钦建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间(1561—1566年)。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宁波鄞县人,嘉靖十年进士。范钦爱书,宦游各地精心收集各类书籍。他依据古书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取“以水制火”之义,把藏书楼定名为“天一阁”,并在阁前凿一水池,池下有暗沟与月湖相通,使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抢救。书楼为两层六开间,楼下六间,楼上无分间壁,为一统间,以合“天一地六”之意。

天一阁藏书三十余万卷,其中珍版善本8万卷,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藏书中绝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抄本,不少为海内孤本,其中有为数不少的明代地方志和明代科举录,是研究我国明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范钦的藏书至今只剩下17000卷,但这17000卷中的明代地方志和进士登科录,正是今日天一阁最显著、最富有的馆藏特色。现存的271种地方志中有65%是孤本,370种进士登科录中的 90%也是仅见于天一阁的孤本,它们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无价之宝。

康熙四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在阁前池边建造假山,增筑小桥亭榭,环植竹木,用山石砌成“九狮一象”,面积虽小,相当精巧,颇具江南园林特色。后来各地保存《四库全书》的文源、文渊、文津、文溯、文汇、文澜、文宗七阁都是模仿天一阁的式样而建造,从此天一阁享誉全国。

1935 年,把原在尊经阁等地的历代石碑,一起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命名为“明州碑林”。共有宋、元、明、清石碑80余块,其中以三块“南宋旅日华侨碑”最为珍贵,这是迄今已发现的南宋时明州港最早的文物,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华侨文物。

1994 年宁波博物馆与天一阁文保所合并,建立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而今已扩展为藏书文化、陈列展览、园林休闲三大功能区,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宁波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的窗口。

天一阁的主要景点有东明草堂、宝书楼、尊经阁、碑林、千晋斋和秦氏支祠等。

白云庄

倜傥指挥天下事,

风骚驱使古人书。

——清·全祖望

位于宁波市城西管江岸,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黄宗羲讲学的地方,被著名史学家全祖望名为“甬上证人书院”。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余姚黄竹浦人。他是清初浙东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通过“甬上证人书院”培育了浙东学派的各方面杰出人才。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后因其子万期选著有文集《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因名白云庄。白云庄作为黄宗羲讲学之地,甬上文人曾荟集于此,盛极一时。

白云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均系砖木结构的平屋,古朴庄丽。南侧为万氏故居,“浙东学派”另一主要人物万斯同曾在这里居住过。西北侧为万邦孚和万斯选之墓。万邦孚系万泰之父,曾任左军都督府佥事。万斯选系万泰第五子,是同辈人员中的领袖人物,黄宗羲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

白云庄作为浙东史学的象征,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内有“甬上证人书院”现场陈列及黄宗羲生平介绍。

七塔禅寺

园通佛性遍法界,宝殿慈光耀大千;

惟愿千手垂加护,仰祈千眼视大众。

七塔禅寺坐落在宁波市百丈路中段,因寺前的七座宝塔而得名,全称“七塔报恩禅寺”,与名刹普陀、天童、阿育王寺并称四明四大丛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宁波市佛教协会设在该寺内。

七塔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七塔禅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 858 年),称东津禅寺,后曾改名栖心寺、崇寿寺。明洪武二十年(l387年)因海上不宁,朱元库部下名将信国公汤和,将普陀山众僧及观音佛迎至寺内,并把宝陀寺观音菩萨供奉于大雄宝殿,改名补陀寺,俗称“南海普陀”。寺门前的七座石塔,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这七座塔代表了七尊佛,我们现在这一代佛,是释迦牟尼佛。在他之前,先后有六尊佛,是他的祖先,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殊佛、拘那舍牟尼佛、迦叶佛。七塔寺由此得名。

寺内保存有许多珍贵文物。历史最悠久的是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建造的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该塔由塔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座呈方形,塔身呈圆鼓形,造型庄严、线条优美、装饰精致,尤其是塔刹部分的浮雕,刻工细腻,颇为罕见。另有南宋嘉定十一年(l2l8年)和庆元年间铸造的铜钟两口,明代木槎一座,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刻印《藏经》一部。清嘉庆三年(l798年)的五百罗汉画像石刻,镶嵌在大雄宝殿左右侧及后墙上。这组雕刻人物殊相堂堂,栩栩如生,镌刻工巧,线条流畅,主体人物的衬景恰到好处,堪称清代像雕刻中的精品。

七塔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殿、藏经楼、慈荫堂、玉佛阁、钟鼓楼、念佛堂、东西厢房等。殿堂楼阁布局合理,雕琢精美,十分壮观。

老城隍庙

优孟衣冠启后人,

舞台方寸悬明镜。

位于市中心县学街东端,全称“宁波府城隍庙”,也称郡庙。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地点在“子城西南五十步”,即今鼓楼西南侧。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程覃奏请朝廷,赐庙额曰“灵佑”。由于香火特别旺盛,屡遭火毁。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又一次遭火焚时,郡府张琪便将府城隍庙迁到“握兰坊帝师殿故址”,也就是县学街现老城隍庙这个地方重建。当时的规模不大。到了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知府郑珞重修殿宇廊庑,增筑轩楹于正殿之南,使之更加气派。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城隍庙再次重建,这次的规模比以往几次都大,有头门、二门、戏台、大殿和后大殿四进。从二门到主体建筑大殿之间,两侧建有配楼,戏台的藻井均用斗拱雕花贴金盘旋而上,精巧绝伦。庙门前为跨街起拱月宫墙,正前面为照墙,树立旗杆;庙前并列三双扇大门,门前配一对石狮子。只见飞檐耸脊,精雕细刻,整个建筑群显得雄伟古朴,富丽堂皇。

老城隍庙在旧时候,塑有城隍神像以及牛头马面、地狱众相,楹联上写有“天知,地知,尔知,我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神秘恐怖,惊心动魄。城隍庙终日香烟缭绕,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还有求签诗、放焰口、卖关牒;在庙宇内外测字、看相、批命纸、唱文书、说武书、讲善书、变戏文等,三教九流、五花八门都荟萃于此。至于饮食摊贩,更是内外林立,荤素面食,馄饨包子,随意小酌,水果糕点,应有尽有。每逢正月灯头戏或节日酬神戏时,各戏台同时演出各色好戏,其时张灯结彩,特别热闹。去城隍庙的,除了拜菩萨者外,更多的是去赶热闹,买点小吃的,因而城隍庙总是熙熙攘攘,盛况不衰。

老城隍庙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正值明朝垂亡,清兵大举南下之时,民族英雄钱肃乐、张苍水、董志宁等为抗击清兵入浙,在此庙内聚集数千人起义。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时,老城隍庙的神像被捣毁,成为没有菩萨的城隍庙;抗战胜利后,又重塑菩萨神像。

1983年,城隍庙大事修缮,面貌一新;1995年,城隍庙大规模扩建,新商城继承了老城隍庙古朴典雅、雄厚壮观的明清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郡庙内保存着30余块碑刻及宋井等古迹。在新老建筑之间,还建有一条长108米,宽6米的步行街,沿街设有29间特色店铺,使城隍庙成为集大型商场、特色小店、美食城为一体的著名游览场所。实为了解宁波民间风情的一大好去处。

鼓楼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唐·杜审言

鼓楼是宁波市唯一的古城楼遗址,坐落在宁波市中心公园路。唐长庆元年(821 年),明州(今宁波)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迁到宁波三江口,以现今的中山公园至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立官署,筑起城墙,历史上称为“子城”,鼓楼即是子城的南城门。以后曾改称望海军门、奉国军楼、奉国楼神祠等。元初被毁,后重建时命名为“明远楼”。元末方国珍起兵攻打宁波,明远楼又遭大火烧毁。明万历年间重修时,取“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中“海曙”二字,改名“海曙楼”。海曙楼在清代时曾经多次修建,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重建此楼时,因当时楼上置有更鼓,故俗称“鼓楼”。清以后,在三层楼中间建筑水泥钢骨正方形瞭望台及警钟台,并置标准钟一座,四面皆见,即现在鼓楼之风貌。

鼓楼在南宋时曾被宋高宗封为“奉国军楼神祠”。据《鄞县志》载,当时鼓楼内供有唐天宝年间为抗击安禄山叛军,坚守高邱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五位将军神像。宋高宗赵构因被金兵追逐,到鼓楼上躲避而脱险,以为是五位将军保驾之功,便下诏:“封五大将军肖像天楼以祀之,称为奉国军楼神祠。”

鼓楼系三层木结构建筑,雄伟古朴。墙壁为砖砌成,下部用大型条石作基础,高8米,中间有南北向顶门洞,宽6米。登海曙楼,诸景历历,是宁波市中心一道奇景。

天封塔

天地苍茫渤海浮,潮声百里接城头。

浮图绝顶青霄伴,俯见飞云似水流。

位于宁波市区大沙泥街,宁波城隍庙附近。创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和“万岁登封”(公元695—696年)年间,故名“天封”。据传说,当时的宁波城形如一条船,浮动于奉化江、余姚江之间,屡遭水淹,后来在城中央建起了这座塔,如同船上立起了一支桅杆,才绝了浪颠水漫之苦。天封塔塔高 54.5 米,呈六角形,七层明七层暗,外加地下四层,故有“天封塔十八格,孰啦儿子会做贼”的民谚传颂千古。据文件记载,天封塔在建造时,采用泥沙层层堆积,把砖石运送上去,直至塔顶,塔建成后再把泥沙运走。由于附近的泥沙堆积甚多,所以,天封塔附近的两条马路至今仍称“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可见工程之艰难、浩大。当年,登上塔顶远眺,可见云烟苍茫,四野尽集眼底,三条江如同三条蛟龙,于城东汇合,蜿蜒经招宝山入海。

天封塔,作为古时候宁波市的象征,久负盛名。祖传,古人建造此塔的另一用途是把塔作烽火台使用。天封塔与宁波东乡小白岭上的镇蟒塔,同是唐塔,两塔遥遥相对,如发现有外侵或战争,就燃烽烟为号,以此召集四方驻军;太平时则塔顶悬挂明灯,指示水陆要道。由于天封塔维系着一郡之安危,人们便把它视为镇郡之宝塔。正因如此,也曾使宝塔遭受无妄之灾。据说,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下金兵为追捕康王,又打了败仗,临走时,下了一道焚城令,天封塔也被焚烧几尽。宋高僧正觉八方募捐,才于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修复天封塔。重修的天封塔,比前更为壮观。

天封塔作为千年古塔,历经风霜雨雪,又多次遭受兵火之灾,屡毁屡建屡修。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对天封塔虽采取许多保护措施,但由于塔身不断倾斜,便决定拆建,1982年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地发现在天封塔地宫内珍藏着150多件文物,其中,有制作于公元1144年的银质天封塔地宫殿,并在银殿上刻有南宋十四年题记,以及银质香炉、元版《大乘妙法莲华经》、古纸币、石匣、佛像等,对重新建造天封塔,恢复南宋绍兴年间江南歇山顶殿堂建筑提供了实物模型。

天封塔作为古代宁波最高建筑物,早负盛名,为历代名人雅士游览必登之地,由此也留下了许多题咏的诗文。明朝诗人李堂有咏天封塔诗写道:“瑶空露玉簪,试脚上危尖。日近光摇幌,岚清翠入檐。天风凉飒飒,花雨晚纤纤。笑指云霄逼,星晨手可拈。”重建后的天封塔,系仿宋塔式样在原地重建。风姿绰约的天封塔,为今日宁波增添了新的风采。

咸通塔

千年不倒,天竺国的意志牌坊。

咸通塔坐落在宁波市中山西路庄家巷口。建于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咸通塔,亦称天宁寺塔。天宁寺,原名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公元851 年),规模宏大。后寺名数易,至民国初年改为天宁寺。天宁寺前原建有左右两塔,可惜左塔已在清光绪年间圮废,右塔即为咸通塔;因其塔砖右侧有真书“咸通四年造此砖记”的铭文,故名;又因塔身较矮小,形似乌龟,所以又俗称“乌龟塔”。解放初,天宁寺被拆,众多寺院古迹荡然无存,仅留古塔。咸通塔为砖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底层每边长3.2米,占地面积10余平方米。外塔顶部已无塔刹,全塔高约12米;塔内空呈方形,穹窿顶;塔体基本正直,无明显倾斜趋势,但剥蚀风化较严重。该塔共五层,底层略高并开有壶门,以上塔身逐层收缩变小;每层四壁均设有供奉佛像的龛,四周用砖砌叠涩檐,出挑密度0.7米左右。塔身古朴庄重,没有柱、枋和斗拱,每层覆以层层密叠的腰檐,具有唐代密檐式砖塔的明显特征,是我国长江以南现存唯一的原体保持最完整的唐代密檐式方形砖塔。

咸通塔对研究江南古城明州(宁波)的环境坐标、唐代的砖结构建筑技术、制砖技术以及宗教的历史和唐代寺观的规模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也典型地体现了江南唐塔凝重、含蓄的特点与风格。这实际上是唐代明州人理性精神和美学追求的一种象征。

月湖

其四时之景色不同,而仕女游赏,特盛于春夏,飞盖成荫,画船漾影,无虚日也。

——《宁波地方志》

位于宁波城区西南隅,古称“西湖”,从宁波火车南站步行数百步即至。该湖呈狭长型,面积为0.2平方公里。月湖形状曲折多姿,圆处像满月,曲处似眉月。古时候在北湖东边不远,尚有一湖称“日湖”。这是析明州之“明”字,而名日、月两湖。日湖湮没而月湖独存。月湖是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由鄮县县令王君照开凿的。北宋哲宗元八年(公元1093年)明州太守刘涉大举浚湖,环植松柳,填各处积土分成十洲。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太守刘珵又布楼阁亭榭,集四时花卉,建成十洲胜景:东三洲是“菊花洲”、“月岛”和“竹屿”,西三洲是“芙蓉洲”、“雪汀”和“烟屿”,中四洲是“芳草洲”、“柳汀”、“花屿”和“竹洲”。宋嘉和明万历年间又筑三堤七桥:筑偃月堤于湖北,广生堤于湖中,桃花堤于湖南。七桥即花屿至烟屿间的湖心西桥,花屿至月岛间的湖心东桥,柳汀至烟屿间的憧憧西桥,柳汀至菊花洲间的憧憧东桥,雪汀至芙蓉洲间的虹桥,芙蓉洲至月湖北滨间的衮绣桥,菊花洲至月湖北滨间的四明桥。现部分已拆除改筑马路。

月湖是历史上文人荟萃之地。据传,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辞官归隐后曾在月湖住过,他自称“四明狂客”,才气横溢,很得人望,现湖滨柳汀尚有“贺秘监祠”。宋代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在湖西修筑“西亭”,世称“荆公读书台”(现已圮)。南宋,两朝宰相史浩曾在竹洲设“真隐馆”,宋孝宗亲笔为他写了“四明洞天”相赠。当时的一些著名学者都曾在此讲学。以后,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又在此设“竹洲三先生书院”。使明州文风之盛,历数百年不衰。

庆安会馆

在江东者三,基址俱狭,惟此宫规模宏敞,视东门旧庙有其过之。

——清·董沛

庆安会馆又称后天宫,位于市区奉化江、甬江、余姚江三江会合处的“三江口”东岸。沿岸原是古代海运码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会馆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 年)。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建成,为甬埠北洋船商捐资创建,它是甬埠北洋舶商的一个行业联络场所。由于舶商笃信“天后神”,会馆实际上也就成了祀神的宫殿,故亦称“甬东天后宫”,系我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是江南现存唯一融天后宫与会馆于一体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宫馆合一的典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庆安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改建为全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现馆内尚保存有学者董沛撰的《甬东天后宫碑铝》石刻。

天后,又称天妃、天上圣母,民间俗称妈祖,是中国沿海百姓崇拜的海神。宁波与妈祖信仰源远流长、关系密切。北宋时,妈祖信仰由宁波地域传播到全国,成为中华民族航海的保护神。庆安会馆保存了妈祖信仰的仪式和内容,成为浙东地区乃至江南一带最具影响的妈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和九月九升天日,会馆都要举办隆重的仪式祭祀天后,其热闹的庙会蔚为甬上大观。

会馆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沿中轴线有宫门、仪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后殿、前后厢房等建筑。庆安会馆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采用宁波传统建筑装饰,金碧辉煌。其中的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体现了地域鲜明的传统工艺特色,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庆安会馆的戏台顶部藻井,系用雕刻板巧妙榫接,朱金木雕工艺高巧。门楼和内部高大的马头墙上是一幅幅砖刻,人物形态生动,山水花鸟层次分明,雕刻刀法细腻。

庆安会馆建筑中成就最高的当算石雕艺术。主体建筑大厅,高十多米。明间一对蟠龙柱和次间一对凤凰牡丹石柱,高四米多。龙柱用整块青石料雕刻而成。蟠龙柱的两条盘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与蟠龙柱相对应的凤凰柱,亦采用镂空刻法,精妙绝伦。此外,两边墙壁上多嵌有浅浮雕石刻,内容为“西湖十景”和“玉泉鱼跃”,刻得细腻滑润,生动完美。这些石刻,是研究我国清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史料。

天后宫内建有前后分别为祭祀妈祖和行业聚会时演戏用的两戏台,这在国内实属罕见。

钱业会馆

千年大富万年乐,

二分梁父一分骚。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战船街。钱业会馆建于1925年,占地1500余平方米,由前后三进、亭台楼阁和园林组成,是中西式砖木结构水灰嵌抹的两层楼房,内有记述金融业发展概况及建造始末的石碑三方。环境幽雅,水陆交通便捷。

钱业会馆是宁波金融业迅猛发展的产物,也是宁波各钱庄聚会活动的场所。根据《鄞县通志》记载,当时宁波金融一直以钱庄作为枢纽。最盛时,大小同行达数千家之多,势力不亚于上海。宁波钱庄还首创不用现金支付,采用“过账制”的办法。钱业会馆对研究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历史有重要的作用。

天童禅寺

村村桑拓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几风;

二十里松林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宋·王安石

天童寺位于宁波市区以东 25 公里的太白山麓,建于西晋元康元年(公元 300年),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号称“东南佛国”,是天下禅宗十刹之一。

相传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祖师义兴周游至鄞县东谷,由于酷爱那里的山水,故开山修寺,虔诚诵读经文,孜孜不倦,感动了玉皇大帝,随即命令太白金星化作童子下凡侍护,所以寺称天童、山名太白。

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僧法璇在太白山谷重建,名“太白精舍”,今人称之为古天童。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僧宗弼、县聪等迁太白精舍于太白峰下即现今天童寺,成为禅宗十方丛林。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镜禅师住持天童寺,创建镇莽塔,寺院进一步扩展,宋代列入禅宗五大寺院之一。到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册立天下寺名时,定名为天童禅寺,赐“中华禅宗五山之第二山”,清代则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雯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建成后屡遭损毁,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重建筑佛殿、天王殿、法堂、先觉堂等,共有寺舍999间。明万历15年(公元1587年)7月21日,鄞县发生特大水灾,天童禅寺殿宇尽毁,瓦砾无存。是年冬,住持因怀在废墟上重建殿堂,此后历尽战火。现存730间屋宇,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保持了明代的风格。

整个建筑梯级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外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先觉堂、罗汉堂、钟楼、御书楼等,建筑物均重檐歇山顶,筒瓦骑缝,并饰以鸱尾脊兽。寺内佛殿前有清顺治帝书“敬佛”碑、康熙帝书“名香清梵”匾、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寺内有宋、元、明、清碑刻30余方。

天童寺不但是佛教临济宗的重要门庭(临济宗祖庭在杭州径山),还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悠远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时,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道远,在游历了浙江名山大川后,来宁波参学,最终在天童寺随侍如净大师习佛教曹洞宗,后回日本,创建了永平寺,开创了日本佛教曹洞宗。

阿育王寺

散来舍利自西方,宝刹名留阿育王。

四面好山围佛地,一声清磬出禅堂。

猿攀峰顶烟梦脆,麝过溪头石笋香。

更有老松传晋代,夜深万丈放灵光。

阿育王寺建筑规模恢宏,占地8万平方米,有殿、堂、楼阁、轩等600多间,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融古建筑、绘画、雕刻、园林、文物和风景名胜于一体。寺依山而筑,整个建筑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二山门、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左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

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重檐,黄色琉璃瓦盖顶,石雕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嵌镶塔亭,塔身青色,五层四角,四面窗孔,每层雕菩萨神像,内顶悬宝磬,镇寺之宝舍利珠挂在其中。寺后侧壁的石雕“四大金刚”及法堂两侧壁上的“十六王子”砖雕,神态逼真,气韵丰富多姿,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及佛教徒。

阿育王寺保存的珍贵文物众多,其中有全省仅存的两座元塔,上塔、下塔,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每层置腰檐、平座,底层四周有围廊。有唐范所书的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苏轼撰书宸奎阁碑,宋张九成撰写《妙喜泉铭》以及钦赐龙藏经卷 7247 卷。宋高宗、宋孝宗、乾隆皇帝御书“佛顶光明之塔”“妙胜之殿”和“觉行俱圆”匾额至今仍悬挂于舍利殿。阿育王寺现存唐、宋、明、清、民国及现代碑刻58块。其中以《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阁碑记》和《妙喜泉铭》最为珍贵。

主要景点有万工池、舍利殿、藏经楼、上塔、下塔、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保国寺

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岿然结构奇。

升斗昂拱人巧极,祥符千载永留名。

千年名刹保国寺坐落在宁波市江北区费市灵山,距市中心约13公里,是我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保国寺历史悠久,相传灵山曾是汉光武帝时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之处,后来有人在山上建寺,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寺毁,至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重建时,僖宗李儇题寺名为保国寺。

寺庙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0.6万余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五幢建筑,东西轴线为钟楼、鼓楼等附属建设。大雄宝殿为保国寺建筑之精华,大殿平面的主要特点是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这在同时代的佛殿建筑中极为罕见。整个大殿的全部结构皆用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枚铁钉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还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下面不容易看到,故被称为“无梁殿”。至今留有“鸟不入,虫不蛀,蜘蛛不结网,灰尘不上梁”的千古之谜。

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多蛟亭、龙泉洞、仙人桥等。

它山堰

江河旧著分流绩,霖雨新赝钖谥荣。

十里犹闻震地雷,海神惊惧勒潮回。

唐代水利工程它山堰坐落在鄞州区鄞江镇西首它山旁樟溪出口处,距离宁波市30公里。它建于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迄今已有1160余年历史,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着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工程宏大,构筑科学。堰体横亘于樟溪之上,矗立在南山与它山的峡谷之中,全长134.4米,面宽 4.8米,高3.05米,堰体由长2~3米、宽0.2~0.3米的条石砌成,左右各36级石阶。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城市用水困难。它山堰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下挡咸潮,上蓄溪水,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

后人为了纪念根治水害的巨大功绩,在五代末于堰旁的它山之巅建造了它山庙。庙的后殿紧靠大殿,是五间二楼,现辟为“它山堰水利陈列馆”,内分为“明州水工”、“它山古堰”、“治水先贤”、“水利新貌”四个部分。陈列馆展出总面积200多平方米,介绍了它山堰的建成、地位、作用和鄞州其他水利设施的概貌,是省内第一个水利专题博物馆。

东钱湖

尽说西湖足胜游,谁信东湖更清幽。

一百五十客舟过,七十二溪春水流。

白岛影边霞屿寺,翠微深处月波楼。

天然景物谁能状,千古诗人咏不休。

——元·袁菊村

东钱湖是国家 3A 级风景旅游区,位于宁波市东南面,距宁波市中心区 15公里。景区规划面积共234平方公里,整个景区以秀丽山水风光与浓郁人文气息完美结合而闻名于世,是一处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游览胜地。

东钱湖是浙江最大的淡水湖。因其地承钱埭之水,故名东钱湖。全湖由谷子湖、南湖和北湖组成,其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8.5公里,环湖一周达45公里,面积有20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4倍,堪称“华夏沿海第一湖”。东钱湖是上古时期形成的海迹天然泻湖,经历代开浚更具风采。唐天宝年间(公元 744年)鄮县县令陆南金率众修筑坝堤,这以后王安石、李夷庚、吕献之等历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筑设施,使之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东钱湖风光旖旎,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东钱湖的南宋石刻群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文臣武将、虎马石兽俱全,其雕刻工艺精细,造型逼真。这批丰富而又完整的历史遗存,充分展现了南宋石雕艺术的非凡创造力,填补了我国南宋时期雕刻史、美术史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东钱湖福泉山景区位于东钱湖的东南山地,景区面积16000亩,以山岭茶园林木、山峦气象变化、山海城景远景为主要景观特色,以登山眺望、山野游览健身、茶园采摘、山上度假为游赏主题。区内有六朝古刹大慈寺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宋宰相史弥远墓道。

湖心景区由湖心堤和小普陀组成。湖心堤把东钱湖分为南湖和北湖。小普陀又名霞屿,南宋时期建立的霞屿禅寺和补陀洞天、望湖亭等胜迹距今已有 800多年历史。

其他主要景点有陶公园、芦汀景区、二灵夕照、王安石纪念馆(即忠应庙)等。

上林湖越窖遗址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陆龟蒙

上林湖越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慈溪市桥头镇和匡堰镇间的上林湖景区,距宁波市区60公里,离慈溪市区15公里。风光秀丽的上林湖畔,散落着 120 多处古窖址和碎瓷堆,被称为“露天青瓷博物馆”和“文明的碎片”。这里是中国越窖青瓷文化的发祥地,从东汉至南宋上林湖历经千年之久。其中,寺龙口窖址为199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中国的瓷器出现在东周,当时称“原始青瓷”。到东汉,“原始青瓷”才完成了向青瓷的过渡,而这一重要变化,便是在上林湖越窑完成的。该地多处发现的东汉窑址及其碎片残存,向人们揭示了原始青瓷过渡到成熟青瓷的历史脉络。常见器物有钟、壶、罐、盘、洗、碗等。

三国至南北朝,产品种类明显增多、制作工艺改进。常见器物已有罐、壶、碗、盘、钵、洗、尊、盏、耳杯、唾盂、砚台及冥器等多种。除弦纹、斜方格纹、联珠纹外,还流行褐色点彩。南朝盛行佛教,莲花瓣成为主要纹饰。

上林湖越窑场,在中唐时迅速地发展起来。晚唐至北宋初,上林湖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制瓷工匠,制瓷工艺一直居领先地位,领导中国青瓷生产的潮流达两个世纪之久。越窑青瓷还大量外销,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的越窑青在考古发掘中被发现,被收藏于各国博物馆。自北宋中期开始,上林湖窑场逐渐衰落,至北宋末年停烧,废弃的龙窑、作坊、匣钵和瓷片遍及上林湖环湖20余公里的沿山边上。

如今,以越窖遗址为核心,建立了上林湖景区。这是一个以瓷文化遗址为特色兼及山水风光旅游的景区,由越窑遗址、栲栳山和五磊山构成。上林湖灵动秀美,栲栳山上有飞瀑、石刻、古桥、奇石,五磊山山峻石怪,水美景奇,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令人陶醉。

河姆渡遗址

体味史前文化氛围,

追索远古历史意境。

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镇浪墅桥村,为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发现,经1973年11月和1977年10月两次发掘。1982年2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正式落成,时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河姆渡遗址景区由博物馆、遗址挖掘现场和原始聚落展示区及原始生态区三部分组成。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叠压着4个文化层,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500年,出土文物6700余件,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纺织等学科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遗址第四层文化居住区内普遍存在的稻谷、谷壳和稻秆等证明该地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地区,也证明了中国的水稻栽培早于印度和日本。遗址发掘出的“干栏式”建筑遗址,是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其中榫卯技术的运用,把中国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学家称为7000年前的奇迹。遗址出土了几千件土石、骨、木、陶质的各种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其中许多骨、木器工具在中国新石器遗存中尚属初次见到。遗址还出土了8支木桨,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 4公顷,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博物馆内设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第一展厅为序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况。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

镇海口海防遗址

海上扬波千古定,

地无爱宝一山招。

镇海口海防遗址位于镇海城区东北。景区濒甬江而临东海,地形险要,曾是中国东南沿海抗倭、抗英、抗法和抗日的主战场之一。1996年11月,镇海口海防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口海防遗址历史悠久,遗址多,类型全而集中,保存完好。遗址范围遍及甬江两岸,并以梓荫山、巾子山、招宝山和金鸡山为中心大致形成四个景点群。有军事指挥处,瞭望台、城垒、营寨、峰堠、炮台、碉堡、战壕、警铺等众多遗迹。1997 年在招宝山南麓建成“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面积3200 平方米,整体造型简练而有历史凝重感。馆内文物荟萃,图片翔实,生动地反映了浙东人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反侵略的光辉篇章。整座纪念馆由序厅、抗倭展厅、抗英展厅、抗法展厅、抗日展厅和尾厅组成。

遗址主要景点包括威远城、明清碑群、月城、安远炮台、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纪念碑等。

梁祝文化公园

梁山伯庙去烧香,拜拜多情祝九娘。

少年夫妻双许愿,不为蝴蝶即鸳鸯。

梁祝文化公园地处宁波市鄞州区西郊高桥,为晋代梁祝墓、庙古遗址所在地。公园以梁山伯和祝英台动人的爱情传说为故事背景,以梁山伯庙为主体,是中国目前唯一的爱情主题公园。

目前,各地梁祝遗迹多达十余处,其中读书处三个,合葬墓七座,而鄞县梁山伯庙是国内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家。建于公元397年的梁山伯庙距今已有1600余年,岁月沧桑,历经兴废。2002年4月30日召开的梁祝文化古迹研讨会进一步肯定与认证了宁波鄞州区作为梁祝文化发源地的地位。

公园占地面积20公顷,以梁山伯庙为主体,梁祝故事为主线,由观音堂、夫妻桥、恩爱亭、荷花池、九龙潭、龙嘘亭、百龄路、梁祝化蝶雕塑、大型喷泉广场、万松书院、梁圣君庙等众多景点组成。飞檐翘角的梁圣君庙,气势宏大、结构精巧的古戏台,时时有精彩的戏曲演出,使人陶醉在缠绵绯恻的情爱之中。曲折的回廊上,梁祝文化碑林林立,全国著名书法家在这里留下珍贵墨宝,与之不远的读书院,亭台楼阁,倚栏水榭。各种江南仿古建筑,依山伴水,形成园中有园、动静结合的格局,掩映在花影树阴之间,错落有致,别有情趣,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寻踪觅迹,祭拜观瞻。每逢春秋社赛,更是盛况空前。

2000年1月1日,有30万人次参加的首届中国梁祝婚俗节在梁祝公园召开,共有 199 对新人在梁祝爱情故事发源地喜结连理。此后历届的“中国梁祝婚俗节”都在梁祝公园召开,使该公园成为情侣旅游的最佳去处。

前童古镇

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

流水哗哗,碧水幽幽,

不似水乡,胜似水乡。

前童,古韵浓重,活色生香,是江南富有特色的古镇,是江南明清时期的居民原版。前童古镇位于宁波宁海县,离县城只有十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镇有2000户人家,童姓约占80%,又位于白溪的前边,故名前童。760多年来,童姓子子孙孙仍聚居在这里;众多古老民居,几乎完整无损地保留着明、清年间的风貌。现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前童古镇始建于宋末, 盛于时清,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是欣赏浙东民俗文化的好去处。在现存的民间建筑中,主要有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 1385 年)名儒方孝孺为其定制的当代大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公元 1862—1874年)的照经宅以及大夫第、好义堂、上堂屋、镇宁庵、镇龙庙、致思湾等辛亥革命时浙江临时都督童保喧(公元1886—1916年)故居。

“石镜精舍”为明初的童伯礼所建,已有悠悠600余年,方孝孺曾二度在此讲学,历时四年之多,与童伯礼共同奠定了儒乡基础。位于前童南大街上的职思其居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清代举人童桂林三子童汝宽居宅, 是典型的台州四合院民居风格, 庭院为四合院二楼木结构,院内各房既有严格的老幼尊卑划群,又融融一堂,极富人情味。童氏大祠堂,建造于明初洪武十八年,占地1.2亩,相传为方孝孺亲自设计。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厢房及正厅,是一座封闭式四合院宏伟建筑。其中角楼吸取了明代皇城的建筑风格,至今犹保存完好。前童古镇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古宅叫作“五福门”,它建造于清朝嘉庆年间,以墙、门、窗、斗四大景色最为突出。

前童古镇不仅有保存完好的江南古建民居,还有秀丽的山色。幽幽鹿山山顶可以俯瞰前童全貌。位于鹿山北边的梁皇山景色宜人,古迹众多,有“仙人塔”、“隐字石”、“方竹和紫竹同栽一山”、“小村36姓”四绝,还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宿营地,自古被列为浙东名山。

前童是一座鲜活的民俗博物馆,在这里世代生活着的前童居民在今天仍奏响着几百年前的江南悠悠丝竹之声。

南溪温泉

踪迹十年未有闲,喜今便得故乡还;

温泉新水宜清浴,重看秋花艳满山。

——潘天寿

宁海南溪温泉是中国三大著名温泉之一,它坐落在宁海县城西北天明山幽谷中,距宁波市区76公里。被著名的天台山和四明山环抱,终年青山碧水,草木葱茏,溪水潺潺,是华东地区少有的旅游、避暑、疗养、度假、休闲胜地。1964 年,郭沫若先生下榻温泉,欣然挥毫,题写了“天明山南溪温泉”匾额。

宁海温泉共分四个景区,以卧龙谷景区为中心,西北为仙人谷景区,西南是千丈岩景区,东南为锦绣谷景区,共计 6.42 平方公里。四大景区内有三潭九瀑十八溪七十二峰。

中心景区卧龙谷是温泉沐浴的所在地, 有在温泉山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宁海温泉大酒店。据测定,这一带地热水蕴藏量大,水温 49.5℃左右,常年恒久不变,且水质极为优良,清澈透明,含有氡、锂、锶、氟、钾、钙等20多种元素,不同于一般的硫磺泉。人们浴后有肌肤滋润,心境舒展之感,对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病有明显疗效。这里夏季比杭州、宁波低3~5℃,是华东地区少有的旅游、避暑、疗养、度假、休闲胜地。

除卧龙谷外的其他三大景区主要以风景宜人著称。仙人谷景区的主要景点有普济桥、仙人踪迹、剑门等。锦绣谷景区的主要景点有颐寿亭、映天池、银蛇瀑、青龙潭等。千丈岩景区的主要景点有骆驼峰、千步阶、鹰窠谷、鸣凤潭等。共计6.42平方公里。四大景区内有三潭九瀑十八溪七十二峰。

天河景区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唐·李白

天河生态风景区发源于天台华顶山北麓,位于天台山脉的中段。

天河生态景区景色优美,自古多有文人墨客来此游览之踪迹。徐霞客就是由此出发,宿梁皇而至天台,开始了他举世闻名的旅行。

天河风景区总面积达到260平方公里,由近百个景点组成。现已开发了三个景区:大松溪峡谷、双峰森林公园和水上游览区。

大松溪峡谷幽静悠长、奇峰怪石林立,飞瀑急流跌宕起伏,被誉为“浙东第一大峡谷”。

全长20公里的峡谷九曲十八弯,垂直落差达900多米,峡谷谷底溪旁怪石堆砌,最大的卵石达百余立方米,重千余吨。其中黄板滩、翡翠潭、七色潭、月亮谷是大峡谷里最引人入胜的所在。

拥有一万多亩天然长绿阔叶林的双峰森林公园,园内林木繁茂,空气质量相当好,置身其中,顿觉神清气爽,劳烦立消。

松兰山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

省级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县城东南 9 公里的海滨,与普陀山、桃花岛隔海相望,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全国黄金周直报景点,国家4A级旅游区,是华东地区最佳的综合性海滨旅游度假区之一。

松兰山是天台山由西向东奔入大海的余脉,大自然的造化使它形成了曲折的港湾、美丽的岛礁和多处岬角、沙滩。海蚀地貌又使沿岸礁石林立,千姿百态,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区内海滨风光优美,海洋文化厚重,休闲度假设施完备。山海间一条长12公里的观光公路勾勒出曲折绵长的海际轮廓线。松兰山的沙滩多达五六个,有沙面宽阔的千米长沙,也有几十米长的小沙滩,沙滩沙质有的坚硬,有的细软纯净。主要的海滨沙滩有东沙滩、南沙滩、十二生肖沙滩和太极湾沙滩。海滨旁有茂密的生态植被,为清爽的海滨空气造就了舒适的度假环境。同时建有荟集海洋生物标本,珍稀动物的百鸟乐园,是理想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

松兰山不仅有幽静的海湾、海岬,迷人的阳光、沙滩,独特的海蚀地貌和旖旎的山海风光,而且还有6000年前的塔山文化遗迹,有始建于宋代的弥陀古寺,使景区融山海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极具魅力和特色。松兰山海滨入口处的抗倭古城游仙寨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是明代的兵寨。寨内兵营房屋布局清晰,饮用井、壕沟、瓮城、校场、左右烽火台保存完整。

如今,松兰山已建成为度假休闲中心、海滨会议中心、海山狩猎中心、海鲜美食中心和海上娱乐中心,已成为人们观海景、戏海浪、踏沙滩、捡贝壳、捉海蟹、尝海鲜的理想去处。

天下玉苑

佛教圣地,

玉雕圣殿。

天下玉苑位于余姚市大隐镇九龙山下,离宁波市区 17 公里,距离余姚市区 25 公里,是一个以玉为文化特色,融山水灵气、玉雕精品和人文圣迹为一色,集游览、观光、度假、休闲及商务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风景区, 堪称中国最大的玉文化主题公园。2005年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

景区占地3500亩,绿化面积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周边秀山丽水为背景,以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为底蕴。园内有玉雕传世精品3件、国宝级艺术珍品8件,列入吉尼斯纪录的4件,国家级精品达40余件之多,整个景区内玉的数量共有10000余件,可谓玉的精品世界。景区内倚山环湖建有西隐禅寺、南天坛、玉佛塔、秀湖、玉苑门楼五大景区, 大小景点 20 多个和一个全国最大的玉器批零市场。其建筑风格集南北之精华,主景依托山水,采用有藏有露、以藏为主的建筑手法把江南建筑的亭、台、楼、阁、轩、榭布局得错落有致,幻造出山外有山,园外有园,举步即景,步移景换的艺术效果。

西隐禅寺是玉苑最主要的建筑群,是世界上第一座全部用玉石雕成佛像的寺院。寺内玉佛的数量、品质和重量都是国内外所独有,号称江南第一玉佛寺。其中大雄宝殿中供奉的释迦牟尼和东方三圣、西方三圣玉佛, 均用岫岩花玉雕成,各重21吨、27.7吨、46.6吨,殿前立柱,各殿之间走廊栏杆采用汉白玉,更烘托出玉苑的气氛。

主要景点有玉石王、玉佛塔、九龙玉壁、弥勒玉佛、四大玉天王、图腾玉龙柱、三圣玉佛和玉器展览厅等。

奉化溪口

入其城其乐无穷,

观其景谈笑风生。

溪口风景名胜区,位于宁波市西南20公里,它东靠武岭,南濒剡溪,北临雪窦山,水绕山环,景色秀丽。据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是今天的溪口。近代又因这里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里而引世人注目,是华东主要旅游干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先后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浙江十佳美景乐园”等桂冠。

景区总观赏面积140平方公里,现有溪口镇、雪窦山、亭下湖等三大主体景区,融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于一体,景区内接待、娱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蒋氏故居”系列人文景观;浙东名瀑千丈岩和徐凫岩瀑布,曾隐居过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九曲剡溪;还有“天下禅宗十刹”之一的雪窦资圣禅寺——因是弥勒佛应迹圣地,千百年来,香火鼎盛,被佛教界誉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武岭是溪口的屏障。穿过雄浑壮观的武岭门,眼前豁然开朗,三里长街沿溪而筑,街旁屋舍俨然。蒋介石的出生地“玉泰盐铺原址”、祖居“丰镐房”就坐落其中。雪窦山气候温暖湿润,翠峰寒瀑,气象万千。亭下湖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形态各异的小岛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令人流连。湖水的源头,隐潭、徐凫岩、葛竹,景色各异,如诗如画。如今,溪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正以它崭新的面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

普陀山

海天佛国,

观音故里。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面积 12.5 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长约8.6公里,东西宽3.5公里,最高处佛顶山海拔283米。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胜地,秀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佛教文化溶汇一起,成了名扬中外的“海天佛国”。

普陀山不仅遍地佛踪,还拥有作为海滨城市的最大特色:沙滩和海鲜。岛上拥有千步沙和百步沙两片沙滩。沙滩边旅馆和海鲜酒家云集,佛国海滨的感受十分独特。

巍峨庄严的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三大寺,是我国明末清初建筑群的典型。元代古建筑多宝塔、明万历年间雕刻的杨枝观音碑、清初从南京拆迁来的明故宫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是观音道场的“镇山三宝”。

近年兴建青石浮雕“五百罗汉塔”、33 米高的“南海观音”露天铜像、纯紫铜铸成的正法讲寺“铜大殿”,新近修复的紫竹林禅院、西方庵、祥慧庵等古刹梵宇,又为佛国增添了风采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