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14358200000002

第2章 中国历史文化(1)

第一节中国古代朝政概略

一、中国历史朝代演进

1.朝代更迭概况

公元前21世纪,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突破“禅让制”的传统,代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公元前16世纪,生活于黄河下游的古老部落商,在其首领汤的领导下攻击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公元前12世纪,居住在今陕西渭水以北的一个部族周,为避免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迁至岐山之下的周原,成为商的一个附属国。公元前1027年,商纣王东征,京师空虚且政治腐败,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进行讨伐,牧野一战,纣王大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时期,周朝的国都迁到今河南洛阳,西周结束。东周(前770—前256年)开始。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一阶段因与孔子编订的鲁国史书《春秋》的起止年代相当而得名春秋。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经过诸侯国接连不断的兼并战争,原来的一百多个国家只剩下二十多个,其中最强大的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史称“战国七雄”,这一阶段被后人称为战国时期。

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十年间,秦国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秦朝。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被颠覆。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以刘邦为首的地主集团建立了新的政权,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夺政权,建国号“新”,但是很快被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原汉室支系后裔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因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军阀势力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个势力较强的武装集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中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改国号魏,史称曹魏;刘备据益州,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吴王,公元229年改称皇帝,建立吴国,史称东吴。至此,三分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公元253年,魏灭蜀,但此时曹魏政权已旁落于司马氏之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西晋完成统一。公元316年,匈奴攻入长安,俘虏了西晋皇帝,西晋灭亡。

在南方,先后有东晋和南朝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为避战乱而南迁,重建晋朝,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东晋大臣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结束,南朝开始。南朝是指南方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直到公元589年,隋朝政权灭陈,南朝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才宣告结束。

在北方,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统一了混战于黄河流域的北方各国,建立了北魏王朝。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为高欢取代,建立北齐;公元557年,西魏为宇文化及所取代,建立了北周。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取代周静帝,北周宣告结束,隋朝建立。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了隋朝。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期,直到960年北宋建立。在动荡的54年间,北方地区军阀混战,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南方陆陆续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分别是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九国,北方河东地区还有北汉势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五代十国”。

公元960年,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东北的陈桥驿以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被金攻占,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原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赵宋皇族康王赵构在金军退走之后于临安(今杭州)即位,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导致边防松弛,契丹族在蒙古草原不断向外掠夺扩张,势力不断壮大。公元916年,首领耶律阿保机仿照唐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取国号为契丹。947年,正式改名为辽,成为一个与北宋对峙的封建王朝。1218年,辽被蒙古所灭。

西夏是我国境内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主要统治区域在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北部、甘肃省西北部、青海省东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一部分。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史称西夏。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由于长期受到辽的压榨和欺辱,首领完颜阿骨打向辽统治者宣战,于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此后金陆续打败了辽和北宋,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公元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

公元1206年,蒙古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并率军不断向外征战,先后灭掉辽、西夏、金政权。公元1271年,忽必烈宣布建国,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北京,1279年灭南宋,正式统一中国。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被推翻。原红巾军首领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正式称帝,建立明王朝,1387年统一中国。明成祖(燕王朱棣)于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

建立清朝的满族早先活动于今东北地区,称女真族。明万历十年(1616年),努儿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国号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金”为“清”,改女真为满族。1644年,清入关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宣告成立。1912年2月,清帝逊位,清朝结束。

2.朝代记忆法

(1)记忆顺口溜

黄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十国乱,宋元明清帝王休。

(2)记忆口诀

唐尧虞舜禹,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3)中国历史歌

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炎帝黄帝华夏祖,尧舜禹王位让贤。夏商西周奴隶制,东周列国变封建。秦汉统一开疆域,三国纷争起战乱。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扩展。五代十国闹割据,宋辽夏金归大元。明朝船队下西洋,清朝锁国被破关。民国内战加外战,人民共和开新篇。

二、中国古代皇室名位

1.帝王皇室成员称谓

(1)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

皇后:皇帝的正妻。

嫔妃:皇帝诸妾的通称,具体有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妤、贵妃、贵嫔等称号。

(2)皇太子、皇太孙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太子”。

皇太孙:由皇帝册立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3)公主、驸马

公主:皇帝之女。汉代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后代有所不同,有的用“长”指排行。

驸马:魏晋以后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驸”。

2.古代皇帝名号全称

(1)王、天子

奴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可称“后”、“王”、“天子”。“后”、“王”的称谓源自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天子”之称谓出现于西周。自周王室衰微后,诸侯国的君主也有称“王”的,如楚庄王。战国时各大诸侯国的君主均称为“王”。汉代开始,分封的诸侯称“王”,也有封爵称“王”的。

(2)皇帝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和“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为封建社会中历代君主沿用。“皇帝”也简称为“皇”或“帝”,如“唐明皇”、“汉武帝”。“皇帝”的父亲被尊称为“太上皇”。

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为维护皇帝的尊严,任何人不得对皇帝直呼其名,故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突出正统并加以神化。汉朝沿用这些名号,又作了许多修订和补充: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他为陛下;皇帝之言曰制、诏;皇帝使用的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宫曰省中;皇帝的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臣民所献曰贡;皇帝的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等。以后各朝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强化、调整、充实,形成了一套系统严密、不容僭越的名位制度。

①谥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废除,西汉又恢复。谥号用字固定,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英、成、康、纯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哀”等。谥号不单独使用,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或与庙号结合。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等。以后的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

②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为“祖”,如“太祖”、“世祖”、“高祖”。其后的嗣君称为“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到唐朝,皇帝都称“宗”。明、清时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如“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等。“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③尊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

④全称

全称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弘历)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⑤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汉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因此人们也用其年号来称呼在位的皇帝,如“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⑥陵号

封建皇帝陵寝的名字叫陵号,始于西汉,如茂陵、长陵、阳陵、孝陵、杜陵等。

三、中国古代著名都城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建筑都有特殊的影响。在众多著名的都城中,它们的历史熠熠生辉:

(1)西安

西安古称沣京、镐京、长安、常安、大兴、西京,现为陕西省省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关中平原的渭河南岸,背依秦岭,沃野千里,号称“八百里秦川”。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西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2)洛阳

洛阳古称斟鄩、洛邑、成周、雒阳、东都、东京、中京、神都、京洛、洛京、西京,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13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亦是重要的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