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14355200000005

第5章 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已有研究与研究定位(2)

金中杰在《论医学模式的演变与医学教育课程的设置》中,以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为主线,介绍了从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阐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课程设置的几条原则:一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并重的原则;二是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的原则;三是体现预防和治疗并重的原则;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原则。

张乃正针对合并升格的高职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建设的现状,阐明存在的专业设置定位不够准确、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不够明确、专业建设的制约因素较多等问题,提出专业建设的建议与对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明确专业设置定位,促进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质量;制定区域专业建设规划,加强宏观调控;逐步解决专业建设的内外制约因素;培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孙长海等通过对辽宁省医药卫生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按地域和院校类型分布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一是非医药卫生类院校设置医药卫生专业难以保证医药卫生类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一些医药卫生类的专业名称不够科学规范;三是专业设置的定位不够准确。为此提出建议:一要合理布局医药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分布;二要加强宏观调控,控制过多设置重复专业;三要进一步规范专业定位,不断完善专业标准。

张广良在对陕西高职专业设置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陕西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陕西高职专业设置的若干建议。文中指出,目前高职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整体布局不够合理,存在着供需错位;2.专业设置理念陈旧,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重专业申报,轻专业建设;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眼前效益,轻长远效益;重社会需求,轻自身条件),专业设置研究和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3.专业整体优化不足,特色不够鲜明;4.新增专业数量大,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加强指导,促进专业设置的科学化、规范化;2.加强专业设置管理工作;3.引入社会监督,开展专业建设评价,建立专业淘汰机制。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医疗网点的作用日益凸显,乡村医生不仅要从事医疗服务,还要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这便要求乡村医生所提供的服务要由原有的单纯医疗向全科医疗转变。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乡村医生的教育模式,仍然沿用《2001-2010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并没有根据医疗改革的需求进行修订和完善。要让乡村医生跟上医改步伐,就必须针对乡村医生的实际需要修改乡村医生教育规划。而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乡村医生年龄偏大、理解能力强但记忆力弱的问题,这便要求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其次,乡村医生培训教材要突出实用、适用、够用、合用的原则,强调淡化专科学科的医疗服务意识,同时强化全科医学学科特色。也有的对全科医学和特色医学的课程设置做了讨论。

六是医药卫生教育教学与师资问题研究。

加强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是培养医药卫生行业一线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需要。有学者主张将人文教育寓于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育、心理教育、创业教育、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加强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为了大力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教学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推行的模式。宋永春等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针对目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善建议:其一,传统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偏重于卫生职业专业知识的教育。传统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中等卫生职业课程来完成,这些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50%-60%左右。其他课程不但课时数少,而且经常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种格局与医疗卫生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其二,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在传统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发药、打针与检测,但在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帮助医生解决日益复杂的医患沟通、人本期望等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其三,传统的卫生中职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如基础护理和护理技术两门课,内容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够。其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其五,传统的护理教育实践环节存在大量问题。目前在我国,医院临床护理和学校联系松散,没有一个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护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课程安排不合理,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即使有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大。

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跳出理论教学的误区,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按照专业学习和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来选择与专业技术、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避免不必要的空洞理论的传授,基于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使学生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把握专业定位,明确并制定岗位能力及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从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此,应根据医疗卫生技术具体岗位标准,进行能力分解及课程设置;应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体系,进行模块化教学;应以真实临床岗位技能为驱动,加强校院合作,打破原有授课模式;应双证融通,毕业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培养相结合。

对教师的关注,也成为研究界的焦点。段广河在分析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新型教师文化的八种策略和途径:打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优化教师发展环境;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合作意识;改革管理方式,创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融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创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评价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发展教师创新能力;营造和谐民主氛围,提高教师参与意识和教育民主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康洁等针对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通过教师(Teacher)、学生(Studeat)和班主任(Director)-TSD教学管理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规范医学生社会实践、临床见习和实习的管理,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医德教育,一直是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周宏菊、何振在《新医改视阈下医学生医德教育初探》中就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做了分析。研究指出:新医改对医学生医德的呼唤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医患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新医改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情感教育;开展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规范教育;开展以办事公道为中心环节的职业态度教育;开展以服务群众为中心内容的职业精神教育;开展以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目标教育。新医改形势下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有:主体性教育原则;层次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长期性和系统性原则。新医改形势下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于:第一,重视医学人文基础课程;第二,强化专业课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医德文化;第四,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第五,设立专门的医学生职业道德辅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