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计学(第三版)
14358700000029

第29章 风险评估(2)

第二节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

审计人员应当从下列六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上述第(1)项是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第(2)、(3)、(4)项以及第(6)项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因素,第(5)项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可能会互相影响。例如,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可能影响到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而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可能影响到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因此,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评估时,应当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可能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乃至财务报表产生影响,审计人员应当对这些外部因素进行了解。

(一)了解的具体内容

1、行业状况

了解行业状况有助于审计人员识别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了解的行业状况主要包括:

(1)所处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

(2)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3)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

(4)能源供应与成本;

(5)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

2、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

由于相关法规或监管要求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如不遵守可能导致停业等严重后果,某些法规或监管要求或者规定了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义务,或者决定了被审计单位需要遵循的行业惯例和核算要求,所以,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定惯例;

(2)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活动;

(3)对开展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府政策,包括货币、财政、税收和贸易等政策;

(4)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所从事经营活动相关的环保要求。

3、其他外部因素

除了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外,其他外部因素也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产生影响,因此,审计人员还应当了解影响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其他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宏观经济的景气度;

(2)利率和资金供求状况;

(3)通货膨胀水平及币值变动;

(4)国际经济环境和汇率变动。

4、了解的重点和程度

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能导致特定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项目组是否配备了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成员。

(二)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

审计人员可以考虑运用以下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1、查阅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

对于连续审计业务,以前年度的工作底稿,包括审计计划备忘录、审计总结备忘录等,有助于审计人员了解与特定经营活动和行业相关的一些因素。审计人员应根据本年度发生的变化,在适当时对其予以更新并用于本年度的审计工作中。

2、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员工

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其权责范围内涉及的重要外部因素及其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的影响,审计人员可以对管理层作出的重大决策及采取的行动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询问负责市场和销售的人员所处行业的市场供求和竞争情况,可以增强或更新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环境的了解。

对于连续审计业务,审计人员询问的重点通常是以前年度了解到的情况是否在本期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对最新动态的关注应当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

3、查阅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资料

内部信息资料主要包括中期财务报告(包括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管理报告、其他特殊目的报告以及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高级管理层会议的会议记录或纪要。外部信息资料包括外部顾问、代理机构、证券分析师等编制的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的报告,政府部门或民间行业组织发布的行业报告、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行业统计数据以及贸易和商业杂志等信息资料。

4、与项目组成员或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其他人员讨论

与项目组成员特别是经验较多的人员进行讨论,有助于审计人员获知和利用他人积累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以及行业状况的经验与知识。与会计师事务所内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其他人员讨论,也有助于审计人员深入、快捷地了解当前行业面临的外部因素与重大事项及其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5、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运用的重要程序之一。在许多情况下,运用分析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评价被审计单位在行业中的经营状况和竞争环境,例如:

(1)将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数据或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其他单位的数据相比较,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在市场中的相对表现,并识别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迹象;

(2)利用从外部获取的市场份额变化趋势信息,可以识别被审计单位竞争能力的重大变化;

(3)按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分类计算的销售和毛利变动趋势可以揭示经营业绩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将这一业绩与以前年度比较,可以获得对经营业绩趋势的了解。

二、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有助于审计人员理解预期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审计人员应当主要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1)所有权结构;(2)治理结构;(3)组织结构;(4)经营活动;(5)投资活动;(6)筹资活动。

(一)了解的具体内容

1、所有权结构

审计人员应当了解所有权结构以及所有者与其他人员或单位之间的关系,考虑关联方关系是否已经得到识别,以及关联方交易是否得到恰当核算。

2、治理结构

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和财务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从而降低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考虑治理层是否能够在独立于管理层的情况下对被审计单位事务(包括财务报告)作出客观判断。

3、组织结构

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考虑复杂组织结构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合并、商誉摊销和减值、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以及特殊目的实体核算等问题。

4、经营活动

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有助于审计人员识别预期将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主要交易类别、重要账户余额和列报。审计人员应当从以下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

(1)主营业务的性质;

(2)与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市场信息;

(3)业务的开展情况;

(4)联盟、合营与外包情况;

(5)从事电子商务的情况;

(6)地区与行业分布;

(7)生产设施、仓库的地理位置及办公地点;

(8)关键客户;

(9)重要供应商;

(10)劳动用工情况;

(11)研究与开发活动及其支出;

(12)关联方交易。

5、投资活动

了解被审计单位投资活动有助于审计人员关注被审计单位在经营策略和方向上的重大变化。审计人员应当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投资活动主要包括:

(1)近期拟实施或已实施的并购活动与资产处置情况;

(2)证券投资、委托贷款的发生与处置;

(3)资本性投资活动。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近期发生或计划发生的变动,以及重大的资本承诺等;

(4)不纳入合并范围的投资。

6、筹资活动

了解被审计单位筹资活动有助于审计人员评估被审计单位在融资方面的压力,并进一步考虑被审计单位在可预见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筹资活动,主要包括:

(1)债务结构和相关条款;

(2)固定资产的融资租赁;

(3)关联方融资;

(4)实际受益股东;

(5)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

(二)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时,除查阅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与项目组成员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和行业专家讨论、利用业务承接和续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外,审计人员运用的风险评估程序还包括以下方面:

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

审计人员可以就被审计单位性质询问管理层、治理层及被审计单位担任不同职责的人员,以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2、查阅文件和报告

审计人员可以查阅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图、关联方清单、公司章程、对外签订的主要销售、采购、投资、债务合同,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的管理报告、财务报告、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会议记录或纪要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生产经营场所

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生产经营场所能增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性质的了解。实地察看主要经营场所对于了解新承接的审计项目、收购了新业务的被审计单位和跨地区经营的被审计单位尤其重要。通过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厂房和办公场所,可以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布局、生产流程以及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状况获得一定的了解。

4、分析程序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程序对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和评价,例如,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与以前期间的可比数据、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或审计人员的预期数据进行比较,对重要财务比率进行分析,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其重大变化。

三、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一)了解的具体内容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当时,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下列事项:

(1)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

(2)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3)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

(4)会计政策的变更;

(5)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如果被审计单位变更了重要的会计政策,审计人员应当考虑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及其适当性,确定:

(1)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2)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否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3)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得到了恰当的披露。

此外,审计人员还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地进行了列报,并披露了重要事项。

(二)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时,审计人员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包括:查阅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员工、查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和内部报告(如会计手册和操作指引)等。审计人员还可结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等其他方面的了解,考虑被审计单位选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其具体情况。

审计人员应当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本期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与前期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包括对本期新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选用的会计政策,对前期不重大而本期重大的交易或事项选用的会计政策,重要会计政策的变更以及新会计准则发布施行的影响等。

四、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

(一)了解的具体内容

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目标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针。企业管理层或治理层一般会根据企业经营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经营目标。战略是企业管理层为实现经营目标采用的总体层面的策略和方法。为了实现某一既定的经营目标,企业可能有多个可行战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会对目标和战略作出相应的调整。经营风险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不同的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经营风险,这取决于企业经营的性质、所处行业、外部监管环境、企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管理层有责任识别和应对这些风险。

不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固然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但是,调整的过程也可能导致经营风险。例如,为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但是,开发的新产品可能会产生开发失败的风险;即使开发成功,市场需求可能没有充分开发,从而产生产品营销风险;产品的缺陷还可能导致企业遭受声誉风险和承担产品赔偿责任的风险。

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与下列方面有关的目标和战略,并考虑相应的经营风险:

(1)行业发展,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不具备足以应对行业变化的人力资源和业务专长等风险;

(2)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产品责任增加等风险;(3)业务扩张,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对市场需求的估计不准确等风险;

(4)新颁布的会计法规,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执行法规不当或不完整,或会计处理成本增加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