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从上海远道而来巴楚采风的朋友,打量着县城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幢幢兵营式的高楼大厦和一座座有模有样的工厂,总感到与其他县城景致相差无几,远没有宣传手册上介绍的那样古老神秘。
每当此时,我就带他们来到巴楚老街,领略与感悟巴楚残存的远古印迹。
巴楚老街是我给取的名字,当地人一般称之为维吾尔族街,是1949年前巴楚唯一的一条马路,长不足1公里;1976年铺设沥青路面,时称一号路;1985年改成人民路沿用至今。从友谊路至玉泉路一段是几十年前城内维吾尔族群众集中居住和贸易的地方,集中了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与手工艺品。
街道大约有10多米宽,两侧有半个多世纪前栽下的一棵棵粗大的杨树,冠如华盖,树荫四蔽,倒有“廛肆鳞鳞两面分,门前官柳绿如云”(《乌鲁木齐杂诗》)之意境。柳树林带与商铺间的人行道倒很宽敞。由于杨树栽在深深的干涸的水渠内,马路与人行道间搭了一座座木制或铁制的小桥供行人通行。
老街上店铺林立,有羊肉店、烤肉店、抓饭拉面店、鞋帽店、日用品店、铁器店,一家挨着一家,你可以在老街上买到生活所需的一切日用品。手工一锤子一锤子敲打出来的白铁炉子、小孩子的摇篮和手工缝制的民族服饰都十分精美。老街上还有一个城中心最大的水果蔬菜市场,还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一时还没有活计的人聚集在那里找活干。
老街的尽头、喀什噶尔河南岸,坐落着艾提尕尔清真寺,这是新疆除喀什外的第二大清真寺,传说有上百年的历史。艾提尕尔系阿拉伯语与波斯语的复合词,意为节日活动场所。每个星期五(主麻日)的正午,老街的穆斯林按教规到这个清真寺去参加集体礼拜。巴楚县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有754座,几乎每个村民小组就有1座,而住在老街上的人们以能就近到艾提尕尔清真寺做礼拜为荣。
几条狭窄的小巷通向老街不为外人探知的幽深处。走在清扫干净的小巷沙土路上,传出低沉的回声,似乎要打开老街尘封已久的历史。小巷两边是一幢幢平房,房屋因年久失修而有点破旧,但一扇扇油漆一新的大门气派漂亮。
我的朋友依明·阿西木领我进了门。院子大而干净,一侧是一架高高的葡萄架,上面挂满了一串串马奶子葡萄。四开间的砖砌平房带有门廊,门廊的5根立柱和门楣雕有花纹,明显是伊斯兰建筑风格,虽然上面的雕刻和油漆因时间的侵蚀而模糊、剥落,但还是可以想象出那时的精美模样。门廊下面放着一张巨大的木床,床上铺有精美的地毯,依明的妻子和两个儿女坐在上面,看到我进来,他们起身迎接、问候。
漫步老街,耳边听到的是维吾尔语,看到的是穿着色彩艳丽服装的美丽的维吾尔族克孜和巴郎子,还有戴着四楞小花帽、留着一大把胡子的维吾尔族大爷。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艾提尕尔清真寺新月的尖顶时,老街仿佛从梦中苏醒,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男女老少纷纷从小巷子里鱼贯而出,从小店里买个馕、喝个酸奶、吃个烤包子,开始了一天的生活。铁器铺中传出的叮叮当当打击声、街上的人流声、摊主的吆喝声混杂在一起,成为南疆早晨最美妙的音符。
傍晚时分,人、车、树和街道等俗世中的一切,拖着长长的影子完全浸淫在一片淡黄色的落日余晖下,倦鸟归巢,有些忙活了一天的小商贩开始收拾回家,有的则打开了摊位上的电灯,做起了夜市。烤肉的长炉里燃烧的胡杨树枝不时崩裂出火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呛人的羊肉与孜然混合的味道。这股味道似乎从远古飘来,在老街的上空游荡,生生不息,无声地吸引与震撼着每个过客的心灵。
这几年巴楚县城大兴“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老街在变得更加美观、整洁、有序的同时,维吾尔族特色也随之一点点暗淡、褪去。真希望在一幢幢高楼不断拔地而起的县城,能永久保留住这凝聚着悠久人文气息的老街。
(写于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