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市场营销学
14357100000017

第17章 国际营销的经济环境(3)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意义

(1)国内生产总值是SNA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综合性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也就是在本国的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应包括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地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经济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单位或个人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从事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一个机构或个人只能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一般就机构(单位)而言,不论其资产和管理归属哪个国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机构在所在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就个人而言,不论其国籍属于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居民在所在国就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因为常住单位的概念严格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范围,所以其对于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明确国内与国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种交易量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期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因此,一个季度GDP缩减指数的增加,便足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地增加,便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进而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

【小资料3—1】处在不同的人均GDP阶段,居民追求的消费品是不同的,把握其规律就能为寻找市场机会提供依据和方向。

(三)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研究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不仅可以看出该国经济发展态势,而且还能因此判定其货币汇率的变化趋势。如果东道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东道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而欧元区11国中除爱尔兰(9.0%)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国家的GDP增长率仅为2.2%、1.5%和1.2%,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促使欧元自1999年1月1日启动以来,对美元汇率一路下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贬值了30%。但实际上,经济增长率差异对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该国的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这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二是如果该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出口产品,则出口的增长会弥补进口的增加,减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的压力。

三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并且经济增长率高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被看好,因而该国货币汇率会有上升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率

(一)通货膨胀率的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 Rate),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对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促发经济泡沫乃至损害一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权基础。

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则是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率指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速度(以通货膨胀为准)。以气球类比,若其体积大小为物价水平,则通货膨胀率为气球膨胀速度。或者说,通货膨胀率为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速度。

在实际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由于消费者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我国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即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计算通货膨胀率,价格指数可以分别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NP折算价格指数。国际上经常采用第一种,其公式如下:

CPI=a1(P1t/P10)+a2(P2t /P20)+…+an(Pnt /Pn0)(3.2)。

通货膨胀率={(本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100%。

注意上式,通货膨胀率不是价格指数,即不是价格的上升率,而是价格指数的上升率。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

(1)爬行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3%之间)。

(2)温和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3%~6%之间)。

(3)严重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6%~9%之间)。

(4)飞奔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0%~50%之间)。

(5)恶性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50%以上)。

2.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分

(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2)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3.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

(1)平衡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照相同比例上升)。

(2)非平衡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4.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分

(1)公开性通货膨胀。

(2)隐蔽性通货膨胀。

(3)抑制性通货膨胀。

5.按照成因不同分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3)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的增幅>;3%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的增幅>;5%时,我们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近几年来欧美国家GDP增长一直在2%左右波动,CPI也同样在0%~3%的范围内变化,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近两年来GDP增长都在9%以上,CPI却没有多少波动,表面看来这可以说得上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自如,市场行为反映十分理性。”其次一年之内CPI大起大落,前后相差几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除非经济生活中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CPI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所以2004年中国的CPI大幅波动有些异常。最后随着CPI大幅波动,国内经济一时间通货膨胀率过高,民众储蓄负利率严重,一时间居民储蓄又告别负收益,通货紧缩阴影重现。

(四)通货膨胀率和零售物价指数

零售物价指数(Retail Price Index,RPI),是指以现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的价格指数。美国商务部每个月对全国范围的零售商品抽样调查,包括家具、电器、超级市场售卖品、医药等,不过各种服务业消费则不包括在内。汽车销售额构成了零售额中最大的单一构成要素,约占总额的25%。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个人消费增加,便会导致零售物价上升,这将可能带来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令政府收紧货币供应,利率趋升,为该国货币带来利好的支持。因此,该指数增加,理论上亦利好于该国货币。

三、失业率

(一)失业率的含义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失业率=失业人数/(在业人数+失业人数)

在美国,失业率每月第一个周五公布,在中国台湾地区,则于每月23日由行政院主计处公布。失业数据的月份变动可适当反应经济发展。大多数资料都经过季节性调整。失业率被视为落后指标。

(二)失业的分类

1.按照失业的表现形式分类

(1)周期性失业。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水平又取决于总需求,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周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2)自然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3)隐蔽性失业。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

2.按照造成失业的原因分类

(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的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4)非自愿性失业。如果工资品的价格相对货币稍有上升,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劳动总供给量和在此工资水平下的劳动总需求量都将大于现有就业量,那么劳动者就处于非自愿性失业状态。

(三)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是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一般认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与经济周期无关。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与总劳动的比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一般被认为是经济社会所难以消除的,因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总是存在的,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的最低失业率。充分就业既意味着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意味着一个国家所有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一国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所有的经济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即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自然”的定义并不明确,没有人能明确地指出一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它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变化,以中国台湾地区而言,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介于1.5%~2.5%之间。

(四)失业率的影响

可以通过失业率指标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热,是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