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失衡的巨龙
14390300000027

第27章 宏观经济之问——高增长低通胀:馅饼还是陷阱?(8)

金融史脱去黄金储备的神秘色彩

各界对黄金战略意义的强调由来已久。在外汇管理局宣布增持黄金储备并提升了黄金在国家储备中的比重之后,这种声音愈加强烈。然而,如果我们对近现代金融史稍作回眸,就会发现黄金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地位已发生了历史性衰落。黄金战略地位的势微并不支持把增加黄金储备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增持黄金储备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对冲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过高的风险;二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持。

在我看来,这些好处主要源自我国外汇储备中黄金比重过低。近10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黄金储备作相应调整乃是正常之举。国际黄金协会数据显示,即使在近期增加黄金储备量之后,中国的黄金储备仍然只占外汇储备总额的1.6%,低于10%的国际平均水平。从边际和财务意义上看,中国将来还可以继续增持黄金储备。

但在当前讨论中,黄金被赋予过多的战略意义,甚至被认为是刺破美元霸权的一阳指。我认为,这一观点不符合历史所向。

20世纪见证了黄金战略地位的没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各国中止了金本位制,战后又努力重建了这一制度。到1929年,金本位制已经在各市场经济国家得到了普及。然而,全球货币体系恢复到古典金本位时期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好处,大危机很快尾随而至。到1931年,金融恐慌和汇率危机施虐不已,大多数国家在当年就放弃了金本位。1936年,法国和其他残存的“金本位集团”成员要么贬值,要么放弃严格的金本位制,于是这一体系历史性地土崩瓦解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证据表明,那些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比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从大萧条中复苏得更快。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坚持金本位制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复苏。在20世纪大萧条中,一些国家的反应是迅速放弃金本位制,而另一些国家则选择不惜代价地固守金本位制。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可以增加货币供应提高价格水平,而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被迫陷入更严重的通货紧缩。

这段历史固然说明了汇率制度的变迁,同时也说明了黄金战略地位的衰落。在金本位时期,黄金储备占国际储备比重曾经超过90%,中国也是一样。中国货币金融史权威专家洪葭管先生提供的材料显示,在放弃银本位制之后的1946年,中国有近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包括约3亿美元的黄金储备。

然而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各国国际储备中黄金储备的比例不断降低,外汇储备占比不断上升。

另外,很多人注意到,我国外汇储备中黄金的比重低于发行主要货币的经济体,并认为增加黄金储备能够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美国黄金储备为8133.5吨,按照当时的价格占其国际储备的76.5%;欧洲央行的储备为533.6吨,占比为20.1%。

可是,黄金在各国央行的分布更可能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果,而不是其形成的原因。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拥有铸币权,其储备中几乎不需要外汇储备。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但除非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否则不需要大幅度地提高黄金储备的比重。就对外偿付而言,黄金是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通货,在流动性和可接受程度上,并没有特别优势。

如果黄金的多寡能决定一国货币的地位和吸引力的话,那么我们或许应该持有非洲某些国家的货币。全球主要经济体拥有大部分黄金储备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经济实力的反映,而不是说一国拥有了足够多的黄金,别人就会接受其货币。

在极端情况下,黄金会成为有效的避嫌工具,但这种极端情况不应该成为当前决策的主导因素。为应对不确定性,人们会去买保险,但不应该把绝大部分资金用于投保。

马克思说过,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但金融史能为我们提供些许暗示:浮华过后,黄金的神秘色彩将会一层层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