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仰山论丛(2012卷)
14385300000007

第7章 教学改革篇(7)

一、课堂教学三个重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课前、课中和课后是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哪一个教学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人力资源管理是融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与一体的学科。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课程的要求,新的教学方法的摸索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不充分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有序、高效进行的基础。我们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准备这个环节,进入到教室就开始讲课,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有多少进行了课前准备,对今天这堂课要讲的知识了解程度如何,好像与教师无关。很少有教师明确地告知下节课将要讲解的内容和学生需要进行准备些什么。学生们把更多的课外时间放在了玩游戏、上网聊天、看电视剧和看小说等诸多与所学专业知识无多大关联的事情上,很少有学生进行系统的课前阅读与了解,而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又是偏重于实践应用的课程,教师会讲解许多实践应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的方法,学生不做课前准备很难进行发散思维和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就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较差。

(二)课中教学方式、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1.讲解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是单方讲授

《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面非常的广泛,并且传达的信息点也非常多。例如:在讲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史时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有心理学、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工效学和工业工程学等内容。如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注意学生的课堂信息反馈,而自认为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们应该知道的,不对个别的教学知识点展开进行讲解的话,对学生的理解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当前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讲课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方式上。“填鸭式”教学虽能有效地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效果并不凸显。课堂上,学生一般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而不是积极地、主动地去思考,他们很少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看法,很少就自己的见解同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交流和双向沟通,从而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和增强学生关于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行业和相关工作内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于实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却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1)案例的数和量的问题

案例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案例势必会占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而案例较多情况下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两个知识点展开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课堂上讲了较多案例,可学生掌握的系统理论知识却不全面。

案例的内容过多、庞大。教学中有的案例要用一节课,甚至更多的课堂时间才能讲解完成,这种过长时间跨度的案例分析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上下衔接难以把握,对课程讲解内容的系统性有很大的影响。

(2)案例在教学中切入时间的把握上过于随意

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讲到哪里随意的切入案例就进行分析,根本不考虑案例讲解切入时间的合理安排。案例切入时间安排的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以及师生互动难于展开。

(3)选择的案例不能适应当前的中国国情

我们现在所有国内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选用上更多的是国内研究学者编写的,但是实际上教材的内容主要还是依托国外的研究成果引用过来的,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外企业的案例多,国内企业的案例少的现象。

案例开发有几方面的条件制约是导致本土案例少的主要原因:其一,教师个人时间及学校的科研政策的制约;其二,企业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内部信息;其三,教师个人开发的案例独享,共享性差。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应用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来讲,如果学生只是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在应用中的理想化状态,而不能与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对接的话,何谈提升解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受到实践能力的制约

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虽然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取得了人力资源专业的学位,拥有比较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但由于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而远离社会实践,缺乏在社会、企业工作的实践经历,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但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堂上讨论的内容,难以紧密的与当前实际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相结合给出可行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对课堂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三)课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知识扩展不够

课后对课堂讲解知识的信息反馈情况较差。教师多数情况下是上完课就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情况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反馈。有时一些个别学生课后提出要与教师探讨,讨论后解除了对问题的困惑,但可能这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学生普遍存在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并没有对这一问题重视起来,下一次上课也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造成没有进行沟通的学生在针对这些问题时理解上的偏差。

课后教师给学生安排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太少。课后的复习是保证很好掌握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没有课后的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许多的大二、大三的学生,在问及他们大一都学了哪些课程的时候都很难说清楚,更不要说课程讲解了哪些具体的内容了。人力资源管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际操作中需要运用很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行解决,如果不巩固知识,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时将束手无策。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紧密地关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把握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进而制定相适应的解决措施。

(一)课前教师、学生要准备充分

其一,要了解授课所面对的学生的专业、年级、修过的课程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如:不同专业的学生前期所修课程是不一样的,对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的理解状况是不同的,可能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没困难,但是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就不一样了。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备课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二,在课上留一点时间,简单讲解下次课将要上的内容。还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生们来完成,如浏览一些指定的网站中的指定内容、关注某某学者的某篇文章等,使学生提前做一些准备。

其三,可以将下次课要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布置下去,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这样一方面是为课堂的双向沟通顺利展开做准备,另一方面是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做准备。

(二)课中讲授方式、方法的改进

1.教学过程重引导,轻灌输

授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对管理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例如在讲授招聘时可以让学生进行面谈的角色扮演。在学习培训章节时可以针对某一主题让学生成为培训师进行授课。这能更好的是学生在应用中发现问题,教师应该在引导、指导下,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避免一味的硬性灌输。

2.案例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来讲,其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是和案例教学的运用程度和效果好坏息息相关的。

每堂课的案例尽可能的控制在两个以内。大小应该控制在每个案例10~15分钟左右。因为这既有利于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解决实际操作中的疑难问题,又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案例切入的时间应尽可能的安排在整堂课的中后段进行,如果是引导式案例可适当提前。因为过于超前的切入案例,会导致学生还没有对理论知识理解、吸收的情况下进行分析,起到的效果不明显。

案例教学中本土化案例较少,且针对性较差。而开发案例又受到多重外力制约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在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或者案例时,应当尽量与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相结合,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增加知识、实践累积,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及时的、必要的补充,补充的是前沿性研究成果。这一环节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在学习了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对知识的最新发展与动态有所了解。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在教学中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独特见解,尤其是像人力资源管理这样的新兴学科,一些理论、方法不断地在完善和创新中,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求的意识,增强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还应多与社会、企业接触,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动向。也可以多与企业联合做横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题,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使自己在课堂上讲解的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三)课后沟通渠道的建立与知识的巩固

课后的沟通非常重要,尤其是沟通渠道的建立,对沟通效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一定的参与时间,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发言、师生讨论、留电子邮箱地址等。这样能够更好的把握学生课堂教学的接受情况,为给学生的答疑解惑铺路搭桥。

课后教师应适当的给学生安排一些非强制性的与教学内容关联度较高的任务来完成。如让学生了解社会中关注度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看某位研究学者的相关论著及较好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网站、针对某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等。这既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上述对三个课堂教学重要环节分析的内容未能涵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进的所有问题,只是本文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变数,对于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知,关键在于教师的讲解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传统的、统一的、缺乏个性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宝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2]彭美云.提高本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中国大学教学,2010(7).

[3]朱光俊.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探析.教育与职业,2011(3).

注释:

(1)本文基于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yb06058,主持人:黄董良)的成果,以及项目结题后所作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撰写而成。

(2)姚莉(1977—),女,内蒙古包头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教师、副教授。

(3)本文是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编号:yb08050)及东方学院教改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Y049010005)的部分内容。

(4)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zc2010115)“独立学院专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体系构建——基于学分制管理的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冯睿、黄董良、杨大春、王跃梅、王景。执笔人:冯睿。

(5)此文系我院2011年度重点教改课题“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与培养途径研究”部分成果。

(6)胡建成同志的观点系本文作者根据记忆整理,如有不确切之处,责任全在整理者。

(7)当然,目前出版的写作类图书良莠不齐,并不都能给读者带来积极的影响。

(8)杨大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制史、税法、劳动法。

(9)邵培樟(1982—),男,江西婺源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法政分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学、民法学。

(10)霍宪丹.中国法学教育反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11)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中央决定在部分大行政区单独设立政法学院培训政法干部。于是,西南政法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学院相继成立。1953年又决定成立中南政法学院。各学院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司法行政干部,担负在职干部的政治业务培训,并开始招收一定数量的本科生,集干部学校和普通高校于一体。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除四所政法学院外,只有三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法律系,即中国人民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的前身)和武汉大学。1954年,由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政法教育会议决定恢复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法律系,并建立西北大学法律系,政法院系设计形成了四院六系的格局。而截至2006年4月底,中国现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了600余所,随着近年来独立学院的真正独立,拥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仍在不断上升。

(12)狭义上的司法系统只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但由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也分担部分司法职能,所以广义上的司法系统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13)参见《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年2月4日经教育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第2条。

(14)独立学院靠体制生存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独立学院脱胎于公立高等院校,并且公立高等院校是独立学院的合作办学方之一;第二,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套用母体高校的专业,独立新设的专业较少;第三,独立学院的招生计划与指标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核定与下达。

(15)将未来高校的竞争定位为“准市场化竞争”主要是基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非营利性考虑。

(16)程社明主编.你的船,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29 .

(17)此种对应关系就是人们常说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它们所对应的职业目标有多个,从职业的人格特征来看,许多都对应了两种以上甚至六种人格类型的职业。人格类型是195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以自己的职业咨询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关于职业选择的理论,他将个人职业选择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分别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传统型。

(18)此种对应关系是指多种专业都可以发展到某一种职业的情形。

(19)霍宪丹.关于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思考.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5903,访问日期:2012-4-18.

(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实施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计划”,另一个是在工程教育领域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年底,在社会科学领域,教育部率先在法学专业启动实施了一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1) 2012东方学院教改重点课题:东方学院大学英语“两翼两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