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计学(第三版)
14358700000053

第53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4)

14、检查年度终了被审计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复核结果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则应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必要调整。

15、对应计入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或长期应付款的审计,检查借款费用(借款利息、溢折价摊销、汇兑差额、辅助费用)资本化的计算方法和资本化金额,以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6、结合银行借款等科目,了解是否存在已用于债务担保的固定资产。如有,则应取证、记录,并提请被审单位作恰当披露。

17、检查购置固定资产时是否存在与资本性支出有关的财务承诺。

18、确定固定资产的披露是否恰当。财务报表附注通常应说明固定资产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率等内容。如果被审单位是上市公司,则通常应在其财务报表附注中按类别分项列示固定资产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及期末余额;说明固定资产中存在的在建工程转入、出售、置换、抵押或担保等情况;披露通过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每类租入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账面净值等内容。

三、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实质性程序

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固定资产随着使用而逐渐转移到生产的产品中,或构成经营成本或费用的那部分价值。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前提条件下,影响折旧的因素有折旧的基数(一般指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固定资产的残余价值和预计使用年限三个方面。在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前提条件下,影响折旧的因素则包括折旧的基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和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五个方面。在计算折旧时,对固定资产的残余价值和清理费用只能人为地估计;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由于固定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损耗难以准确计算,因而只能估计;同样,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也带有估计的成分。因此,固定资产折旧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折旧政策,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累计折旧的实质性程序通常包括:

1、获取或编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2、检查被审计单位制定的折旧政策和方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确定其所采用的折旧方法能否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合理分摊其成本,前后期是否一致,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是否合理,以确定折旧方法的合法性、一贯性及费用分摊的恰当性。如需改变,应取得批准文件,否则,应提请被审单位改正并建议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3、根据情况,选择以下方法对累计折旧进行分析性复核程序:

(1)对折旧计提的总体合理性进行复核,是测试折旧正确与否的一个有效方法。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前提下,计算、复核的方法是用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乘本期的折旧率。计算前,审计人员应对本期增加和减少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长短不一和折旧方法不同的固定资产作适当调整。如果总的计算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本期折旧总额相近,且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的内部控制较健全时,就可以适当减少累计折旧和折旧费用的其他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

(2)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并与上期比较,分析本期折旧计提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计算累计折旧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评估固定资产的老化程度,并估计因闲置、报废等原因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结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析其是否合理。

4、复核本期折旧费用的计提和分配: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折旧政策是否符合规定,计提折旧的范围是否正确,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是否合理,如采用加速折旧法,是否取得批准文件。

(2)检查被审计单位折旧政策前后期是否一致。

(3)复核本期折旧费用的计提是否正确。

(4)检查折旧费用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是否与上期一致;分配计入各项目的金额占本期全部折旧计提额的比例与上期比较,是否存在重大差异。

(5)注意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时,有关折旧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查明通过更新改造、接受捐赠或融资租入而增加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计算是否正确。

5、将“累计折旧”账户贷方的本期计提额与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的折旧费用明细账户的借方相比较,以查明所计提的折旧金额是否全部摊入本期产品成本或费用。一旦发现差异,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考虑是否应建议作适当调整。

6、检查累计折旧的减少是否合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7、审查累计折旧的披露是否恰当。

如果被审单位是上市公司,应在其财务报表附注中按固定资产类别分项列示累计折旧期初余额、本期计提额、本期减少额及期末余额。

四、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性程序

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称为固定资产减值。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处置费用包括与固定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现象,并确定应否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性程序一般包括:

1、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2、检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获取书面报告等证明文件。

3、检查被审计单位计提减值准备的依据是否充分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检查资产组的认定是否恰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是否充分,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5、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计算本期末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期末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并与期初该比率比较,分析固定资产的质量状况。

6、检查被审计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时原计提的减值准备是否同时结转,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7、检查是否存在转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8、确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是否适当。

如果企业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按规定,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1)当期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金额;(2)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如果发生重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还应当说明导致重大损失的原因,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以及当期确认的重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

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其财务报表附注中通常还应分项列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计提的原因。

第五节其他相关账户的审计

在采购与付款循环中,除上述介绍的财务报表项目外,还包括预付款项、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开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应付票据、长期应付款和管理费用等项目。限于篇幅,对这些项目的审计,一般只列示其审计目标和相应的实质性程序。而且,这些审计目标和相应的实质性程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视具体情况,运用专业判断对其做出合理增删。

一、预付款项审计

预付款项是企业按购货合同的规定,预先支付给供货单位的货款,会计上通过“预付账款”或“应付账款”科目(借方)进行核算。预付账款是企业在购货环节中产生的,其审计应结合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进行。

(一)预付账款的审计目标

预付账款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预付账款是否存在;确定预付账款是否归被审单位所有;确定预付账款及其坏账准备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检查预付账款是否可收回,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是否恰当,计提是否充分;确定预付账款和坏账准备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预付账款和饿坏账准备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预付账款——账面余额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预付账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结合坏账准备科目与报表数核对相符。

2、分析预付账款账龄及款项构成,关注账龄超过一年的款项未结转的原因。

3、检查预付款项是否存在贷方余额,如有,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建议被审计单位作重分类调整。同时,结合应付账款明细表,查明有无重复付款或将同一笔已付清的账款在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两个项目同时挂账的情况,必要时建议作调整。

4、根据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以下方法对预付账款进行分析性复核程序:

(1)将期末预付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余额进行比较,分析其波动原因。

(2)了解预付账款惯例以及收回货物的平均天数,分析预付账款的账龄是否合理。

(3)计算预付账款借方发生额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并与以前各期比较,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4)将预付账款余额的增减幅度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减幅度比较,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5、检查大额预付工程款增加或者结转是否有相应的审批手续,与相关合同、工程进度是否一致。

6、选择大额或异常的预付账款重要项目(包括零账户),函证其余额是否正确,并根据回函情况编制函证结果汇总表;回函金额不符的,要查明原因做出记录或建议作适当调整;未回函的,可再次函证,也可采用替代程序进行检查,如检查该笔债权的相关凭证资料,或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后预付账款明细账及存货明细账,核实是否已收到货物并转销预付账款,并根据替代检查结果判断其债权的真实性或出现坏账的可能性。

7、检查预付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确定是否存在无法收回的预付款项,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法再收到所购货物的预付款项。如有,应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必要调整。

8、关注是否存在预付关联方账款。如有,应通过了解关联方交易事项的目的、价格和条件,检查采购合同等方法来确认该预付账款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通过向关联方或其他审计人员查询及函证等方法,以确认交易的真实性。

9、对于用非记账本位币结算的预付账款,检查其采用的折算汇率是否正确。

10、审查预付账款的披露是否恰当。

如果被审单位是上市公司,应在其财务报表附注中按不同账龄列示预付账款余额、各账龄段余额占预付账款总额的比例;说明账龄超过一年的预付账款未收回的原因,以及持有5%以上(含5%)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账款等情况。

(三)预付款项——坏账准备的实质性程序

1、取得或编制坏账准备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2、将预付款项坏账准备本期计提数与资产减值损失相应明细项目的发生额核对,是否相符。

3、检查预付款项坏账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取得书面报告等证明文件。

4、评价坏账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定及计提方法。

5、复核预付款项坏账准备是否按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的既定方法和比例提取,其计算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实际发生坏账损失的,检查转销依据是否符合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7、已经确认并转销的坏账重新收回的,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8、通过比较前期坏账准备计提数和实际发生数,以及检查期后事项,评价预付款项坏账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9、确定预付款项坏账准备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应付票据审计

应付票据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为延期付款而开出并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随着商业活动的票据化,企业票据业务会越来越多,应付票据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审计领域。由于应付票据大多是指向供货单位购入材料、商品或劳务时所开出的商业承兑票据,因此,对应付票据的审计也需结合采购与付款业务一并进行。

(一)应付票据的审计目标

应付票据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期末应付票据是否存在;确定期末应付票据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履行的偿还义务;确定应付票据的发生和偿还记录是否完整;确定应付票据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其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应付票据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应付票据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检查其与应付票据登记簿、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是否相符。应付票据明细表一般应列示票据类别及编号、出票日期、面额、到期日、收款人名称、利息率、付息条件以及抵押品的名称、数量和金额等。在核对时,审计人员应注意被审计单位有无漏报、错报票据;有无漏列作为抵押的资产;有无属于应付账款的票据;有无漏计、多计或少计应付利息费用等情况。

2、选择应付票据重要项目(包括零账户)进行函证,以确定其余额是否正确,并根据回函情况编制与分析函证结果汇总表。对未回函的,可再次函证,或采取其他替代程序以确定应付票据的真实性。

询函证通常应包括票面金额、出票日、到期日、未付金额、已付息期间、利率及票据的抵押担保品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