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戈壁明珠玉门
14393000000006

第6章 玉门市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2)

2.从生态环境建设着手,为农民再造美丽家园

生态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生态环境建设是保证。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为农民再创一个生活富裕、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绿色家园是玉门生态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一望无际的玉门田野,夜晚月朗风清,玉门人享受着一方土地独有的自然恩宠。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满地的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门口不远的田野里泛起细细的柔波,那里传来一阵阵如潮水般汹涌的蛙鸣,用心去倾听着这些天籁之音,会使你感受到月下乡村的深邃和美妙。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玉门农村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活垃圾到处都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到处是一片脏乱。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玉门在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更要给农民再造生态人居环境,为农民提供生态、绿色的家园。

首先,要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按照农民的需要,用生态理念规划和建设住房、庭院、村庄。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有自己的小院子,居住比较分散,所以在生态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应更多地依托农村所具有的农业自然景观,对农民的庭园建设,要最大限度尊重当地的习惯。例如有些人喜欢睡火炕,有些人喜欢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一些蔬菜和水果,有些人喜欢种漂亮的花,这是农民的习惯,应该尊重。农村又是一个完全人性化的地方,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有感情的,所以在进行农村庭院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多样化,而不是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在庭院的周围可以留出一些空地,让他们种蔬菜或者植物,同时多使用一些环保建材,建设绿色、美丽、整洁的生态庭院和兼有生态功能的生态经济庭院。对于一些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村庄,实行移民搬迁,为这些地方的农民重新建造一个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的家园。在生态农村建设中优化村庄布局和庭院生产结构,建设新型沼气池,严格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处理,增设垃圾回收点,改善庭院居住环境和村庄环境。

其次,道路的建设和绿化是关键。村道是方便人们出行的交通要道,所以村道干净、整洁、漂亮会给大家一个好心情。玉门村道一般都是土路或者砂石路,加之降水少,气候干燥,尘土很大,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所以需要进行路面硬化,改变以前的面貌,对于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可以适当保留原貌,供人们体验和感受。同时在村道两旁,要栽种各色树木花草。对于村内的主干道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硬化建设,在原有路线的基础上,尽量缩短与外界沟通的距离,通过主干道将村子最美丽、最有特色的地方展现给大家,方便村子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也要通过这条路,让初次到来的人们对农村有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通过道路硬化和绿化工程,将农村变成一个舒适、干净、整洁的地方。

第三,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农村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家畜的粪便可以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料,农作物的果实可以为农民提供粮食保障,还可以作为家畜的饲料,多余的粮食可以储存或者变卖。但是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塑料薄膜的大面积使用造成农村的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地埂、村道两旁到处都是废弃的塑料,规模化的养殖使粪便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空气,植物的秸秆堆积,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希望把农村打造成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绿色家园,就是希望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优美的田园风光。因此,要对这些问题逐个解决,几个村庄连片,建造垃圾处理厂,回收废旧塑料以及生活垃圾。对动物的粪便和植物的秸秆,引进现代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发酵,变废为宝,为农业提供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大力推行“改清洁用水、改卫生厨房、改卫生厕所、改清洁能源”工程,还给大家一个干净卫生的农村,一个美丽和谐的农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村。

第四,对土地进行优化布局。用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合理安排生活用地、生产用地、绿化用地、除污用地等。对于已经污染或者破坏的盐碱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土地改良,也可以选择适合的作物进行种植;对于土质良好,土壤肥沃的土地,进行农作物种植,用一种生态循环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利用优质的土地资源;对于生活用地,要严格地控制,保证农村可耕地面积的稳定。真正实现让农村的每一片土地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农民带来收益。

3.发展社会文化产业,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农民的口袋鼓起来后,农民的脑袋还要富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生态、绿色家园的同时,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在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与当地的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的过程既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也是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是向自然界学习的过程。正是在劳动过程中才形成了今天农村特色的乡村文化,如特定时节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这是对祖先表示感谢,也是希望来年一切都能够风调雨顺;春节的社火、舞龙、耍大船、舞狮子,是对节日的庆祝,表达了一年来农民辛勤劳作后丰收的喜悦。

农村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但需要继续丰富和提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在玉门生态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谐文化,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玉门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首先,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基础,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认真深入调查,勇于实践,寻求搞好玉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和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用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推进玉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加强玉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争取达到乡乡都有一个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县乡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联通,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基本解决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接收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另一方面,改进文化服务手段,引进文化人才,创新文化服务活动的新思路。一是探索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文化共享工程进乡入村,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充分利用传统的节日、集会,千方百计地搭建文化平台,灵活机动地开展文化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与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产品服务结合起来,帮助有基础的乡村组建业余演出队,培养农村的乡土文化人才,增强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意识。

其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使农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不仅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农民未来收入的提高,还会形成很多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新阶段农村脱贫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要路径,也是玉门生态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是基础,玉门决定在未来逐步建成“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发展均衡、质量一流”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做到硬件和软件一起抓,在加大各个村庄的校舍维修改造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力度,解决学校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和运转难的矛盾,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从软件方面着手,从基础教育抓起,实行包括三年学前教育在内的12年义务教育制度,对师资进行定期培训,同时结合当地的就业政策引进大学生到农村给孩子们教授知识,让他们把先进的知识带给孩子们,真正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了让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还可以加大农村技能培训的力度,对农民进行职业和技能培训,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用先进的技术和生态理念进行农业发展,拓宽农民致富途径。

二是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现象制约着玉门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玉门在生态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国家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决定深化公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为农民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人性化、阳光性、公正性和可及性,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让农民看病满意,看病放心,看病安心。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措施:在各个乡镇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械;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引进高水平的医护人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当地的农民实行定期的免费体检,普及医疗常识,促进玉门市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得到保障,农民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

玉门生态农村建设的内容有很多,只有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文化的角度一项一项建设,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但是,玉门生态农村的建设不是要推倒以前的东西,重新去创造出一个人为规划出来的、整齐划一的新农村,而是在现有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已经形成了一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在了解玉门、认识玉门的基础上,在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去建设。玉门生态农村建设的目标不只是一个经济发展良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农村,还应该是一个有着玉门特色的农村,一个充满了浓郁人情味的农村,一个充满爱和快乐的农村,一个让人感觉温馨和舒服的农村,一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农村,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一个美丽、健康、幸福的农村。用一种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玉门生态农村的建设和规划,把农业园区与新型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通过园区、乡村共建,打造一批生态田园型、特色产业型、农家乐旅游型、历史文化型等类型各异、特色鲜明的生态乡村。让住在农村的人们感觉幸福、快乐、温馨,让前来参观的人们不只是感受到世外桃源般的恬静,更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感激和敬畏。

五、玉门市生态农村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玉门市委、市政府立足玉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发展新农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推行新管理、树立新风尚”的新农村建设“五新”发展思路,广泛开展了“一特四化”促农增收项目入户活动,大力推进了“六个一”工程,使得玉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民生事业取得显著进步,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从总体来看,玉门市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推进未来玉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工作平台和发展机遇。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玉门市新农村建设遇到了瓶颈和挑战:一是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在连续几年快速发展的背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农产品提价增收空间越来越小,农业传统增长方式的增收潜力越来越弱,农民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最大难题。二是村容村貌整治难度日益加大。随着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深入实施,农村基础条件好的村组和农户基本上全部实现了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其他尚未进行改造的村组由于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改造难度逐年加大。三是资金成为束缚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公益事业、社会保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容村貌、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要抓好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而县乡一级财力有限,上级部门扶持资金少,缺少长效投入机制,极大地束缚了新农村建设。四是资源整合困难。现有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不能完全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效应的发挥。五是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现行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条件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正是这些困难和障碍,促使玉门市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和出路,决定走出一条属于玉门自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而“生态农村”建设为玉门市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玉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既然缺少资金,农业自身的潜力已经不大,那么就要学会变通,学会挖掘农业的深层经济价值,学会把不利条件变成自己的优势。农村落后,没有便利的交通,没有繁荣的经济和商贸,没有优质的生活条件。但是农村本身就是一个宝,农村的天然环境和农业的自然景观是城市没有的,农村有新鲜的空气,有广袤的土地,农村弥漫着温馨、安详和闲适,只有在农村才能实现与自然的近距离接触,享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和闲适,真切地体会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奇妙,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所以,只要合理利用和开发农村的这些优势,玉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有重大突破,这也会对加快提升玉门市新农村建设水平提供有效的载体和发展机遇,并对整个玉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玉门生态农村建设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玉门生态农村建设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生态观相融合,在未来将形成玉门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生态农业,将促进玉门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的道路,将加快玉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将构建玉门人的全面发展和玉门经济社会的和谐。

其次,玉门生态农村建设是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农村是农民的家园,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热土上,每天都和这片土地打交道,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个养育他们的地方,对这块土地心怀感激和敬畏,所以强行对农村进行重新规划、拆迁和重建,会伤害农民的感情,也会给农村这片热土带来伤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农民能够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而玉门生态农村建设具有这样的意义。玉门生态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规划者能够更多地考虑当地农民的切实利益和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片本就有无限魅力的土地上绘制更加优美的风景,同时抛弃一些不好的习俗,让农村的一切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吸引人,让这里的农民生活得更加健康,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家园。

第三,玉门生态农村建设是对农村这片神圣土地进行保护。在人类发展、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大肆开发和利用土地和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滥砍森林、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污染严重,我们对自然的开发已经超出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频发,就是自然对人类无限度开发进行的报复。在后工业时代,农村再不应该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应当成为一片圣洁的土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自然界获取物产的同时,对自然界充满了感激和敬畏,保护好自然环境。农业生产过程是对动植物的利用和改进,农业具有储存水源、防止土壤流失和洪水暴发、净化水和空气、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农民就是利用这些规律,在自然界养育他们的同时也保护着自然环境。农民对农村和土地的感情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幸福,也希望周围的环境能够美丽。生态农村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生态农村建设把农村的这种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为玉门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无限的潜力。

第四,玉门生态农村建设是玉门特色最完美的展现。玉门是戈壁滩上的一片绿洲,玉门生态农村建设,更多地依托玉门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地域优势,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农民的幸福指数。通过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农家乐、玉门人家,发展有机生态农业等,不但农民增加了收入,保护了环境,建造了温暖家园,还给来自远方的游客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大自然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不只看到一望无际的沙漠和安静的农村,更看到自然的伟大、生命力的顽强。他们在这里感受到的是玉门人家的热情、朴实与憨厚,是人与自然互动、交流的和谐景象。他们体会到的是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以及对自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生态农村是一种对农村优势资源的共享,是一种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对玉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解读。生态农村将是玉门未来的一块王字招牌,是玉门人民的无形资产,它不只会给玉门人民带来财富,带来小康,带来幸福,也会让走进玉门、了解玉门的人感受到清新和愉悦,产生对玉门生态农村生活的向往,不啻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城市人的一种再教育。

在未来,玉门生态农村建设将会给玉门的经济发展贡献出无穷的力量,为玉门人民创造出无尽的财富和幸福。通过“生态农村”建设,将玉门市丰富的生态、传统的文化资源和农业农村的亮点工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玉门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园林绿化业、生态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让优良的生态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促进生态建设,再以更高水平的生态赢得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为玉门市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为玉门步入小康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和有力保障。

六、生态玉门的建设目标任务

(一)生态玉门的总体目标

玉门市生态农村建设要结合全市的资源优势、地域和气候特征,充分发挥石油化工、新能源、生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园区产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特别是从农家乐、玉门人家、休闲农业等生态旅游业着手,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生态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到2015年年底,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玉门市生态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将12个乡镇按照“一城两区一带”的空间区位划分,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组团推进生态农村建设。针对各乡镇、村组不同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实力,按照“抓点示范、串点连线、折线成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分整组推进、整村推进、沿线推进、整乡推进四个层次,梯次开展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为核心、以改善村容村貌和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完善农村社会文化事业为补充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将玉门市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把玉门市“生态农村”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新农村建设品牌。

(二)生态玉门的空间布局

玉门市12个乡镇按照“一城两区一带”的空间区位划分,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组团推进生态农村建设。“一城”即以新市区为中心的城市核心区。加快新市区的开发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规模、品位和实力,不断增强承载吸引和辐射带动能力。“两区”即以新市区周边四乡镇为主的城郊区和以花海镇周边一镇三乡为主的花海片区。城郊区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利用便利的交通,优美的农业自然景观,发展周末旅游、休闲度假等服务业来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花海片区按照中心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同时为玉门其他地方提供花海的农产品,大力开发观光农业。“一带”即以冷凉灌区三乡镇为主的沿山沿路乡镇带。按照“两改变、三集中”的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即在保留原有的自然风景和建筑习惯的基础上改变村容村貌,改变农业基础条件,适当促进分散种植的土地向种植大户和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对于小面积经营的土地则转变发展思路,除了种植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还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那些喜欢冒险和挑战、同时又想感受农村生活的人们提供服务。

(三)生态玉门建设的具体目标

1.创建富裕乡村

玉门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来实现富裕乡村的建设目标。生态农村建设过程中,除了开发农业的传统经济效益,还大力开发有机生态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推进可持续、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玉门的富裕乡村。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

2.创建美丽乡村

生态农村建设,就是要为农民群众建造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绿色家园。玉门市通过广泛发动农户开展农村“五清五改五化”工程(清垃圾、清柴堆、清粪堆、清路障、清院落,改水、改厕、改厨、改路、改圈,道路硬化、门坛硬化、门面美化、周围绿化、圈舍洁净化),将所有生态农村示范点与危房改造、村级“一事一议”项目、“村村通”工程、文体设施配套、农村“人饮”工程“五结合”,通过道路建设和绿化工程的有序推进,以及农业自然景观的自身优势,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到2015年年底,实现全部村组通油路,绿化工程有一定成效,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一池三改”的农户占到80%以上,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在保留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结合惠农政策,实现农村危旧房改造全覆盖。为农民创造出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环保完美结合的绿色、美丽的田园生活。

3.创建满意乡村

玉门生态农村建设就是从农民的切实利益出发,本着一切为农民服务的思路,争取创建农民满意的乡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玉门市通过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和惠民工程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水平,改善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维护农村平安稳定,创造优美、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创建“平安玉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市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基础、覆盖全市及各乡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灾害救助、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在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使其生活水平得以逐步提高,构建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安心的乡村生活。

4.创建和谐乡村

生态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友好景象。利用农村广阔的土地和天然的自然资源,以农业产业为依托,大力开发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在满足当地农民物质需求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传统生态观的指导下,让人们学会给予和索取的适度,学会对自然界心存感激和敬畏,学会一种谦和的情操,学会像大自然一样有一颗包容心,学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谦让,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学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最终用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的社会文化事业,反过来用生态效益和农村的优良文化传统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在实现经济富裕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同时,努力创造出稳定民主、幸福美满的“和谐乡村”,到2015年形成玉门和谐农村全覆盖。

(四)生态玉门行动计划

建设“生态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按照近、中、远的实施步骤和分阶段目标为行动计划,针对各乡镇、村组不同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实力,按照“抓点示范、串点连线、折线成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分整组推进、整村推进、沿线推进、整乡推进四个层次进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根据当前全市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加速推进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健全城镇规划体系,加大规划执行落实力度,切实提高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规范和调控作用,着力构建以新老市区为核心、以玉门镇、花海镇、赤金镇三个中心小城镇为节点,以其他乡镇和中心村为依托,层级分明、梯度推进、相互衔接、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加快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把新、老市区作为城镇体系的第一层次,加快建设新市区,改造提升老市区,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提高城市首位度,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基础设施向城市周边辐射、城郊村和城中村农村转社区,增强新、老市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新市区打造成以能源新都、石化新城、戈壁绿洲上的低碳示范新城为定位的全市发展的主核心,将老市区打造成以“百年油城”、石化工业基地为定位的全市发展的次核心。把玉门镇、花海镇、赤金镇三个中心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的第二层次,加快建设镇域工商业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部分土地经营向规模大户集中;突出玉门新农村建设特色,提高建设水平,逐步把三个中心小城镇真正建设成为承接新、老市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片区发展中心。把其他乡镇和中心村作为第三层次,大力推进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部分农业转变发展思路,向休闲农业进军,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口适度集中,增强配套服务新、老市区和中心城镇的能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农村全覆盖,巩固生态农村建设品牌。按时间点规划如下:

(1)近期:抓点示范,串点连线阶段(2009—2011年)

在完善“生态农村”创建内容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创建行动,重点做好一批基础较好村的改造提升工作,确保几个典型村基本达成“生态农村”创建指标,争取在三年内初见成效,打出“生态农村”品牌。

(2)中期:折线成面阶段(2012—2015年)

充分发挥第一批“生态农村”的典型示范作用,以G30国道、玉花路、玉布路等重点公路和旅游景区沿线为重点,每年完成若干个“生态农村”的创建,经过四年的发展,确保到2015年玉门市内重点公路和旅游景区沿线的村基本达到“生态农村”创建标准,争取在市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打响“生态农村”品牌。

(3)远期:整体推进阶段(2016—2020年)

按照整体推进的要求,基本实现全市其他村的创建工作,并巩固提升已取得的创建成果,将绝大多数乡镇建成“生态乡镇”,全市基本建成“生态玉门”,最终实现“生态农村”建设目标,使“生态农村”成为玉门继石油城后的又一国家级的区域品牌,成为玉门城市营销中的又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