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一样了,文化生活多样化了,可选择的太多了,看电视频道很多,特别是连续剧,每天晚上把你套牢,还有《非诚勿扰》、《相约星期六》等相亲娱乐节目,看看蛮开心。看电影有电影超市,里面总有七八个新的电影随你挑。作为传统的表演艺术,市场空间就这么一点,该怎么办?另一方面,戏曲所表现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太遥远,反差太大,观众很难有共鸣;再加上传统戏曲的内容大同小异,几乎大同小异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几乎差不多慢条斯理的唱腔,差不多的鼓板等乐器,差不多的脸谱,再好的名角,再好的演出,看多也会有审美疲劳,也会有不要看的时候。还有,在剧场看戏看演出,循规蹈矩,不能嗑瓜子,又不能喝茶,太累,还不如在家里看电视消遣。这就是说,时代在变。所以我觉得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一个方面作为非遗保护工作者,应当责无旁贷地做好保护传承工作,要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地做好记录整理,把本来面目留给历史,在百年千年以后,要让子孙后代知道历史上的经典艺术是怎么回事。我们不能要求数百年、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表演艺术,也让它随着时代的巨变而发生巨大变化,这是不对的。
但另一方面,也要和时代相适应,和当代文明相协调。我们社会在变化,非遗项目也会有变化。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我们要考虑到日常生活包括语言在内都在变,所以传统表演艺术在表现手段表演形式上也要与时代相适应。特别是要让青少年喜欢,我们传承的关键是青少年。看戏看演出的总是白头发多,黑头发少,这样还有生命力吗?传统表演艺术,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在当今突飞猛进的时代,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也是一种必然。传统表演艺术虽然是文化娱乐的“老大”,是老前辈,但在市场区分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元的环境里和背景下,如果不抓精品,如果不适应时代,我认为那只有死路一条。抓精品,将使传统表演艺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新的时代得以更新和复兴。
(二)抓精品,是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必然要求
抓精品,是文化部门的主要任务。从社会来讲,人是需要精神鼓舞、需要精神灯塔、需要理想主义、需要革命浪漫主义,需要有星空仰望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时代精神、思想力度、民族特色和艺术光彩的文艺作品,将起到催人奋进、催人向上的作用,起到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今年去广州,怀着崇敬的心情,拜望了冼星海的故居。冼星海1945年在莫斯科去世,英年早逝,一生只活了四十年。生命虽短暂,但人生很壮丽。冼星海在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改编和创作了250多首歌曲、器乐曲。其中的《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影响最大,也家喻户晓。
当年,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作品《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的时候,乐队只有几把小提琴,几把二胡,还有煤油桶、脸盆、铁茶杯都用上了。这支原始的乐队,铿锵有力的诗句,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汇成强烈的冲击波,震撼人心。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特别激动。周总理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黄河大合唱》传遍了延安,传遍了整个中国,成为抗日救亡的精神号角,激发了中华民族誓死保卫家园的昂扬斗志。
民族救亡时期,需要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和平建设时期、和谐社会,也需要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需要激昂的号角,需要铿锵的鼓点,需要催人奋进的力量。文化部门担负着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我们的传统表演艺术,也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也要具有时代的精神,要有思想的力度,要有民族的特色,要有艺术的光彩,起到鼓舞人、振奋人、引导人的作用,起到催人奋进、催人向上的作用。我们要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抓好精品创作,抓好传统表演艺术精品培育工作,为生活增添光彩,为发展扬帆鼓劲,为人民加油喝彩。
(三)抓精品,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学习会上强调,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文化部长蔡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追求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还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这种不良风气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善于发现、提倡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加以扶持、推广”。
中央领导和文化部长的讲话,不是无的放矢,是有针对性的。当下的社会,快餐文化、泡沫文化、垃圾文化盛行,这些低俗文化的危害,不能等闲视之。美国《新闻周刊》最近刊登文章,点名小沈阳是“最低俗的中国人”。并指出:小沈阳受到大众欢迎,反映出当下中国社会的低俗化现象。小沈阳的低俗也不能全怪小沈阳。小沈阳的师傅赵本山,每年的春晚少不了他,不少人看春晚就是为了看赵本山,小品类几乎非赵本山莫属。赵本山的拿手好戏是拿残疾人开涮。从《卖拐》到《卖车》还是卖别的什么东西,赵本山哪一次不是把快乐建立在残疾人的痛苦之上?从形式上是以学残疾人的滑稽动作来吸引观众眼球,从内容上是以讽刺挖苦一些弱智人士并且鼓励坑蒙拐骗为噱头,引起观众哈哈大笑。这种明显拿残疾人开涮,并教人学坏的小品,居然屡获央视春晚最受观众喜爱的小品。我不知道这是小品的悲哀,还是观众的悲哀?当一部分人的开怀大笑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时,当生理健康者可以无情的以各种夸张的动作丑化残疾人而不受谴责而反受热烈追捧时,这个社会还算是正常的吗?赵本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二人转”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不知道小沈阳是不是沈阳市“二人转”的传承人,也许是的。小沈阳不过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各种文艺形式本身没有高下之分,但其内容和表现形式、表达方式是有高下之分的。我们不否认,传统表演艺术的内容,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精华要继承,对糟粕要扬弃,我们应该为整个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风气而努力。通过持续不断地提供更多健康向上、轻松活泼、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四)抓精品,是树立地方文化形象的必然要求
以前有“经营城市”的提法,后来有“营销城市”的提法,各地对宣传和推广地方文化形象越来越重视。江西宜春打出了城市的广告语:“一个叫春的城市”,很雷人。我把“叫春”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叫春”指猫春天发情的叫声,也寓意着春天的到来。一般概念上“叫春”有一点暗示性的味道,大家脑子里容易想歪。还有一个西门庆故里之争,这也成为现在一个大热点。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市三地都举起了“西门庆故里”的招牌。《金瓶梅》我没看过,但西门庆是个王八蛋,全中国人都知道。但是,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三个地方都“毫不犹豫”地打西门庆这个“大名人”的招牌,有点滑稽。新闻媒体上说,《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是一个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现在华丽转身为当地政府追捧的地方形象代言人。包括一些子虚乌有的神话人物,现在都有地方让他落地生根,连孙悟空的故里都有了,据说在山西的某个县。浙江打名人牌也蛮多的,但我们都是正面的,比如诸暨打西施牌,遂昌打汤显祖牌,文成、青田打刘伯温牌,兰溪打诸葛亮牌,富阳打孙权牌,上虞打曹娥牌,临安打钱王牌等等。开个玩笑,我觉得嘉兴可以打范蠡这个牌子,嘉兴有范蠡湖,我认为范蠡是全中国古往今来最成功的男人,泡妞泡了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当官当到宰相,后来经商发财成为一个大富豪。还有诸暨除了打西施牌,也可以打造中国最成功的男人这个牌子。地方要有主题文化、标志文化,使形象更加鲜明,我觉得打民族英雄牌、打文化名人牌,打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牌子,是无可争议的,是无可厚非的。这些先人,应该值得我们后人铭记,值得宣传。
但是我觉得一个地方打名人牌,还不如打非遗项目的牌子。名人只代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优秀的人物,不代表现在你这个地方的人依然优秀依旧杰出。我觉得一个地方打非遗精品牌,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一首歌唱红一个地方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达坂城的姑娘》、《阿里山的姑娘》。再比如一条百叶龙,让长兴在全中国闻名;一个滚灯,让余杭名声大振。黄梅戏和黄山松成了安徽的象征,黄山松倒了,但黄梅戏将永恒。再如越剧成了浙江的文化符号。所以文化有标志性意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歌声、舞姿、唱腔,判断他的民族、判断他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方式。所以,抓非遗精品,关乎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涉及一个地方今天的形象。像长兴百叶龙、余杭滚灯,体现当地人民的审美,体现一个地方人民群众文化性格和精神风貌,也体现一个地方今天的形象。我觉得应该打这个牌子。
浙江陆地面积不大,在全国“金鸡”版图上倒数第二,只有10.18万平方公里,大概是全国的百分之一。但地理风貌多样,有山区、海岛、水乡平原、丘陵,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文化呈现。比如传统音乐方面,有田歌、山歌、渔歌、畲族民歌等;民间器乐也很丰富,江南丝竹、浙派古琴、舟山锣鼓、嵊州吹打乐、慈溪瓯乐、安吉竹乐等等,都是大有文章可以做的。浙江省已公布三批省级非遗名录,总共上榜586个,其中传统表演艺术大概占四分之一,大概150多项,这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都可以发掘整理、发扬光大。当然,传统表演艺术之外的众多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可以发掘整理、发扬光大。所以,抓非遗的精品项目,对于政府来讲,既是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一个地方文化形象,既是一项政绩,也是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我概括一下,地方文化形象要靠文化精品来塑造,地方的知名度要靠文化精品来传播,地方的影响力要靠文化精品来推广。
关于抓精品的意义,我用这四个“必然”来体现。词典里关于“必然”词条的解释:表示事情一定是这样的,也指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要遵循规律、顺应规律、推波助澜、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开拓进取。
三、抓精品的途径
精品怎么抓?我们要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争取达到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一)开办大讲堂
我们这次会议也是以会代训,我们配备了很强的专家阵容。我们今天讲课的老师都是传统表演艺术各门类中最顶尖、最权威的专家,只是时间太匆忙,各位专家没有畅所欲言。以后,我们办班还要继续。我们所有的非遗干部都应该做到一专多能,先把一个门类搞懂搞通搞透,如果一个门类搞明白了搞透了,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要了解和掌握非遗的基本形态,要掌握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规律,不能说外行话,管这个工作要说出道道,才有地位。我希望我们的局长、处长、非遗中心主任,都要成为某一门类的专家,都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家里手。我们既要懂全局,又要管本行,成为一专多能的干部。这样,我们才能领导这个工作,才能全方位地提高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要加大培训工作,争取做到全员培训,逐步提高系统内干部的专业素质素养。专题培训、以会代训和自我学习提高要相结合,适当的时候把浙江文澜讲坛上每年的非遗系列讲座。以及各级各类培训班的专家讲座讲课,都放到浙江非遗网上,以共享。
(二)进行大采风
我们省里的非遗资源丰富多彩,关键是我们的干部怎么去发掘、去提炼、去加工、去深化。
首先,要进一步深入重点调查。要花功夫,把地道的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戏剧曲艺,忠实地记录下来。不少项目,普查的时候只是文本式的记录,缺乏系统的音像记录,这项工作还有强化的必要。对于传统表演艺术,做好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原始记录,特别是用形象的直观的立体的音像的手段记录,很重要,很珍贵,这是我们今后做好开发利用的基础。
其次,要重视传统表演艺术原生态的表达。专家的许多意见,我觉得很宝贵。如果原生态的表现形态本身已经很精彩了,要尊重劳动人民创造的表现形式,不要轻易去随意去改变它、改造它,包装它,就让它原汁原味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和表达,让它原生态地闪亮登场、精彩亮相。那些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东西,今后将越来越难见到,我们要尽可能让它真实地、完整地留给后人、留给未来。对此,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
再是,要注重运用传统素材或者传统表现形式,进行改编创作。我们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很好的题材,可以变得更好看,适当加工改编就是好东西。还有许多门类和项目,包括民间文学、手工技艺、民俗等等,都可以进行艺术呈现变成舞台的精品。我们中国人最体现精神的是远古时代的那些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等,多少浪漫,多少理想主义的色彩。这些神话传说,就是很好的题材,我们能不能把它改编成舞蹈、改变成戏曲?再比如龙泉准备把民间传说“高机与吴三春”搞成越剧或其他,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宁波的“十里红妆”,既是传说,既是手工技艺,又是民俗事象,现在宁波推出了一台歌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现场反响很热烈,掌声很热烈。所以,非遗资源大有文章好做,可以综合利用。
现在的人大多比较浮躁,对深入采风缺乏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向往,那么一种发自内心和出于内在需要的渴求,很难像老一代艺术家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吸收,全力度地体验。丰厚地非遗资源,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我们获得题材素材,获得激情和灵感,获得诗情画意的源头。有大采风才有大积累,有大采风才有大飞跃。特别是歌舞团、群艺馆、文化馆的同志,只有沉下去、深入下去,吸收营养,积累素材,激发灵感,才有可能创作出雅俗共赏,为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感染力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