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14355200000019

第19章 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1)

一、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发展战略

(一)社会需求背景下的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

所谓多元化发展,是在当前社会医药卫生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大趋势下,需要突破以前传统的发展思维限制,需要照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需要照应教育对象需求办学,做到对象、内容、方式的多元化。

1.多元化发展,要照应教育对象多元化的需求

当前,随着大职教观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与影响,职前的长期学历教育和职后的非学历短期培训相互结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对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的需求大增,随着我国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渐趋减少,也需要中等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应对未来的趋势,并作出有效的调整,来积极应对未来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变化。

2.多元化发展,要照应教育内容多元化的发展

教育对象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同时,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也需要人才培养的种类能够适应。新医药开发、医药生产与经营管理、预防、心理健康、营养、保健、美容、养生、计生管理、健康管理等新兴的行业发展需求,都需要医药卫生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上突破传统的窠臼,积极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效对接。

3.多元化发展,要照应教育方式多元化的整合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又决定了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多元,需要跳出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需要立足于传统教育的基础,开辟多元的教育方式和资源整合渠道,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医学发展背景下的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发展战略:特色化发展

所谓特色,就是独树一帜,创造和保持与众不同的特点,而且要经得起社会的考验,得到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特别是社会的广泛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就是为了赢得社会的青睐,得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承认,开拓就业市场,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这个特色,从而增加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生源。所以,我们要创造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便取得较高的办学地位,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培育活的生源源头,创造就业热点,扩大就业数量。

1.创造特色要重视研究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情况

随着医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开辟了许多新的门类或科目,这就需要掌握了新技术、能操作、会应用的新的实用型人才。所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要在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方面做好文章。我国人口多,居住分散,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大,但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层次却大不相同,对医疗卫生服务各类和各层次的的人才需求也不相同,所以要认真调研,解放思想,进行开放办学,联合办学,跨地区、跨行业办学,不能再有条条框框作限制。管理科学的发展,也需要适应医疗卫生机构科学管理的先进人才。因此,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有快速、灵敏的反应能力,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不断创新。

2.创造特色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创造特色要全面理解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全局性、科学性和更高层次性,它在宏观上对系统和行业进行调控。每一项方针政策的出台,都预示着某些冷点、热点的到来。因此,谁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应灵敏,理解深刻,把握全面,行动迅速,谁就优先获得生存发展权,谁就会特色优势,在系统或行业中领先潮流。如:国家的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公费医疗改革,预示着卫生医疗服务将要发生深刻的变革。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全科医生和社区护理的概念,它实际上是新的职业概念。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是全科医生而不是专科医生,社区护理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医疗护理,而且还包括预防保健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等综合性护理服务。职业的新内涵,要求卫生学校培养社会需求的新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是生存发展的立足点。

3.创造特色就要把握同等同类学校的共性

既然是特色就要与众不同,要创造特色就必须清楚同等同类学校的共性,即全面把握同等同类学校的办学共性,即把各个学校都共有的办学行为。谁突破了共性,科学地独辟路径,谁就创造了办学特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办学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这需要敞开视野,进行发散思维,增强办学的实力和活力。首先要突破办学模式的单一性,建立“多维”办学模式,走出校门,甚至走出国门,盘活现有资源,用好社会资源。其次要用现代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对现有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实验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具有前瞻性,以满足医疗服务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也可以对原有专业进行强势嫁接,突出特点,如由护理专业衍生出的英护专业等。再次是突破学科界限,设置复合型的教育内容,建立一专多能、一业为主、多业为辅的办学特色,而学科的设置也应是综合了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学科。第四是强化技能训练,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数据推断,误差分析,突发性故障的排除,特殊性患者的影像定位等,这些问题在教学和实验中常被我们忽视,这正是我们的教育和发达国家主要差别之一。如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他们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比例与我们差不多,但他们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要比我们高,他们把教室直接设置在实验室里,通过问题解决型学习,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这种做法对于我们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4,创造特色,还要科学预测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

作为办学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按需办学”,而不是“以有办学”,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要研究和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不断地调整办学思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现在需求、潜在需求和将来需求,自然也就有现实职业、潜在职业和将来职业。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潜在职业和将来职业会变成现实职业,我们只要按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分析研究它,就能够预测它。这对于科学地调整我们的办学行为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意义。如: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现了“2+4+8”的家庭结构,即1对夫妇将赡养4个父辈和8个祖辈,这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预示着高龄者护理和看护职业的出现。从另一角度讲,研究和预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适应社会和医学科学的高度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充实设备,改善设施,调整办学行为,培养能够适应新的专业分类的人才。

总之,创造特色要与社会科学、医学科学和教育科学结合起来,遵循内在规律,善于从普遍现象中把握特殊性,强抓机遇,找准立足点。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告诉我们,没有一劳永逸的特色,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不断改革创新,永葆自身特色的新机制。

(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教育可持续发展(Educ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宏观层次,即整个教育、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中观层次,即某级、某类、某种形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微观层次,即每所学校、每个专业、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书所指涉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中观层面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保持公平性、协调性、前瞻性发展,并遵循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最终获得持续性发展。

1.可持续发展,要求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在类别维度上要做到公平性发展

瑞典教育家T.胡森经过研究比较总结后指出,教育机会平等包括三个阶段:(1)起点平等,即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的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2)过程平等,即在教育过程中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民族和社会出身的人;(3)结果平等,即学生在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上是平等的。美国哲学大师罗尔斯对这些主张教育机会均等的学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机会均等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而主张追求结果均等的目标。他认为“正义的概念就是由它的原则在分配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利益的适当划分方面的作用所确定的。”这一理论用作选拔人才的原则,就成了比卢梭的“补偿原则”更激进更彻底的“反向歧视”原则。并得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的认同与赞赏,并宣布为教育政策。而且罗尔斯提出,在实现公正时要面对“积极的差距”。

目前,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公平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体系外部与内部的公平。从体系外部来看,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与其他类别的中职教育,应该在照应其差异性的同时,为其公平性发展提供条件。医药卫生类专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大众福祉,从保障国民卫生健康的角度出发,需要大量的临床实习或实验实习的设备和机会,就需要从教学设备和师资储备上,予以优先发展和充足保障和支持。从体系内部来看,医药卫生类教育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方面考虑,应该照应到其间的差异,从均衡与公平发展出发,应该加强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倾斜和补偿,应该保障中职阶段和普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基础。在学校专业设置上,宏观上应该照应传统医药学和现代高新医药学的关系,力求齐头并进,平衡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求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在空间维度上要做到协调性发展

求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协调性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规模要与社会需求相协调

当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有着较大的缺口。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调整策略中要求同时提高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比例,使医学与医学相关专业能够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以适应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

(2)教育理念与时代精神相协调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新教育模式,适应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需要,把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落实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建立起职前和职后培训体系。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探索,并以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重视“教”的同时更重视“学”,同时不断探索建立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网站—自主”学习模式等,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3)教育手段与现代技术相协调

学校一方面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及社会服务、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其它教育模式的应用一样,如果没有特别的干预,那么在学校的推广运用要经过很多年,这就要求管理者重视在学校推广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在教职员工中加强相关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侧重点,学校管理层重在理念培训和意识培养,以更新管理观念;一线教职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培训,以网络软件应用为重点培训内容,对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专兼职教师则应注重专业技术的培训,培训与应用相结合,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探索建立“使用需要—技能培训—水平提高—促进应用”的良性循环,促使教师的整体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此外,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如果能逐步基于校园网络进行,如会议召集、文件传达、各类通知、学生成绩管理、电子备课等,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将会呈现全新面貌。

(4)教育改革与政策法规相协调

顺应时代要求,教育管理也需要不断创新,为减少不必要的改革成本,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主动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协商,以获得必要的政策支持。在招生方面,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努力争取在国家教育政策许可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学校招生的自主权,实行更加开放、灵活、多样化的招生办法,即放开招生计划限制,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能力自主确定招生规模;放开年龄、应往届和身体条件等限制;放开地区限制等。在教学管理中,在学分制具体实施前,部分内容需要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如学籍管理中弹性学制最长时间、多专业学习注册许可等。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尽早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的批准,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主动与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完善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程序。