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仰山论丛(2012卷)
14385300000003

第3章 教学改革篇(3)

我院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4)

课题组

摘要:本文基于对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情况的调查,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尚未形成与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创业课程、有经验的创业教育师资紧缺、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与维护等。针对我院学科专业特点,讨论了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重点和教学管理机制,提出了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方案,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进行了分析,以及我院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创业教育学分制引导计划的制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字: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实训

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如何使大学生未来能够创造性地把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和就业岗位,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作出成绩,如何富有责任心、富有进取心地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活动,这些都是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考虑并务实地开展工作的方面。

一、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情况

浙江省创业氛围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创新、创业已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创业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一些高校引入KAB创业教育课程、模拟创业培训等项目。开设讲座、开展模拟创业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是高校普遍采用的创业教育形式。在创业实践方面,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实践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的创业育成与扶持体系。个别高校开设“创业先锋班”,面向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指导,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试验区的探索。

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也逐步建立,有的高校建立了创业教育学院,有的高校以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创业教育的组织部门。2009年7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在杭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的意见》,在杭州市38所高校分批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工作目标。总体而言,创业教育已经基本覆盖我省各类高校。为了规范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大部分高校都运用了学分管理。一般高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都纳入教学计划,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关规定对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学分认定,如宁波大学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实施管理办法》对大学生参加KAB培训或获得创业成果进行学分认定,浙江师范大学制定了《本科生创业创新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对学生在专业教学计划以外的创业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学分认定,温州大学学生在创业园开店可以抵公选课学分,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对学生进行创业学分认定,我院制定《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学分管理办法》对学生参加创业教育活动和自主创业给予学分认定,等等。通过学分制管理,把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教育活动、奖励学生的创业行动,对促进大学生主动参加高校的创业教育有明显的效果。

2009年浙江省10所高校同步开展了一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学生对自主创业兴趣浓厚,有84%的学生希望能自己创办一家公司,但也有8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83%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搭建传授创业技能和培养创业能力的平台。另有资料显示,在浙江一些高校开设的“创业班”,学生毕业时进行创业的不足10%,在大学生创业氛围最为浓厚的浙江省,创业成功率也只有4%(国内为2%~3%)。而在成功创业后,能够存活下来的仅10%左右。大学生普遍认为学校进行创业教育非常有必要,但是,参加创业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不足,而参加创业活动少是创业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与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创业教育体系

由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未能形成体系。有的学校只是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有的学校加开一些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理论课,但是,教学内容偏重学科性、教学方法传统,与创业教育的实际要求有相当的距离;因种种原因,有的高校重点关注少数学生能够参加的创业活动,而对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教育投入较少;不少高校创业实践活动与创业课程脱节,大学生对实际创业过程与企业经营所需要的理财、营销、管理、税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虽然一些高校设置了创业教育学分,但整个创业教育并未形成能够引导“零起点”的学生逐步了解创业内涵的一个系统框架,学生也难以把握对自身创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学科专业结构不同,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创业教育采用的方式方法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各高校专业教育的学分制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方案,并且设定了相关的毕业学分条件。而创业教育还只是作为专业教育或第一课堂以外的另一部分独立设置的教育活动,即使能够认定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学分,也仅仅是体现学习工作量对等的学分认定与管理,并没有从专业培养的整体方案中明确地体现创业教育的作用与要求。

1.高校专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体系,而创业教育开展时间不长,还没有找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或结合方式;

2.在高校目前的管理机制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通常由不同的部门组织教育活动,在教学条件建设与教学管理上没有形成协调机制。

(三)创业教育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不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只是把若干门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课程拼凑而成,在教学内容方面,创业过程所需的实务性知识少,特别是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实用性内容,如项目评估、风险评估、市场调研、营销策划、财务分析、税务筹划、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由于主要由本校教师从事创业课程教学,相当多的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把传统教学模式直接运用于创业教育课程中,“满堂灌”、“闭卷考试”,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有经验的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师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效果,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而创业教育更需要“双师型”的师资。最理想的师资是由既有创业实践经历、又有高校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创业教育任务,既可以讲授创业理论与实务,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而从实际可行性而言,很多高校是通过培养校内专职创业教学师资、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等多种方式组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目前情况下,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不能满足开展创业教育的需要。

(五)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与维护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提倡创业教育,来自校外的创业教育资源不断增加。包括:来自政府引入的创业培训项目、创业优惠与扶持政策;来自发展迅速的创投企业的教育资源,这类企业在进入高校寻找项目的同时,能够给高校带来一部分创业教育资源;来自成功创业的家长、企业家,他们能够带来创业教育生动的案例与素材,丰富创业教育内容;来自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资源,这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

由于创业教育资源来源广泛,形式多样,需要进行及时收集、梳理、整合,并不断进行维护,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投入的各方面力量、协调机制都难以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维护。

三、我院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目标:让大学生获得“第三本教育护照”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代表们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在提交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创业教育的概念,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他指出,未来的人都应具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成为一种能够激活个体潜能、发展个体综合能力、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的实践性行动,使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过程,获得“第三本教育通行证”。

(二)原则: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创业教育

我院学生大部分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很多学生的家长、亲朋好友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不少学生的家长本身就是创业人士,学生们在入学前就受到创业启蒙,很多学生带着创业梦想报考我院。学生的情商和财商较高,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自主自立意识强,在学习方式上更喜欢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学生的这些特质是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时应该给予充分重视的。如同在专业教育中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一样,创业教育在内容、形式、引导方法、服务重点等方面也要“因材施教”,有所为有所不为,务实地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三)重点: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专业教育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内容,在大学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拥有充足的资源与成熟的管理体系。我院是一所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贸易、税务、会计、金融、工商行政管理等专业课程资源丰富,应用性课程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中教学内容的实务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形式的丰富性,特别是创业教育倡导的勇于创新与勇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在推动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丰富经管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促进经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找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进一步丰富特色人才培养的内涵,形成我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双赢局面。

(四)机制:建立学分制管理的创业教育体系

学分制是一种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能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时限、学习内容,培养过程是指导性的。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与创业教育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把学分制管理引入创业教育,并建立一个适合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和参加创业教育的体系结构,能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通过加强管理,保证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成效,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四、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方案

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学分制引导计划、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创业实训与实习资源、创业孵化与咨询服务。我院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以大学生创业实践园为平台,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为依托,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构建专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制定创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方案,推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资源的相互支持与教学改革。

(一)确立符合学院实际的创业教育目标

创业教育从理念层面而言是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勇于从事开拓性事业的学生的教育;在操作层面,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和认同,掌握初步的创业技能。我院创业教育目标的制定首先是要符合创业教育的总体要求,达到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内化创业精神的教育目的;其次,创业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与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密切相关;第三,创业教育的目标制定还与受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兴趣、能动性相关,并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我院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市场机会、敢于尝试不畏挫折、能经营会管理”为目标,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创业教育做到实处,以求实效。

(二)制定创业教育学分制引导计划

1.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创业启蒙教育,让大部分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并参加创业实务培训,扶持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创业。

2.通过一个相对明确的系统性引导方案,使“零起点”的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学习、使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得到实用的指导。引导计划主要包括“启蒙教育”、“实务培训”、“创业实习”、“创业孵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由于不同的创业教育形式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因此,需要让学生能够选择以不同方式参加创业教育,提倡个性化、鼓励自我教育、激发自主行动。

3.引入学分制管理,把所有创业教育活动都按一定的“学分”标明其学习量,通过累积学习量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考核。在系统的创业教育计划引导下,学生可以选择教育内容、进程、形式,合理安排,即使“零起点”的学生也能够有计划地参加创业教育。

4.制定以能力为主导的考评制度。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使得对学生的能力评价不能够沿用传统的教学考评方法,要创新考核评价制度,评价要注重过程性、成长性、协作性,各种创业实践成果都可纳入评价范围。

5.制定创业教育学分与专业教学学分关联的管理方案,鼓励学生更主动地把专业学习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三)建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主要从以下方面寻找结合点:

1.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运用方面,以专业课程充实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业实训项目引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丰富经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2.在创业指导与咨询服务方面,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咨询服务、拓展创业项目。把合适的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引入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建自己的企业、实现知识到财富的转换。

3.以创业教育推动新一轮专业教学改革。在专业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经常性的启发与引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强化。以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造,把创业教育中运用的模拟教学方法,运用到专业教学改革中,促进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四)“内培外请”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学识、经历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内培外请相结合,在我院尤其可以充分发挥经营管理实务经验丰富的校内双师型专业教师的作用。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培养专职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师;共享校内有经营与管理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师资;聘请校外培训机构的兼职实训讲师;聘请校内外创业实践指导教师;聘请创业项目导师等等。

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满足各种形式创业教育对师资的多样化要求,特别是共享与外聘方式,能够优化师资结构,使创业教育队伍保持与企业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保持与校外创业活动的密切信息通道。

(五)“开发、建设、引进”创业教育资源

以能力为主导的创业教育需要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开发”、“建设”、“引进”三种方式积极开展创业教育资源建设。

1.“开发”是根据本校创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院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开发新的创业教育资源;

2.“建设”则是对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经管类实务型专业课程,按照创业教育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3.“引进”是引入社会资源补充校内实训型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运用省市政府、企业与风投公司等来自社会的各类资源,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4.深入挖掘学院学生与家长、校友的潜力,扩充创业教育资源。

(六)完善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创业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提高创业教育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

[2]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杭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的意见.杭政办函,〔2009〕267.

[3]浙江10所高校有了模拟创业平台.杭州日报,2009-4-17.

[4]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5]以创业教育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8-1-30.

独立学院中文专业“手工艺化”模式的思考与实践(5)

陈明亮

摘要:针对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作家”(writer)的期望,针对独立学院特殊的学情,提出“实用中文”的建设理念和具体建设内容,并对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建设实用中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面临的两个问题

(一)第一个问题

原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胡建成同志曾经在与笔者的一次聊天中提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主要培养两类人,要么是语文教师,要么是作家(6)。这里的作家并非专指文艺创作为事业或职业的天才类人物,而是更接近于英文的“w riter”一词,即以各类文体写作为生的人,包括新闻记者、文字秘书、文案人员等等。胡建成同志的话并非正式场合的学术发言,表述自然不求严谨,但在我看来,却代表了社会上多数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和殷切的期望。

问题是,上个世纪末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并没有对这一期望,尤其是关于“作家”培养方面的期望做出认真的回应,这里面自然有大学建置等客观上的原因,但专业人士主观上的偏见同样不容小觑。这些偏见主要包括:

(1)写作能力是一种需要极高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根本无法通过教学来培养。这种观点往往以社会上有名望的作家都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甚至都没有怎么读过大学为论据。

(2)与第一种偏见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一个流行观点是,只要阅读量足够,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嘛。因此,只要指导学生多读书或多读好书、好文章,学生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我们不能说上述观点完全没有道理,但正是这种包含着某些局部真理的整体谬论,让很多人错过了深入思考、界定事实真相的机会。第一个观点总是把目光盯着那些天才式的名人(如鲁迅)或奇人(如韩寒),而忽略了社会上还有另一类数量上极为庞大的以写作为职业、或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写作事务的一般工作人员,他们并不具有写作天赋,但却需要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种观点无视以下事实:一个人并不能通过看别人游泳就学会游泳、通过多看电影就成为导演、通过多看美术作品就会画画;一个尝遍百家菜的人也许能够成为一个美食家,但不会自动成为厨师;很多研究小说的专家、喜欢并经常阅读美文的读者也并不能写出像样的小说或任何一篇美文。这两种偏见性的观点都忽略了出版界有关写作技巧的书籍大量发行这一现象,这一现象至少说明社会上很多人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迫切的需要,并且多多少少能够从中受益。(7)

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克服上述偏见,对社会上的期望做出认真而务实的回应。

(二)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涉及独立学院的学情。受制于我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和国民对独立学院的认知评价,学生及其家长对所受教育的期望值是和一般本科院校等值的大学教育,而非专科教育。尽管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本科和专科的区别并不清楚,但这一期望本身仍对办学具有指导意义。根据这一学情,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在强调人才的实用性之外,仍应强调和强化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和高级性,我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无疑是非常符合这一现实需要。从教情,即师资队伍来说,一般情况下,独立学院教师如下两个特点非常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乐于教学并且善于教学;更关注社会实用价值而非学术理论创新。

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方向定位是经管文秘,一直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经管类专业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复合,这一专业方向的定位无疑符合校情,而且也符合当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实际需求。但经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探索发现,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的实现需要正确处理如下几个问题:

1.汉语言文学专业拿什么和经管类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复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确实具备专业竞争优势,但人文素养只能作为一种人生的底子,而不能直接理解为生存的技能,语言文化知识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属于不同的学科理论,学术研究上尚难跨学科,更不要说在学生身上实现整合了。从实践来看,能够整合的只能语言能力,主要是说和写的能力。多数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文字秘书更是需要以写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2.汉语言文学专业拿什么来避免学生能力培养的低级化?“文秘”这个词很容易被混淆为“文员”。假如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收发文件,在办公室整理档案、打打字,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是不会获得学生及家长的认可的。即使是在此之上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比一般文员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仍是务虚的欺人之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培养真正的专业技能,才能让学生自信,从而真正认可这个专业。这真正的专业技能,自然应该是语言文字技能。

(三)本文主旨与思路

基于上述两个问题,即回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作家”(也许用“写家”更为精确)的期望,回应独立学院学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实用中文”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下文对“实用中文”概念的内涵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并简要说明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已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障碍和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