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14358200000058

第58章 中国旅游文学(2)

二、名胜古迹对联选读

1.北京长城居庸关联:

联1:千峰苍翠夕阳中

万壑烟岚春雨后

联2:碧树经霜叶未凋

雄关积翠倚苕荛

联3:天际诸峰黛色流

重关深锁白云收

2.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3.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4.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联: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5.南京明远楼联:

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

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

6.苏州寒山寺联:

联1: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闻夜半

木屐桦冠,仰天狂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

联2: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7.扬州二十四桥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8.西湖平湖秋月亭联: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9.杭州岳飞墓联:

联1: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有幸埋忠骨

联2:毁誉于今判伪真

正邪自古同冰炭

10.杭州灵隐寺联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11.岳阳楼联:

联1:水天一色,洞庭西下八百里,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风月无边,淮海南来第一楼,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联2: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表,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2.南昌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13.武汉黄鹤楼联:

联1:全楚山河缩地来

对江楼阁参天立

联2: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14.桂林独秀峰联:

联1:窗前万木低

户外一峰秀

联2:异代景前修,想石榻摊书,竹林怀友

新堂还旧观,对半潭秋水,一柱奇峰

15.广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16.滇池大观楼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凤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却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17.成都杜甫草堂联:

联1:十年幕府悲秦泪

一卷唐诗补蜀风

联2: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18.成都武侯祠联:

联1: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忠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联2: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连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19.阆中张飞庙联:

联1.园谢红桃大哥玄德二哥羽

国留青史三分鼎势八分书

联2.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两川称帝业

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

20.洪秀全南京题勤政殿联: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第二节古代山水诗词

一、古代诗歌基础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起源与演变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提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从先秦直到唐朝,中国的诗文化经历了《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六朝诗和唐诗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经过历史的洗练,诗几乎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代表,也是华夏民族的主要精神载体和核心文化元素。

从宋到元代,诗的体裁又进一步发展,诗文化继续传承并仍保持繁荣景象。作为里程碑的宋词和元曲,也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但是,由于小说、舞台艺术和说唱艺术的兴起和语言的雅俗分化,诗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文艺活动中,都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从大众精神载体退居为以士大夫和文人为主体的艺术文化。

自明清以来,由于政治背景和语言演化等因素,在其他艺术形式和市井文化的进一步挤压下,诗已逐渐退出了主流文艺的舞台。从民国开始,现代新诗兴起,但随着现代商业文化的泛滥,诗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古代诗歌的种类与区别

1.按诗歌的形式分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2.按诗歌的题材分

①写景抒情诗。这类诗通过描写山水名胜自然景色寓情于景,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他们或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词基础知识

(一)词的起源与演变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词是唐代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在唐代,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体歌辞,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初盛唐的民间词,是词的萌芽。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到中唐,文人开始认真地倚声填词。在语言上,他们开始引入近体诗的语言,写来精致凝练、细腻华美。这样,文人诗的语言及思想感情便开始渗入词中,使词逐渐脱离原来的淳朴真挚、朴素生动但又粗糙简陋的原始状态,形成一种正式的文人文学体裁。但是,此时文人运用曲调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就现存资料看,他们常用的是有限的十几个曲调,如《一七令》《忆长安》《调笑令》《三台令》等。到晚唐,温庭筠的词以浓艳的色彩、华丽的辞藻、细腻的手法来描绘形象和刻画心理,形成了一种香而软、密而隐的艺术风格。这是文人词趋于成熟形态的一个标志。温庭筠之后,写词的文人越来越多。

五代十国时期,依声填词更蔚为成风。西蜀与南唐二地,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成为词人汇集的两大基地。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集在《花间集》里。西蜀花间词人中,以韦庄的成就最高;而南唐词人中则以李景、李煜、冯延巳最为出色。

词入宋,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北宋词的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如晏氏父子、张先等。他们刻意求精,使词的形制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精炼,意境更加深婉,风格更加细腻,特别是使词的音律更加精美合乐。但北宋还有另一些词人,如苏轼、柳永等,从词风词境入手,着意词体的变革。北宋初年,范仲淹的《渔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大笔淋漓,墨浓意酣,词调慷慨苍凉,境界开阔悲壮,感情抑郁深沉,揭开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作的序幕。之后,苏轼有意利用词在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而自由畅达地表现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已经出现的散文句式、语词也用在词里,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了变化。另外,在苏轼之前,音乐是词的生命,音乐的特性重于文学的特性,因此协律合乐是填词的首要条件。苏轼第一次使词从重乐的框框中摆脱出来,使词与音乐初步分离,使词首先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而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庸,从而使词在文学史上有了独立存在的地位。

南渡后的词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为宋词的继续发展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李清照的词是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生活际遇、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变,相应的,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也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宋词人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中期之后,一代词雄辛弃疾和姜夔等人,形成了宋代词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尤其是辛弃疾,不仅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开禧北伐的失败,是南宋词的一个转折点。这时词的创作题材以吟咏日常生活的情怀、流连自然风光为多,情调转向带有伤感的恬淡。

元词上承两宋的余绪,虽成就难以继盛,但出现了许多词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元词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前蒙古时期词人的创作。此阶段的词人元好问等,由于他们大多有亡国和战乱的经历,所以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表现由人世变迁引起的荆棘铜驼之感的词作。第二阶段包括出生于元一统之后到元亡之前词人的词作。此阶段的词人有虞集、萨都剌、张翥等,他们大都出生于忽必烈改元之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议论行藏出处和企慕半隐半俗的生活,是他们词作的主要内容。此外,元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道士词,约占总数的七分之一。总的来看,元词思想艺术俱臻上乘的数量很少,整个创作局面呈露衰微之状。

明代词依然处于衰微之中。不过,词坛上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词人,留下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如明初之时的刘基、杨基、高启,明末陈子龙等人,所作的词自成家数,各具特色。

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传统习惯上,词和散曲相比于诗而言都较为轻松,贴近日常生活和鲜活的情感。而词与散曲相比,又显得雅一些,散曲的语言以尖新、浅俗、活泼为胜,接近口语。元、明词衰,实际是散曲取代了词的结果。对于性情收敛、爱好雅致趣味的清代文人来说,散曲的语言风格又显得不合适了。另外,清诗虽然多种风格并存,但从清初开始,重学问和理智化的趋势就很明显。这也造成了诗在抒情功能上的缺陷,而需要从其他文体中得到弥补。而词的兴盛,正是对诗的弥补。清初主要的词人是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等。

(二)词的形式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做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