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刘邦驰文集
14359400000091

第91章 金融及其他(5)

第三,储蓄存款有没有虚假成分。有的同志说:“银行可以从占存款总额约80%的定期存款中,动用一部分作为中短期设备贷款之用”。我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但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讲有百分之几十可以用。至于另一些同志说,400多亿储蓄存款中3—5年的占20%,若把占存款总额20%的定期存款用作设备贷款就有80多亿元,这种说法更缺乏科学依据。储蓄存款可以起到延缓消费品购买力的作用是大家公认的。但是,最终不能排除它同商品可供量相对应。如果把储蓄存款同市场商品可供量对比研究,我说储蓄存款也存在着一定的虚假成分。

国家银行动用储蓄存款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①只能是增长额,不是全部余额(过去的钱已经用出去了),②必须进行信贷收支平衡,在优先满足流动资金需要的前提下,确有多余才能动用,⑧必须有相应的物资。1981年全国城乡储蓄存款达523.7亿元,确实数量相当可观,据我所知,另一方面社会购买力同商品可供量的缺口也很大的。比如1980年历年结余的购买力有655亿元,其中居民手持货币225.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399.4亿元,同商品可供量相比较,几年以来社会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达430亿元。说明储蓄存款动用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单纯从储蓄存款数量上去看,单纯用定期存款占多大百分比去判断动用储蓄存款的能力,是难以说服人的。至于流通中的货币,几年来财政不断发生赤字,银行增发了一部分货币,市场上票子偏多,大家看得清楚,我同意有些同志的意见,不再赘述。

以上分析,是从各个存款项目,算细帐来研究存款虚假的,算了细帐还必须算大帐,从宏观角度去研究,才能全面判定银行的钱到底多不多,能拿出多少来发放设备贷款。根据中国经济年鉴公布的资料,1979年底,人民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340.0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039.63亿元,存款逆差699.59亿元。1980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658.64亿元,各项贷款2,414.3亿元,存贷逆差755.66亿元,存贷收支不平衡的差距是很大的,银行用自己的存款来满足贷款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压出存款中的水分,那么存款不能满足贷款需要的差额更大,银行如果再要拿出一些钱来搞中短期设备贷款,势必压缩流动资金放款,可以说是很困难的。

③物资供应有较大缺口,限制了设备放款发放的数量。设备贷款按经济性质讲,属于固定资产投资性质。固定资产投资,在未形成生产能力以前,不能为社会提供产品,增加财富,反而要消耗一部分物资。目前我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供应,都有较大缺口,有些物资的供求还是十分紧张的,如建筑用“三材”,人民生活用的高中档适销对路产品都有较大窟窿,中短期设备贷款即便是有钱也不能发放过多。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财政紧张,银行的钱不可能很多,银行存款有虚假(当然不是指全部,否则是荒谬的),中短期设备放款要受三大平衡制约。由于近几年间财政都有相当困难,银行设备贷款发放的数量是极有限的。

3.中短期设备贷款由哪些家银行主办更好。四化建设要求工业生产走专业化协作道路,我看银行也要走专业化协作的道路,不要搞大而全,小而全为好。设备贷款由几家银行办理的主要弊病在于削弱了国家从宏观经济方面加强计划指导,削弱了固定资产统一管理,综合平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盲目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为了发挥各个专业银行的特点和作用,有必要把设备贷款划归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统起来办。把相应的资金来源也交建行管理。

陈云同志最近指出:“我们国家必须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家建设必须是全国一盘棋”。为了管好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投资效果,在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上应当集中统一,把多种渠道统一起来,实行归口管理,把拨款与贷款统一交建设银行监督办理,建设银行要同财政基本建设投资捆在一起管理,以克服“压了预算内投资,上了预算外投资”,“压了基建、上了技措”,“压了拨款,上了贷款”等等投资管理上的混乱现象。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有包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能力和条件,它的机构遍及全国各地,有一支熟悉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经验丰富的专业管理人才,这是人行、中行,农行都不可相比的。从发挥专业银行的优势看,把中短期设备贷款集中建设银行办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

四、国债市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联动效应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开市场业务是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的结合点。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运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与国债市场的发育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联动效应。

一、发展国债市场,促进公开市场业务顺利开展

我国货币政策改革目标是实现对货币供应量从行政手段调控转向经济手段调控。在货币供应量的经济调控手段中,公开市场业务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要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1)中央银行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债,以此作为交易工具;(2)需要有一个具有相当深度,广度和弹性的国债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其它个人,机构都持有大量国债,市场也有一套完整的交易体系和规范,这样,才具备公开市场业务的传导机制,中央银行买卖国债才可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才能产生较强的市场信号,达到调控货币供应之目的。

在我国,国债市场是从1988年开始建立的。经过近10年发展,我国的国债市场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市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中央银行要顺利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在诸多方面大力发展国债市场。

1.调整债券持有人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国债主要是对个人发行,商业银行所持有金融资产中,政府债券的数量很少(占总资产的1%,而—般发达国家至少有30%),这与当时中央银行的政策和专业银行未完全商业化有关。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应增加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持有国债的数量和比例,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条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进或卖出国债,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同时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比率影响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数量,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2.改进国债发行方式

目前,发达国家国债市场的筹资方式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向个人直接发售和“随买”形式四种,前两种方式所确定的价格恰好是或接近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或利率水平。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引进市场机制,通过招标和承购包销的手段,促进竞争,加快发行速度,减少发行成本。从发展国债市场本身和为中央银行进行市场操作提供条件两方面来看,招标和承购包销的载体应主要是商业银行(专业银行)。一方面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承销国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用自己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央行的资产运用方面增加了持有政府债券一项,这对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实现宏观调控有积极意义。

3.合理搭配国债期限结构

我国从1981年至1994年已发行的国债共有9个品种,7种期限,且以中期国债为主,只是在1994年开始才第一次发行1年和6个月期限的短期国债,以及不上市的3年期储蓄债券。为了使国债的期限结构合理化,为央行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创造条件,应增加长,短期国债品种,尤其是增加短期国债的发行量,使国债具有长、中,短期三个不同的品种,以满足不同持有者的需要,及中央银行对货币不同力度调控的需要。

4.合理设计国债发行的利率结构

目前我国国债发行利率尚处于追随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而定的状态,且通常高1—2个百分点,未表现出政府债券利率的代表性,无法起到基础利率的作用,对其它利率的影响力度不大,应作相应调整。如中长期可上市国债利率主要应使用固定利率,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存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也可使用浮动利率;政府储蓄债券利率可选择不变利率,此外,还可以根据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和投资者对利息支付方式的偏好实行灵活可变的利率政策。短期国债利率应主要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定,以使国债利率逐步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5.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

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国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兼顾机构投资人和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增加已发行国债上市量,减少不可上市国债的发行,实现国债二级市场的标准化与灵活性的统一。其次,要选择若干有市场经验和金融实力的银行和证券中介机构作为一级自营商,在二级市场上承担做市商的职能,并承担建立国债的市场基础设施,如屏幕显示系统,自动报价系统及通过记帐方式进行国债托管、登记、清算、结算业务等的义务。第三,设立国债投资基金,培养国债机构投资人,促进国债市场从零售市场向批发市场转化,活跃国债流通。第四,发展多功能的派生市场,提供多种金融工具,提高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

二、以国债为公开市场操作标的,逐步完善国债市场

就目前世界各国来看,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操作标的有两大类:一是国债,二是中央银行债券。在我国选择公开市场操作目标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赤字不再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来弥补,而是通过向社会大众发行国债来弥补。这种财政体制的改革,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创造了可操作的政策空间。国债大量发行又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可利用的中介工具,因此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买卖的主要对象应该是被称为“金边债券”的国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国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媒介物。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发行的国债数量不大,大多数国债又在投资大众手中,难以满足中央银行短期内在公开市场上大量买卖国债来调节货币供应的需求,再加上财政与银行之间关系难以协调,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调控目标,中央银行应自己发行融资券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这样既能使中央银行融资券能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货币准备金,而且还可以把中央银行融资券的利率水平作为基准利率,通过其变化影响商业银行借贷利率体系的变化。

我们认为,从市场经济运行和公开市场操作对经济及金融影响力度来分析,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长远发展的趋势应该选择国债为最主要的操作标的,当然在发展初期,也可以选择中央银行债券为辅助的操作标的。这是因为:

(一)从公开市场业务对金融的作用来看,选择国债为主要操作标的优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国债对金融影响的范围超过中央银行债券,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主体。商业银行从社会大众吸收资金,要么将资金向企业发放贷款,要么将资金用于购买国债或中央银行债券,而这两者的影响是不同的:

如果中央银行发行融资券来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商业银行购买中央银行融资券后,将资金交给中央银行,这样商业银行就得减少对企业的贷款,从而起到了紧缩银根的作用。反之商业银行将债券卖给中央银行后,将增加的资金投放给企业,起到了放松银根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发行融资券只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金作用。

如果中央银行用国债来开展公开市场业务,那么对商业银行不仅影响其资产运用,而且还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有50%以上来源于居民的储蓄。从我国居民闲置收入的金融投向看,主要是储蓄和国债。储蓄与国债之间有一个转化问题。由于我国的国债实行保值,收益高,信誉好,其流动性高于储蓄,因此每当国债发行时银行储蓄就处于低增长或负增长,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这样,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时,必然要影响国债的发行和交易,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及运用,能达到调控货币供给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